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关键提案 ...
-
项目陷入的困境,像一片低气压云团,沉甸甸地笼罩在整个战略发展部上空。那份由前负责人主导、却出现了基础性架构偏差的技术方案,在初步测试中暴露出了严重的性能瓶颈和安全隐患。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挫折,更关乎客户信任与公司的声誉。 deadline 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每一分一秒的流逝,都让紧绷的神经更加脆弱。
办公区里,往日偶尔的谈笑声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噼里啪啦永不间断的键盘声、压抑的咳嗽声,以及同事们盯着屏幕时紧锁的眉头和凝重的表情。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和焦虑混合的特殊气味。
林砚同样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负责的数据接口部分,正是基于有缺陷的架构设计的,如同在流沙上筑堡,之前的许多工作都成了无用功。但他并没有像一些人那样抱怨或慌乱。多年的自律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让他在危机中反而更加冷静。
他把自己埋进了海量的文档、测试报告和行业最新的技术动态里。工位旁的白色写字板上,很快被密密麻麻的公式、架构图和问题节点所覆盖。他几乎停止了所有的非必要社交,午餐常常是快速扒拉几口外卖,便又回到屏幕前。他的眼睛因为缺乏睡眠而泛着红血丝,但眼神里的专注却如同淬火的钢。
沈逾白的状态更是全部门关注的焦点。他肩上的压力最大。作为部门负责人,他必须对项目的成败负全责。他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甚至凌晨。他频繁地召集核心人员开会,声音因疲惫而愈发低沉沙哑,但条理依旧清晰,只是那紧抿的唇线和偶尔掠过眼眸的凝重,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林砚默默地观察着这一切。他看到沈逾白揉着太阳穴强打精神的样子,看到他在无人时站在窗前沉默的背影。一种混杂着心疼和渴望证明的情绪,在他心中疯狂滋长。他不仅仅是想解决这个项目难题,他更想……为沈逾白分担这份重压。
转折发生在一个深夜。办公室里只剩下林砚和还在与总部高管进行越洋电话会议的沈逾白。林砚刚刚完成了一次针对现有架构缺陷的极端情况模拟测试,结果惨不忍睹。他盯着屏幕上红色的报错信息,一个大胆的、近乎颠覆性的想法,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骤然照亮了他的思绪。
他猛地站起身,几乎是扑到写字板前,抓起不同颜色的马克笔,开始疯狂地勾勒。他摒弃了修修补补的思路,转而从业务逻辑的最底层出发,重新构想了一套全新的、更为轻量且弹性十足的分布式架构。这个想法整合了他之前研究过的几种前沿技术思路,并针对当前项目的特殊需求做了巧妙的融合与改造。
灵感如泉涌,笔尖在板上飞速移动,发出沙沙的声响。当他终于停下笔,看着那布满整块白板的、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新方案草图时,胸口因为激动而剧烈起伏。他几乎能直觉地感受到,这条路,是通的!
他立刻坐回电脑前,开始将草图转化为详细的文档,补充关键的技术细节,评估潜在的迁移风险和成本。当他敲下最后一个字,窗外天际已经泛起了鱼肚白。他竟就这样不眠不休地工作了一整夜。
上午九点,部门晨会。气氛比往日更加沉闷。几个尝试性的修补方案汇报后,都被沈逾白冷静而犀利地指出了更深层的问题所在。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
“还有其他思路吗?”沈逾白的声音带着彻夜未眠的沙哑,目光扫过会议室里一张张疲惫而沮丧的脸。
一阵沉默。
林砚深吸了一口气,举起了手。
“沈总,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想请大家指正。”
所有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他这个新人身上。有惊讶,有怀疑,也有几分“死马当活马医”的无奈。
沈逾白的目光也落在他身上,带着审视:“说。”
林砚走到会议室前方的投影屏前,连接好自己的电脑。当他那份结构清晰、逻辑缜密的新架构图呈现在大屏幕上时,会议室里响起了一阵低低的吸气声。
他没有丝毫怯场,尽管心脏在胸腔里擂鼓。他拿起激光笔,红光点在屏幕上稳健地移动,声音清晰而有力:
“各位,我们之前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式,总是在原有的框架里打转。我认为,与其花费巨大代价去填补一个先天不足的架构,不如……我们换一条路走。”
他开始阐述他的核心思想,从底层逻辑的谬误讲起,到新架构的设计原理、技术优势、预期的性能提升,再到具体的、分阶段的迁移实施路径和风险评估。他引用了最新的行业案例和数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对可能提出的质疑预先做好了应对解释。
他讲得投入,眼神明亮,整个人仿佛在发光。那个在沈逾白面前时常会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和躲闪的林砚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自信、专业、对技术有着深刻洞察力和无限热情的精英。
沈逾白从一开始的严肃审视,到渐渐坐直了身体,眼神中的惊讶和兴趣越来越浓。他几乎没有打断林砚,只是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目光紧紧跟随着激光笔的红点,大脑在飞速运转,评估着这个方案的每一个细节。
当林砚终于结束讲解,会议室里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所有人都被这个大胆而缜密的方案震住了。
沈逾白沉默了片刻,目光锐利地看向林砚:“核心节点的数据一致性,你如何保证在迁移过程中不出错?”
“采用渐进式验证和实时回滚机制,这是详细的保障流程……”林砚早有准备,流畅地回答。
“时间成本呢?客户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新架构模块化程度高,部分非核心模块可以并行开发。这是我初步排定的时间表,虽然紧张,但如果资源调配得当,是有可能在截止日期前完成核心功能上线的。”
沈逾白又接连问了几个非常刁钻的技术和风险问题,林砚均对答如流,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
终于,沈逾白靠向椅背,深邃的目光落在林砚身上,那里面不再仅仅是审视,更增添了一抹清晰的、毫不掩饰的赞赏。
“思路清晰,论证扎实,具备很强的可行性。”他下了结论,声音不高,却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这个方案,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他顿了顿,环视一圈,下达指令:“接下来一周,成立临时攻坚小组,由我直接负责。林砚,你作为方案提出者,担任小组技术副组长,负责核心架构的细化与技术支持。其他各组,全力配合,按照林砚刚才提出的框架,重新分配任务。”
“散会。”
人群带着复杂的情绪——震惊、佩服、以及重新燃起的希望——陆续离开会议室。林砚站在原地,感觉双腿有些发软,是高度紧张后骤然放松的虚脱感,但更多的是一种巨大的、几乎要满溢出来的成就感和喜悦。
沈逾白收拾着文件,走到他身边,停下脚步。
“做得很好,林砚。”他看着林砚,语气是前所未有的郑重,“非常出色。”
这一次的夸奖,不再仅仅是“效率很高”或者“观察角度不错”,而是对他能力和价值的明确肯定。
林砚抬起头,迎上沈逾白的目光。那双他仰望了多年的眼睛里,此刻清晰地映着他的倒影,带着认可,甚至是一丝……倚重。
“谢谢沈总,我会继续努力。”林砚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沈逾白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转身离开了。但林砚捕捉到了他转身时,唇角那一闪而过的、极淡的弧度。
仅仅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表情,却让林砚觉得,之前所有熬过的夜、付出的汗水、承受的压力,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千百倍的回报。
他知道,他不仅仅是为项目找到了出路。
他更是在沈逾白的世界里,成功地,凿开了一道缝隙。光,已经开始照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