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 4 章 ...
-
夕阳的余晖透过“湖畔”餐厅巨大的落地窗,将波光粼粼的湖面染成一片金红。餐厅内部低调奢华,水晶吊灯折射着柔和的光线,空气中弥漫着食材本身的鲜香和昂贵的雪茄气息。穿着考究的侍者无声穿梭,背景是若有似无的爵士钢琴。
崔宇坐在预定的靠窗位置,西装外套随意搭在椅背,露出剪裁完美的深灰色马甲和一丝不苟的袖扣。他提前到了十分钟,此刻正慢条斯理地用银勺搅动着一杯苏打水,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菜单,实则已将每一道的价格、主料产地、可能的口味搭配在心中迅速过了一遍。效率,即使在休闲场合,也烙印在他的骨子里。他需要确保时间和金钱的投入,能换来符合预期的“逻辑”——无论是食物的品质,还是……
他抬眼看向餐厅入口。
顾梦准时出现了,身影在通透的光线里显得格外清晰。她依旧穿着那身素净的浅灰色棉麻衣裙,外面罩了件薄薄的米白色针织开衫,肩上斜挎着一个有些年头的帆布包,与餐厅里衣香鬓影的氛围格格不入。她没有丝毫局促不安,步履从容,目光平静地扫视了一下环境,像是在确认一个陌生图书馆的布局,然后精准地朝着崔宇的位置走来。
她的平静,再次让崔宇感到一丝意外和……被挑战。在他的经验里,不同圈层的人踏入不属于自己的领域,总会流露出哪怕一丝的紧张或审视。但顾梦没有。她不是故作镇定,而是一种基于内在核心的坦然。仿佛这昂贵的餐厅和她修复室里堆满古籍的角落,本质上并无区别,都是她观察世界的一个窗口。
“崔先生。”顾梦在对面坐下,微微颔首。她没有多余的寒暄,目光直接落在了崔宇推过来的那份制作精美的菜单上。
“顾小姐很准时。”崔宇的语气保持着一贯的清晰和距离感,“这里的‘逻辑’,需要顾小姐的专业视角来解读。”他将“逻辑”二字咬得清晰,仿佛这真的只是一场关于餐厅信息评估的“工作会谈”。
顾梦拿起菜单,没有立刻翻阅那些诱人的图片和花哨的描述,而是翻到了最后几页——印着主厨介绍、食材供应链和餐厅历史的部分。她看得很快,指尖偶尔划过一些关键信息点,眼神专注得如同在鉴定一份古籍的版本说明。
“主厨菲利普的履历很扎实,在几家米其林三星餐厅担任过副手,尤其擅长处理本地湖鲜。供应商名单里有几家老牌的有机农场,稳定性应该不错。”顾梦的声音不高,条理清晰,精准得像在做一份学术报告,“不过,菜单上那道‘松露鹅肝慕斯配陈年黑醋汁’里提到的黑醋,‘三十年金醋’的描述有些模糊。意大利摩德纳传统巴萨米克醋的陈酿认证有严格分级,如果他们没有标注具体产区认证编号,可能只是商业化的概念包装。”
崔宇的眉峰几不可察地挑了一下。他预料到顾梦或许会有些独特的见解,但没想到她的切入点如此精准务实,直击核心,瞬间就剥离了菜单上那些华丽的修辞泡沫。这种基于事实和逻辑的拆解能力,与他商场上的对手何其相似,却又带着截然不同的底色——她的拆解不是为了攻击或压价,更像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性辨析。
“明白了。”崔宇点头,指节在菜单上点了点,“那么,以你的‘时空连续性维护’视角看,哪些菜品最能体现本地风物与时间的联系?”
这个问题显然超出了纯粹的餐厅信息咨询范畴,带着一丝刻意的引导和更深的好奇。
顾梦抬眼,目光清澈地迎上崔宇带着探究的眼神。她没有回避,也没有被冒犯的不悦,只是微微思索了一下,指向菜单上几道看似朴素的菜名:“这道‘古法慢炖湖鱼配时令野菜’,‘古法’或许是噱头,但从描述看是还原了湖区渔民传统的隔水慢炖,最大程度保留鱼的本味和胶质,最能尝出湖鲜原本的鲜甜,算是勾连了过去的烹饪智慧。还有这道‘桂花糯米藕’,用的是本地老藕和庭院种植的金桂,遵循古法糖渍,甜度控制得相对克制,不会掩盖藕的清香和桂花的风韵,口感软糯,是能尝到‘时间’滋味的甜点。”
她的点评没有煽情的描述,却字字精准地描绘出食物背后的时间感和地域性连接。崔宇看着眼前这个女人,看着她平静地谈论着湖鱼的“胶质”和糯米的“软糯”,一种奇异的感觉再次升腾。她就像一本装帧朴素却内容深邃的古籍,需要静下心来,摒弃浮躁的功利心,才能读懂其中蕴含的磅礴力量与细腻美感。
侍者适时地走过来点单。崔宇遵循顾梦的建议,点了那道湖鱼和糯米藕,外加一份时令蔬菜和一份汤品。他没有询问顾梦的意见,而是直接做了决定,动作自然流畅,带着掌控全局的笃定。这是一种习惯性的主导姿态。
顾梦对此没有任何表示,只是安静地将菜单合上递还给侍者。
菜很快上齐。崔宇用餐的姿态优雅而高效,动作精准,没有多余的动作。他尝了一口鱼肉,确实如顾梦所说,肉质细嫩鲜美,汤汁带着自然的胶质感,没有过多的调味喧宾夺主。他又尝了一块糯米藕,清甜馥郁,口感层次丰富。
“判断准确。”他放下筷子,客观地评价道,像是在肯定一份精准的市场调研报告。
“食材本身足够诚实。”顾梦小口地喝着汤,回应得波澜不惊。
席间的话题,在崔宇有意识的引导下,竟诡异地延续着某种“学术交流”的氛围。他巧妙地抛出关于古籍修复技术细节的问题:不同虫蛀类型的处理难点分析、修复用纸的纤维配比如何影响兼容性和耐久性、恒温恒湿库房环境管理与资产保值的内在关联……
这些问题极其专业,甚至有些刁钻,完全超出了普通人对古籍修复的认知范畴。崔宇那双深邃的眼睛紧紧锁住顾梦,仿佛在评估一个项目报告的可行性。
顾梦起初有些意外,但很快便沉浸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回答得清晰、严谨且充满热情。她用简洁的语言解释着复杂的工艺,偶尔提到某个特别棘手的修复案例时,眼底会掠过一丝纯粹的光亮,那是她谈起热爱之物时特有的神采。
崔宇专注地听着,不时提出更深入的追问。他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在此刻发挥了作用,即使对古籍修复一无所知,也能迅速抓住关键逻辑节点,将顾梦描述的技术细节与他熟悉的商业逻辑、项目管理、风险控制等概念进行奇特的类比和映射。他发现自己竟能理解她那套“低效”流程背后的严密逻辑和必要性——这绝不是无序的消磨,而是一种对抗熵增、维持信息完整性的精密作业。
“所以,‘金镶玉’修复法对纸张边缘强度的提升,相当于在资产重组中引入了更优质的流动性支撑?”崔宇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一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比喻脱口而出。
顾梦微微愣了一下,随即眼底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这个比喻虽然冰冷,却意外地……精准?或者说,提供了一种她从未想过的理解角度。
“可以……这么类比。”她轻轻点头,没有反驳。
一时间,餐桌上只剩下餐具轻微的碰撞声和窗外隐约的湖水声。崔宇看着对面安静用餐的顾梦,看着她低垂的睫毛在眼下投下淡淡的阴影,看着她沉静如水的侧脸。她身上那股专注的气息,即使在用餐时也未曾完全消退。那卷胶片盒冰冷的棱角、修复台上微弱的光晕、她指尖拂过古籍封面的轻柔动作……这些碎片化的画面不受控制地在他脑中闪现。
一种陌生的冲动再次浮现。他想更多地了解她——不仅仅是她的工作,还有她看世界的方式,她守护那些“无法再生之物”时内心真实的感受。这种冲动强烈而清晰,甚至盖过了他习惯性的效率评估。他需要更多的“数据”。
晚餐接近尾声。崔宇拿起餐巾按了按嘴角,动作依旧优雅得体。他看了一眼腕表,计算着时间。这次“信息参考会”的效率和信息获取量都远超预期。
“感谢顾小姐的专业信息,非常有价值。”他公事公办地总结,语气恢复了惯常的冷静理性,“这间餐厅的‘逻辑’,确实有其值得肯定的维度。”他招手示意侍者结账,动作利落。
顾梦只是点点头,没有多余的客套。
离开餐厅时,夜色已深,湖边的风带着凉意。崔宇那辆线条冷硬的黑色轿车无声地滑到门口。司机早已下车拉开了后座车门。
崔宇站在车边,没有立刻上车,而是侧身看向正准备离开的顾梦。路灯昏黄的光线下,她单薄的身影在夜风中显得更加沉静。
“顾小姐,”他的声音在夜风里显得格外清晰,没有温度,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宣告意味,“关于宇星集团旗下的‘未来记忆’数字化档案馆项目,正在寻求历史文献保存领域的专家顾问意见。你的专业见解和……‘连续性维护’理念,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深邃的目光如同实质般落在顾梦脸上,捕捉着她任何细微的表情变化。
“项目启动筹备会定在下周二下午三点,地点在宇星资本总部大厦顶层会议室。”他从西装内袋抽出一张简洁的名片,纯黑的卡纸上只有名字和一串烫金的私人专线号码,没有任何头衔。他递过去,动作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类似签署合同般的正式感。
“这是详细议程和准入权限凭证。考虑到古籍文献的特殊性,会议时间会严格控制在两小时内。”他的话语没有任何询问的意思,仿佛顾梦的出席已是既定事实,“期待顾小姐的‘逻辑’。”
他将那张代表着极高权限和邀请意味的名片,轻描淡写地定位为“议程和凭证”。这既是他一贯的风格——将私人接触包装在高效务实的商业合作框架下,也是一种隐晦的逼迫——抛出一个她专业领域内无法拒绝的议题。
顾梦看着递到面前那张质感冰冷的黑色名片,上面烫金的字迹在路灯下反着光。她没有立刻伸手去接。
湖风拂起她额角的碎发。她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向崔宇那双在夜色中显得更加幽深的眼睛。那里面没有请求,没有期待,只有一种掌控全局的笃定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狩猎般的探究欲。
修复室里那页脆弱的虫蛀古籍,似乎在这一刻,隔着时空,与眼前这个代表着资本、效率与绝对掌控力的男人,形成了一种荒诞而充满张力的对峙。
顾梦的指尖微微动了一下。她没有去看那张名片,而是重新将目光投向夜色中的湖面,片刻后,才缓缓伸出手。
她的手指纤细,却带着一种与其沉静气质不符的坚定力量。她没有去接名片,而是用指尖轻轻拂开了崔宇捏着名片的、骨节分明的手。
夜风拂过,带着湖水的微凉气息。
“崔先生,”顾梦的声音很轻,却清晰地穿透了风声,平静无波,“修复一页古籍,需要的时间,取决于虫洞的大小、纸张的脆弱程度、环境的稳定性……以及修复师当下的专注状态。”她顿了顿,目光如古井般深幽地回望着崔宇,“这和开一个项目启动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时间逻辑。”
她没有拒绝,也没有接受。她只是用她自己领域的规则,精准地切断了崔宇预设的商业化进程链条。
崔宇的手指停留在半空,名片在指间显得格外突兀。他脸上的表情没有变化,但那双深邃如寒潭的眼睛里,清晰地掠过一丝错愕。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那套无往不利的“效率逻辑”和掌控力,在眼前这个沉静如水的女人面前,撞上了一堵看不见的、却异常坚韧的壁垒。
他习惯于量化一切,包括时间和结果。而顾梦,则用一种近乎禅意的“专注状态”和“不同的时间逻辑”,将他的砝码变成了虚无。
夜风似乎更冷了。崔宇看着顾梦那双平静回望着自己的眼睛,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他对这个“未知变量”的兴趣,似乎正在滑向一个他完全无法以效率公式来预测和掌控的深渊。
名片,终究没有被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