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 4 章 ...
-
清晨五点,闹钟尚未响起,李铭便已在黑暗中睁开了双眼。
大脑像是被灌了铅,沉重无比,眼皮更是涩得几乎要用手指才能撑开。昨天高强度的学习,让这具久疏战阵的年轻身体发出了强烈的抗议。每一寸肌肉都在诉说着疲惫,渴望重回温暖被窝的拥抱。
“不行……”他咬着牙,用意志力对抗着生理的极限。脑海中闪过父母憔悴的脸,闪过前世街头冻馁的绝望,那股几乎要将骨髓都冻僵的寒意,瞬间驱散了所有的困倦。
他猛地坐起身,摸索着套上冰冷的衣物,动作因为僵硬而显得有些笨拙。初春的黎明前,寒气最重,破旧的窗户缝隙里钻进来的冷风,让他打了个寒颤。他端起书桌上昨晚留下的半杯凉开水,一口气灌下,冰冷的刺激从喉咙直冲胃袋,让他彻底清醒过来。
五点零五分,他已经坐在书桌前,摊开了英语单词本。台灯昏黄的光圈下,那些扭曲的字母像是跳动的蝌蚪。他强迫自己集中精神,低声地、反复地诵读、拼写。
隔壁房间,传来父亲李建华沉重的鼾声和母亲细微的翻身声。整个家,整个城市,都还沉浸在睡梦之中。只有他这里,亮着一盏孤灯,如同茫茫大海上唯一的航标。
这种极限的压榨,效果立竿见影,却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上午第二节课,历史老师正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李铭却感觉自己的脑袋像一团浆糊,老师的声音仿佛来自遥远的天边,模糊不清。他努力想跟上节奏,笔尖在笔记本上无意识地划拉着,写下的字迹歪歪扭扭,连他自己都认不出来。
困意如同汹涌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地冲击着他的意识防线。他拼命掐自己的大腿,用疼痛来刺激神经,但效果越来越差。眼皮不住地往下耷拉,头也一下一下地点着。
终于,在某个瞬间,他的意志力崩溃了。脑袋猛地向下一沉,额头差点磕在桌面上。虽然他瞬间惊醒,猛地坐直,但这个小动作,还是没有逃过一个人的眼睛。
班主任陈国华。
他正好巡视课堂,从前门的小窗口悄无声息地观察着教室里的情况。李铭那一下明显的“磕头”,以及惊醒后强打精神却依旧难掩疲惫的样子,清晰地落入了他的眼中。
陈国华的眉头微微皱起。他对李铭这个学生最近的“异常”印象深刻。前天那匪夷所思的数学解题,以及随后各科老师反馈来的“李铭像变了个人,下课都在看书”的消息,都让他对这个曾经平平无奇的学生投注了更多的关注。
但这股劲头,似乎有些……过火了。
课间操时间,李铭借口肚子不舒服,向班长请了假,自己则趴在桌子上,争分夺秒地补觉。哪怕只有十分钟,对他而言也是宝贵的喘息。
然而,他没睡多久,就被人轻轻推醒了。
抬起头,映入眼帘的是班主任陈国华那张严肃中带着关切的脸。
“李铭,跟我到办公室来一下。”
李铭的心微微一沉,困意瞬间去了大半。他默默起身,跟在陈老师身后,走出了喧闹的教室。
教师办公室弥漫着茶水和旧书本的味道。其他老师大多不在,只有陈国华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后。
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先拿起桌上的搪瓷缸,慢悠悠地喝了一口浓茶,然后才抬眼看向站在桌前,显得有些局促的李铭。
“李铭,”陈老师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力,“跟我说实话,最近晚上都在干什么?”
李铭低下头,手指不自觉地蜷缩了一下。他不能说出重生的秘密,也不能完全坦白那份“魔鬼计划”,那听起来太惊世骇俗。
“我……我在家学习。”他选择了部分实话。
“学到几点?”陈国华追问,目光如炬。
“十一点……多吧。”李铭含糊其辞。
“十一点多?”陈国华放下茶杯,发出轻微的碰撞声,“你看你现在的样子,眼窝深陷,脸色苍白,上课打瞌睡!这是学到十一点多的状态?李铭,努力是好事,但像你这样透支身体,是本末倒置!”
他的语气严厉起来:“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睡眠不足,不仅影响白天的听课效率,长期下去,身体垮了,还谈什么学习?谈什么中考?”
李铭抿紧了嘴唇,没有反驳。他知道陈老师说的是对的,但他没有时间了。他只能用这种近乎野蛮的方式,去追赶落下的路程。
看着李铭沉默却依旧倔强的样子,陈国华严厉的目光渐渐软化,转而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情绪,有疑惑,有审视,但更多的,是一种惜才之心。
他教书多年,见过太多学生。有的聪明但不努力,有的努力但天赋有限。而像李铭这样,似乎一夜之间开了窍,并且爆发出如此惊人意志力的,极少见。那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努力,那眼神里,有一种他看不透的、破釜沉舟的决绝。
他叹了口气,语气缓和下来:“我不管你身上发生了什么,或者有什么必须考好的理由。但你要记住,方法,比傻努力更重要。”
他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几本纸张有些发黄、边缘卷起的笔记本,递到李铭面前。
“这是我带上一届毕业班时,整理的数学、物理、化学的笔记和易错题集,里面还有一些我总结的‘笨办法’和‘快窍’。”陈国华看着李铭,眼神认真,“你拿回去看,重点看我用红笔标注的部分。有什么看不懂的,随时来问我。”
李铭愣住了,他看着那几本凝聚着老师心血的笔记,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没想到,陈老师非但没有严厉斥责他,反而给予了如此实质性的、珍贵的帮助。
“陈老师,我……”他声音有些哽咽。
“别我我我的了。”陈国华摆摆手,打断了他,“拿着。记住我的话,劳逸结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不希望看到你还没上考场,就先倒下了。”
捧着那几本沉甸甸的笔记走出办公室,李铭感觉自己的心脏也被一种温暖而坚实的东西填满了。
他知道,陈老师不仅仅给了他几本笔记,更是在他近乎偏执的狂奔路上,点亮了一盏指路的灯,告诉他,努力并非只有一种姿势。
这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沉甸甸的期望。
回到教室,他小心翼翼地翻开了陈老师的数学笔记。里面不仅有条理清晰的知识点梳理,更有对各种题型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用红笔醒目标注的“常见陷阱”、“秒杀技巧”。这些,正是他目前最需要的东西!能极大提高他的复习效率!
他贪婪地吸收着笔记上的精华,如同久旱的禾苗逢甘霖。有了这些“秘籍”,他的“魔鬼计划”似乎可以进行调整,变得更加科学,更加高效。
然而,他也清晰地意识到,陈老师的关注和帮助,是一把双刃剑。这意味着他不能再轻易倒下,他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挫折,都会落在老师的眼里。
他肩上的担子,似乎更重了。但前行的方向,却也更加清晰。
放学回到家,他发现父亲李建华竟然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拿起酒瓶,而是坐在饭桌旁,手里拿着的,是他昨晚遗落在客厅的那张写满了每日计划安排的草稿纸。
李建华低着头,看着纸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时间安排,手指在“清晨5:00”那几个字上,无意识地摩挲着,久久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