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第 12 章 ...
-
艺术节那场突如其来的“救场”,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李铭和李梓晴各自的生活中,漾开了圈圈涟漪。李铭依旧是那个低调学习、默默观察的高一(七)班学生,但偶尔在走廊或食堂与李梓晴相遇时,她会对他微微点头,报以一个比礼貌性微笑更真诚几分的笑容。而李铭,则会回以同样克制的颔首,心中却远不如表面那般平静。他知道,那扇通往她世界的小窗,已经被他撬开了一道缝隙。
契机出现在一个周二的下午。阳光透过图书馆高大的玻璃窗,在弥漫着书卷气的空气中投下道道光柱。李铭正埋头于一本《全球通史》的厚重书页间,并非完全出于课业需要,更多的是想重新梳理脑海中那些关于未来十几年世界格局巨变的模糊认知,试图为其寻找一个符合他当下年龄和身份的“理论来源”。
一阵极淡的、带着清甜气息的香风拂过,旁边空着的椅子被轻轻拉开。
李铭抬起头,恰好对上李梓晴那双含着笑意的明亮眼眸。她今天穿着一件米白色的针织开衫,头发松松地束在脑后,几缕碎发垂在颊边,显得随性又温婉。
“好巧,李铭同学。”她声音轻柔,像是怕打破图书馆的宁静,“你也喜欢看历史书?”
“随便翻翻。”李铭合上书,不动声色地将内心翻涌的情绪压下,语气尽量显得自然,“觉得挺有意思的。”
“我看你刚才看得很入神,”李梓晴在他旁边的位置坐下,将手里拿着的一本《音乐家的故事》放在桌上,目光掠过他手边那本《全球通史》,带着一丝好奇,“很少有人在这个年纪,会对这种大部头感兴趣。”
“历史是过去的镜子,也能照见未来的影子。”李铭斟酌着词句,抛出一个略显成熟的观点,随即自然地转移了话题,“比如,通讯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会重塑人类社会的连接方式,从驿道到电报,再到未来的移动网络……这会深刻改变商业、社交,甚至文化的形态。”
他刻意没有使用“智能手机”、“4G”等超前词汇,而是用相对抽象和理论化的方式表述。
李梓晴果然被吸引了。她微微侧头,露出思索的神情:“移动网络?像现在的GPRS那样吗?速度很慢呢。”
“这只是开始。”李铭微微一笑,眼神中流露出一种与她讨论数学习题时截然不同的、洞悉某种趋势的笃定,“也许用不了几年,我们就能用手机流畅地观看视频,随时随地和远方的人面对面通话,甚至……用它来支付购物,取代钱包。”
“用手机支付?”李梓晴眨了眨眼,这个想法对她而言颇为新奇,甚至有些天方夜谭,“听起来……像科幻小说。”
“也许吧。”李铭没有争辩,只是淡淡地说,“但技术的进步,往往比我们想象得更快。就像十年前,谁能想到今天我们可以用电脑通过网络和陌生人实时聊天呢?”他引用了当下已经存在的□□作为例子,让他的“预言”显得不那么突兀。
这次“偶遇”的交谈,持续了将近半个小时。他们从历史聊到科技,又从科技聊到文学。李铭“不经意”间提及的某些对未来社会现象的见解,诸如“信息爆炸带来的认知负担”、“个性化推荐的可能与局限”等,虽未深入,却角度刁钻,让李梓晴听得入神。她发现,这个看似普通的男生,脑子里装的东西,远比他那张平静的脸庞要丰富和深邃得多。
而他偶尔在话题间隙,流露出的那一丝与年龄不符的、仿佛承载了太多重量的沉静,甚至是一闪而过的忧郁,更是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她,让她忍不住想去探究那平静水面下的波澜。
对她而言,李铭像一本装帧朴素、却内容艰深有趣的书,每一页都可能带来惊喜。
而对李铭来说,与李梓晴的交谈,则像是在刀尖上跳舞。他必须时刻警惕,既要展现足够的“特别”来吸引她,又要小心翼翼地隐藏重生最大的秘密,将那些超前的认知,包装成少年人基于广泛阅读和独立思考得出的“奇思妙想”。这种精妙的平衡,让他感到疲惫,却也带着一种隐秘的刺激。
自那次图书馆“偶遇”后,两人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他们开始在校园里更频繁地“偶遇”,有时是在去教学楼的林荫道上,有时是在食堂排队时。交谈的内容也逐渐深入。
一次,在谈到各自家庭时,李梓晴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她望着远处操场上奔跑的身影,轻声说:“有时候,挺羡慕那些普通家庭的同学。”她没有明说,但李铭能听懂那份身为首富之女,被无数目光注视、被赋予过多期望的压力与束缚。
李铭沉默片刻,用了一种“假设”的方式回应:“我有时候会想,如果一个人能提前知道未来的一些坎坷,他是会选择避开,还是迎头撞上去,只为证明自己可以改变什么?”他的语气带着一种与她分享“人生感悟”的真诚,目光却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某些只有他自己知道的画面。
李梓晴怔了怔,认真思考起来:“如果是我……可能还是会选择撞上去吧。毕竟,完全避开坎坷的人生,听起来也挺无趣的,不是吗?”她看向他,眼中带着少女特有的、混合着天真与勇气的光芒。
李铭心中微震。前世,她不就是如此义无反顾地,撞向了他这个“坎坷”吗?
他们也开始利用起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通讯工具——短信。诺基亚经典的短信提示音,成了李铭生活中新的期待。
“今天物理课老师讲的那个定律,你那种理解方式好奇特,但我仔细想了想,好像确实更本质。(来自:李梓晴)”
“偶然想到的。其实很多问题,跳出课本设定的框架,反而看得更清楚。(回复:李铭)”
“看到一则关于互联网的新闻,又想起你上次说的那些话了,感觉你像个预言家。(来自:李梓晴)”
“只是比较喜欢胡思乱想。预言家不敢当,但愿能做个不错的观察者。(回复:李铭)”
短信来往间,思想的交流远多于琐事的分享。李铭谨慎地播撒着那些经过精心伪装的“未来种子”,而李梓晴则像一个充满好奇的探险者,在他的话语森林里,不断发现着令人惊奇的风景。
这天夜里,李铭刚整理完一天的笔记,准备休息,手机屏幕再次亮起。
是李梓晴发来的短信。
没有具体内容,只有一句简短的、却仿佛带着她此刻语气的话:
“和你聊天,好像读一本永远猜不到结局的书。”
李铭握着手机,指尖在冰冷的按键上停留许久。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他半边脸颊,那上面没有任何欣喜若狂的表情,只有一种深沉的、复杂的平静。
他知道,她已经开始“阅读”他了。而且,读得越来越投入。
这本书,他精心编纂,掺杂了真实的感悟与虚构的来历,混合了少年的外壳与沧桑的内核。
她会一直读下去吗?
当这本书翻到某些揭示残酷真相或者隐藏着惊天秘密的章节时,她是会失望地合上,还是会……更有兴趣地探究下去?
而他自己,又是否准备好了,让她看到这本书真正的“结局”,或者说,那个连他自己都无法完全预料的、由他亲手改写的结局?
夜色深沉,手机屏幕的光亮映在他深邃的瞳孔里,像一个无声的问号,悬在两人刚刚开始的故事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