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0、合作的考验 ...

  •   沈氏集团顶层的会议室,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与室内冰冷严谨的氛围相得益彰。光可鉴人的长条形会议桌泛着金属和实木的冷硬光泽,空气中弥漫着若有若无的消毒水和打印纸墨的味道,典型的高压工作环境。
      沈清许坐在主位,一身铁灰色高定西装,妆容精致,神色是一贯的冷静自持,仿佛那晚雨夜的失控和脆弱从未发生。只有偶尔,她的目光会若有似无地飘向坐在她右侧稍下位置的林未晞,那眼神深处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
      林未晞今天穿了一套剪裁利落的米白色西装套裙,长发挽起,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优美的脖颈线条,淡妆修饰了她略显苍白的脸色,努力让自己看起来专业且镇定。这是她第一次以“项目艺术顾问”的身份,参与到沈清许的核心商业会议中。膝上摊开着准备好的资料,指尖却微微泛白,泄露了她内心的紧绷。
      坐在沈清许左侧的,正是顾清岚。她穿着一身颇具设计感的深蓝色连衣裙,颈间佩戴着简约却不失品味的珍珠项链,长发微卷,气质卓然。她嘴角噙着一抹恰到好处的微笑,目光从容地扫过在场的技术高管和项目经理,最后,状似无意地落在了林未晞身上,那眼神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打量,以及一种属于“圈内人”的、微妙的优越感。
      “各位,关于‘融艺’项目的初步构想,之前已经沟通过。”沈清许开口,声音清越,打破了沉默,将所有人的注意力拉回,“今天三方首次会议,主要是明确各自分工,并敲定项目启动阶段的核心方向。顾总,您这边先谈谈画廊的资源和初步方案?”
      顾清岚微微颔首,笑容得体:“好的,沈总。”她打开面前的平板,连接投影,屏幕上立刻出现制作精良的PPT。她开始侃侃而谈,从古典大师作品的数字化版权获取,到与国际顶级艺术机构的合作渠道,再到对高端艺术品受众的精准把握……她的语速不快不慢,引经据典,专业术语信手拈来,展现出深厚的行业积淀和强大的资源网络。
      说话间,她的目光不时与沈清许交汇,偶尔会提到一两个只有她们那个圈层才熟悉的名字或事件,营造出一种无形的、属于“我们”的默契圈。她甚至精准地预判了沈清许可能会提出的几个技术难点,并给出了初步的解决思路。
      “关于这部分古典艺术元素的数字化呈现,”顾清岚的目光转向林未晞,笑容依旧,语气却带着一种前辈对后辈的、看似温和的审视,“林顾问是艺术家,可能更关注视觉表现。但在技术实现上,尤其是保证原作的神韵不被数字技术稀释,需要非常谨慎的经验。我们画廊在这方面,有过不少成功案例。”
      她的话听起来无可指摘,却像一根柔软的刺,轻轻点出了林未晞的“外行”身份。
      林未晞放在桌下的手微微蜷缩了一下。她能感觉到几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带着探究和些许怀疑。会议室冰冷的空气仿佛更凝滞了几分。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迎上顾清岚的目光,正准备开口。
      “未晞作为项目艺术顾问,她的价值在于提供跨界的创新视角和当代艺术的敏感度。”沈清许的声音平静地插了进来,她没有看顾清岚,而是将目光投向在场的技术人员,“古典艺术的底蕴很重要,但‘融艺’项目的核心是‘融合’与‘创新’,是让艺术通过科技触及更广泛的人群,而不仅仅是复刻和保存。未晞,你之前提到的关于‘情感化交互’的初步想法,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番话,既不卑不亢地肯定了顾清岚的专业性,又明确地定义了林未晞不可替代的角色,巧妙地化解了那份无形的压力,并将话语权递到了林未晞手中。
      林未晞看向沈清许,对上她眼中那抹沉静的、带着鼓励的微光。那一刻,雨夜冰冷的无助感被驱散,一种被坚定支持和信任的暖流涌上心头。她挺直了脊背,翻开自己手写的、画满了示意图的笔记,清晰而沉着地开始了她的阐述。会议,在一种微妙的、三人之间暗流涌动的张力中,继续进行。会议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推进。当议题深入到具体的技术实现路径时,顾清岚的优势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她针对某个古典油画色彩的数字化还原难题,提出了一套详尽的解决方案,不仅引用了国际顶尖实验室的最新论文,还准确报出了几家特定设备供应商的型号和性能参数,其专业和精准程度,让在场的几位资深技术工程师都频频点头,露出钦佩的神色。
      “色彩还原的精度,尤其是这些古典大师作品中微妙的层次和光影变化,”顾清岚指尖轻点着投影屏幕上放大的一处细节,语气笃定而从容,“不仅仅是数据采集的问题,更关乎算法对艺术家人为笔触和时代质感的理解。我们与A国艺术学院联合开发的这套色彩模型,在三次国际测试中,还原度都超过了98.7%。”她报出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字,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随即,她话锋一转,看似自然地提到了一个艺术史上的典故,是关于某位印象派大师与早期摄影技术之间的一段鲜为人知的互动。“理解技术对艺术的影响,需要回溯历史。就像沈总和我们以前在大学时探讨过的,媒介的变革从来都是艺术演进的重要推力。”她微笑着看向沈清许,语气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怀旧和默契,无形中将林未晞隔绝在了那段共同的学术记忆之外。
      林未晞安静地坐在那里,面前的笔记本上,除了她自己构思的草图,也开始快速记录着顾清岚提到的技术要点和市场数据。她能清晰地感受到顾清岚话语间那堵无形的墙——由专业知识、共同经历和资源人脉构筑起来的高墙。顾清岚的每一个精准的数据,每一个引用的案例,甚至每一个与沈清许眼神交流中流露出的“我们曾讨论过”的意味,都在无声地强调着一种边界:她是圈内人,是专业人士,而林未晞,更像是一个需要被引导和解释的“局外人”。
      一位年轻的技术经理在顾清岚阐述间隙提出疑问,关于某种新型显示材料对画质的影响。顾清岚耐心解答后,目光再次落回林未晞身上,笑容温和,语气却带着一种前辈引导后辈的姿态:“林顾问可能更专注于创作层面,对这些硬件的技术参数不太敏感。这很正常,艺术家嘛,总是更感性一些。后续涉及到具体技术选型时,我们可以多沟通,我帮你把这些枯燥的东西转化成更容易理解的艺术语言。”
      这番话,看似体贴,实则又一次巧妙地划定了“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将林未晞定位在了需要被“翻译”和“帮助”的位置上。
      会议室里只有顾清岚清晰有力的声音,混合着中央空调低沉的运行声。几位之前对林未晞身份有所疑虑的高管,眼神中的认可更多地投向了顾清岚。气氛似乎正朝着顾清岚主导的方向倾斜。
      林未晞搁在笔记本上的笔尖停顿了一下,她能感觉到那无声的压力如同潮水般涌来。她下意识地抬眼,看向主位上的沈清许。
      沈清许正微微侧头,听着顾清岚的论述,脸上没什么表情,专业的让人看不出喜怒。但她的手指,却在无人注意的桌面下,轻轻碰了碰林未晞放在腿上的手背,只是一个极其短暂、轻微的接触,带着安抚的温度,随即若无其事地收回,仿佛只是一个无意的动作。
      然而就是这个微小的触碰,像一剂强心针,瞬间稳住了林未晞有些紊乱的心跳。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那丝被轻视的不适,目光变得更加专注,如同猎人,在耐心的等待中,寻找着属于她的时机。她知道,仅仅感受压力是不够的,她需要用实力,在这片由顾清岚划定的“专业”领域里,为自己挣得一席之地。
      会议继续进行,焦点集中在如何将一幅十七世纪荷兰画派的静物画,其复杂的光影和细腻的质感,通过交互技术让观众能够“触碰”到画中物体的纹理。顾清岚提出的方案倾向于使用高精度的3D建模和力反馈设备,技术上可行,但预算高昂,且她提到某个关键传感器的采购周期可能长达数月。
      “顾总的方案在还原度上确实很有保障,”项目技术负责人沉吟道,“只是成本和时间的压力……”
      顾清岚微微一笑,气定神闲:“顶级的艺术体验,自然需要顶级的投入。我相信沈总明白,有些价值是无法用短期成本来衡量的。”她的话语中带着对沈清许决策风格的了解与信任。
      就在这时,一直安静聆听、笔尖在纸上快速勾勒的林未晞,轻轻放下了笔。
      “关于这个触感交互的环节,”她的声音清晰而平稳,打破了顾清岚话语留下的余韵,瞬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我可能有一个更优化,也更贴近项目‘融合’与‘普及’初衷的想法。”
      沈清许的目光立刻聚焦在她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专注,甚至微微向前倾身,做了一个“请讲”的手势。这个细微的动作,与之前倾听顾清岚发言时的公事公办形成了微妙对比。
      林未晞没有看顾清岚,而是直接看向技术负责人和几位核心工程师。“顾总提到的力反馈设备精度很高,但正如王工所说,成本和周期是问题。而且,我个人觉得,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过于精细的物理触感模拟,有时反而会削弱艺术欣赏本身带来的想象空间。”
      她拿起自己的笔记本,上面是她刚刚快速画出的简易示意图。“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放弃完全拟真的物理触感,转而采用‘视觉触感’与‘听觉反馈’相结合的方式?”
      她开始详细阐述:“利用实时渲染技术,当观众的手在特定区域做出‘触摸’动作时,通过摄像头捕捉手势,在屏幕上实时生成对应的、符合画作材质的光影变化和微小的色彩波动——比如触摸丝绸,泛起柔和的光泽;触摸粗糙陶器,表面阴影细微加深。同时,搭配极其精炼、具有空间感的环境音效,如指尖划过帆布的微弱摩擦声,或者触碰金属的轻微回响。”
      她一边说,一边在示意图上指点:“这种方式,技术上可以依靠我们现有的图像处理算法和音频库进行深度开发,避开了昂贵的专用硬件,能大幅降低成本,缩短至少一半的研发周期。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更诗意、更调动观众主观想象的互动体验,而不是试图完全复制物理现实。这更符合当代沉浸式艺术展的趋势,也更能吸引更广泛的、非专业领域的观众。”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她甚至引用了最近一期《自然》子刊上关于“多感官融合如何增强认知与情感体验”的论文摘要,以及某个成功运用类似技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潮的日本数字艺术团队案例,其数据引用之准确、案例之新颖,让几位技术人员都露出了惊讶和思索的表情。
      “当然,这只是初步构想,”林未晞最后谦逊地补充道,但眼神却明亮而自信,“具体的技术路径和效果验证,还需要各位专家进一步评估。但我认为,这或许是一条既能保证艺术感染力,又能兼顾项目可行性与市场吸引力的路径。”
      她说完,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先前对林未晞抱有疑虑的高管们,眼神已经从探究变成了惊讶,甚至带着几分欣赏。技术团队的成员们开始交头接耳,低声讨论着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和创新点。
      顾清岚脸上的从容笑容微微僵硬了一瞬。她精心构建的、关于专业与资源的壁垒,被林未晞用另一种更具创造性、更贴近项目本质、并且同样建立在扎实调研基础上的思路,巧妙地绕开甚至超越了。林未晞没有在她的领域里硬碰硬,而是开辟了一个新的、更具活力的战场。
      沈清许注视着林未晞,看着她因为专注和自信而微微发亮的脸庞,看着她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地阐述观点,看着她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准备,赢得了在场专业人士的尊重。她的嘴角,在所有人看不到的角度,几不可察地向上弯起了一个极小的、充满骄傲和欣赏的弧度。
      她的未晞,从来就不是需要被庇护的莬丝花,而是能够与她并肩,甚至在某些领域光芒万丈的木棉。
      会议室里那短暂的寂静,被技术团队逐渐热烈的讨论声打破。
      “林顾问这个思路确实巧妙!”那位之前提出成本疑虑的王工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明显的兴奋,“避开了硬件瓶颈,充分利用了我们现有的算法优势,开发周期和预算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更重要的是用户体验的创新,”另一位负责交互设计的主管补充道,“‘视觉触感’这个概念很新颖,比起单纯的物理模拟,确实更富有艺术想象空间,也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传播点。林顾问提到的那个日本团队的案例,我有关注过,市场反响非常好。”
      几位核心技术人员纷纷点头,看向林未晞的目光已经彻底从最初的审视变成了信服和尊重。他们开始就技术细节向林未晞提问,而她均能清晰、有条理地回应,甚至能就某些算法逻辑提出自己基于艺术感知的独到见解,虽不涉及具体代码,却为技术人员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顾清岚坐在那里,脸上的笑容虽然依旧维持着,却明显淡了许多,甚至带上了一丝勉强的痕迹。她精心准备的、引以为傲的“专业”方案,在林未晞更具创新性和性价比的构想面前,仿佛成了一种略显笨重和陈旧的选择。她试图挽回局面,声音依旧保持镇定:“未晞的想法很有创意,不过,古典艺术的还原度始终是我们的核心追求之一,过于依赖虚拟效果,是否会损失掉作品本真的重量感?”
      这一次,不需要林未晞自己反驳,那位王工便客气但坚定地回应:“顾总,您放心。林顾问的方案并非放弃还原度,而是换了一种更智能、也更符合当代科技美学的方式来表达‘质感’。我们可以通过更高超的渲染技术来弥补甚至增强这种‘重量感’,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效果可能比单纯的物理模拟更具冲击力。”
      顾清岚沉默了。她意识到,在这个会议室里,风向已经彻底改变。林未晞凭借的不是关系,不是头衔,而是实打实的、能够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扎实的前期准备。她之前试图构筑的那道“专业”壁垒,已在对方闪耀的才华面前轰然倒塌。
      沈清许将所有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包括顾清岚那细微的挫败,以及林未晞在应对技术提问时,眼中闪烁的、因被理解和支持而愈发自信的光芒。
      她轻轻敲了敲桌面,清脆的声音让所有人的讨论暂停下来。
      “很好。”沈清许开口,声音清晰而果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策力,“关于静物画交互环节,我认为林顾问提出的‘视觉触感与听觉反馈’融合方案,更具前瞻性、创新性和落地可行性。王工,你们技术组后续以此为基础,进行详细的技术论证和开发排期。”
      她一锤定音,直接采纳了林未晞的核心构想。然后,她的目光转向顾清岚,语气平和却疏离:“顾总,贵画廊在古典艺术资源方面的优势依然不可或缺。后续在数字资产的精细处理、以及高端定制化版本的开发上,还需要倚重您的经验和渠道。希望我们后续合作愉快。”
      这番话,既肯定了顾清岚的价值,又明确地将她的作用限定在了特定的、并非主导的范围内。
      最后,沈清许的目光落在林未晞身上,那眼神不再是会议初始时克制的关切,而是毫不掩饰的欣赏与骄傲,甚至带着一丝与有荣焉的暖意。“林顾问,”她的语气郑重,“这个项目的艺术创新和用户体验方向,由你全权负责把握。我需要你确保项目的每一个互动细节,都能体现出我们‘融艺’的核心精神。”
      “我会的,沈总。”林未晞迎上她的目光,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这一刻,无需再多言语。
      林未晞不再是凭借“沈清许伴侣”身份参与项目的附属品,而是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创新思维和充分准备,赢得了在这个数十亿级别项目中的核心地位与绝对尊重。她用自己的锋芒,劈开了质疑,也在这段势均力敌的爱情里,为自己赢得了更加对等和坚实的底气。
      窗外的天色不知何时已然放晴,一缕阳光穿透云层,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恰好洒在林未晞所在的会议桌一角,将她周身都镀上了一层温暖而明亮的光晕。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