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天命 ...

  •   夜深。风声渐息,雪落得更轻了。

      营地的火焰在灰烬里跳动,发出细碎的噼啪声。舒涵独自坐在火堆旁,披风被雪打湿,靠近火边时散发出微微的水汽。

      她伸手取出一根枯枝,在火堆中轻轻拨动。火光映着她的侧脸,明暗交错,像是在映照两种命。

      她的指尖触到那根枝条时,忽然有一种奇异的宁静。那一瞬,她明白——曾经让她无数次流血、背负、决断的“天命”,此刻已经离她远去。
      它没有死,只是被她轻轻放下了。

      她想起了那封未寄的信,信的末尾写道:“来生不生帝世,不遇王座。”

      她不再为帝世而生,不再为王座而活,她要活成那个来处的自己——那个本该属于未来的她。

      她不再需要天命指路,也不再想证明自己能改写命运。
      她要做的,只是走自己的路。一步一步,哪怕无人看见。

      或许这就是“神”与“人”的分界。
      神被信仰供奉,人却能自由行走,而她——愿做一个在人间行走的神。

      火光映亮她的眼睛,里面不再有决绝的光,而是一种平静的亮。
      风吹入帐门,她抬头望向黑暗的雪原。

      远处,什钵必守在营外,长刀横在膝上,仿佛仍在守她。
      她看了他一眼,轻轻一笑。那笑淡得几乎融进夜色。

      舒涵缓缓合上眼,靠着马鞍睡去。
      火焰在她身旁跳动,映出一道柔光,像风雪中的一朵灯。风过时,那灯微微一晃,却始终没有灭。

      雪夜深得几乎要塌下来。山下的松林被寒风刮得低伏,像一群伏在地上的兽。
      火光一盏,远远亮在石洞中。

      阿史那思摩卸下甲胄,只着黑袍。他靠在石壁前,听外头的风声,像是在等什么。

      片刻后,脚步声由远及近。一道人影出现在火光边缘,雪落在他肩上,未化。

      “突利可汗。”

      阿史那什钵必掀开兜帽,面色肃然。
      他看着思摩,半晌才道:“你知道可汗在找你吧。”

      思摩微微颔首:“他若真要查,今夜就该先查我。”

      什钵必沉声问:“那你来此,为何?”

      思摩看着他,目光极静:“为舒涵。”

      什钵必的眉心微蹙,火光在他脸上投出一道阴影:“她的事,不该你插手。”

      思摩一笑,那笑极淡,几乎带着一丝疲倦:“她挡了两军,救了草原的脸。若她死,我怕连草原都得低头。”

      “你怕的,不是草原。”什钵必低声,“你怕的是颉利。”

      思摩的手在火边一顿。
      火焰在他掌心映出一道亮弧,他抬起眼,语气低却不卑:“我怕的,是草原落到只剩颉利。”

      空气一瞬凝结。

      火光摇动,两人对视,谁也没有退。
      过了许久,什钵必叹了口气,语气稍缓:“思摩,我知道你敬她。但这局,不是靠敬就能改的。”

      “我知道。”思摩点头,“可若所有人都怕他,这局永远改不了。”

      他顿了顿,声音低得像风掠过草:“我打仗三十年,知道草原的每条河、每块盐碱地。你知道颉利在干什么吗?他在掘尽它的根——逼部族献畜、逼少年入军、逼妇人织甲。他以为这样能强大,其实是在把草原掏空。”

      什钵必沉默,眼中闪过一抹痛色:“你以为我没劝过?我若再劝,他就先拔我旗。”

      “所以你退。”思摩看着他,语气冷静却锋利,“你退一步,他进两步。你忍一分,他夺三分。突利,你以为你在守,其实你在等。”

      什钵必的手指微颤:“那你想怎样?反?”

      “我想救她。”思摩直视他,声音不再低沉,而是带着一丝决意。
      “她若死,颉利就能借机诛你。她若活,我们还有人能说‘和’。”

      火光燃得更旺,映出两人脸上截然不同的神色。什钵必沉思良久,终于低声道:“我给李世民送了一封信,若他能退兵,或许无需你我去救。”

      “信?”

      “李世民会退兵——不是因为宠妃,也不是因为怯弱。是因为他认识她,也认识这个棋局的代价。”

      思摩冷哼一声:“你说得轻巧。认识她,就能撼动万军?”

      什钵必直视他,语气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李世民是帝王,但他也是一个人。他看过长安的烟火,也知道多少江山是靠多少人换来的。他对舒涵,既有情分,也有敬意——那敬意来自她的胆识、她的眼光,以及她曾在他面前不以权逼私的那份清冷。我曾见过李世民少年时的意气,他能用刀,也能用心。”

      思摩听着,眼里闪过一丝怀疑:“可若他当只是戏言呢?若他怀疑她叛唐,唐军仍压境,我们如何自保?”

      什钵必缓缓转过身,背对火光,声音低到几乎听不见:“她说过,她不信天命。”

      思摩:“她是对的。”

      “可她忘了,草原信。”什钵必抬头,看着那燃烧的火焰,目光里透着悲凉,“草原只信能活下来的神。”

      什钵必从怀中取出一块狼牙牌,丢给他。
      “这是我旧部在西岭的一支巡骑——他们只认此牌。若你真有法,就从那里动手。别让颉利觉察。”

      思摩接过,沉声道:“她若出得王庭,草原还有未来。”

      什钵必看着他,轻轻点头:“那就让风动一次吧。”

      火焰在两人之间噼啪作响,映出一瞬的光——
      像是两条潜藏在雪下的暗流,终于相交。

      风声再起,吹灭火光。
      夜重新吞没山洞,只有一声狼啸,传向无边的北原。

      夜色深沉,含元殿外的风卷过铜灯,火焰被吹得一闪一闪,仿佛随时会熄。
      太监们退得极远,只留一个人影立在殿门——李靖。

      他跪着,双手奉上一只小小的信囊。
      “陛下,此物……乃王女托什钵必转交。曰——‘风若回,便请寄。’”

      李世民静静看着那封信,没有伸手。
      他缓缓闭上眼,语气低得几乎听不见:“她终于……还是寄了。”

      他伸手取过信,指尖触到的那一刻,微微一颤。
      那纸并不厚,却有一种奇异的温度——像雪化后的冷,也像心跳过的余温。

      他打开信封,烛光映出那一行熟悉的字迹。
      墨色有些晕开,仿佛她写信时手在抖,又仿佛风吹过未干的墨。

      “陛下登极之日,群臣朝拜,天下称庆。
      我于殿外听钟鼓三声,忽觉世间清寂。
      自此,殿上有天子,世间无‘世民兄’。”

      那一行字,像刀割过心。
      他缓缓坐下,双手按在信纸上,目光却一点点散开。

      烛光摇曳,信纸上的字影也在颤动——
      仿佛她的声音,仍在他耳边。

      “我本不求情分,只求太平。
      陛下常疑我心冷,然我所冷者,是己心。
      若不自冷,焉能度那血雨腥风?”

      李世民喃喃复诵:“若不自冷,焉能度那血雨腥风……”
      他轻轻笑了笑,笑声低得像叹息。

      ——她果然是懂他的。
      懂他如何背叛情义,只为天下。
      懂他如何以“理”压“心”,又在理的刀锋上割出血来。

      他继续往下看,眼神一点点湿了。

      “若有朝北风入宫阙,请知那是突厥之风,
      是我替陛下送的最后一礼。
      此生既尽,不负天下,不负君。
      惟一愿:来生不生帝世,不遇王座。”

      殿中静极。李靖默默低首,不敢抬眼。

      良久,李世民将信缓缓叠起,手指拂过那最后一行字。

      “不遇王座……”他低声念着,像是在咀嚼一个自己从未想过的世界。

      他转身,对着殿内站着的李靖淡声道:“传旨——撤兵。唐军即日起,退三百里。”

      李靖一愣,以为听错。

      李世民背对着他,望向北方的风雪,声音低而坚定:“她要的,是一片无战的雪原。我给她。”

      风呼啸,宫阙如梦。他第一次觉得——天下如此之大,而他手中的权力,却抵不过一个女子的心愿。

      那一刻,他不再是帝王,只是一个,终于懂得放手的人。

      西岭的风一向大。雪顺着山势卷起,天与地连成一色,像是天地都化作了沉默的白。

      阿史那思摩立在风口,披风被吹得猎猎作响。
      他眯起眼,望向南方的山脚。

      昨日还浓烟滚滚的唐军营地,此刻只余残火,旗帜折下,铁骑正缓缓远去。长队绵延数里,蹄声如潮,却无一丝杀气。

      “他们……真的退了。”副将低声说,语气里藏着惊惧。“未战而退,连阵都未布。”

      思摩没有答。他只是静静看着那条在雪中蜿蜒的黑线,仿佛那不是军队,而是命运在撤离。

      他的手指紧握缰绳,关节泛白。

      他忽然想起三日前的王帐——那时舒涵立在炭火前,白裘映得她如雪中之影,语声平缓得近乎冷淡。

      她说:“若唐军退三百里,可汗得以存;若不退,便两亡。”

      她说这话时,连颉利的眼神都变了。
      可他当时心中冷笑——女人的言语,怎能定天下?草原的刀,是听命的,不是听梦的。

      可如今,风雪为证,铁骑为证。她一言,动了万军。
      思摩心底忽然生出一种异样的寒意——不是怕,而是不解。

      他低声道:“她,究竟凭什么?”

      副将怯怯地说:“或许……真如王女所言,是天命。”

      “天命?”思摩冷笑。他仰头望着那灰白的天,眉间满是讥讽,“若真有天命,它何曾怜过草原?何曾怜过死在雪下的兵?”

      风卷着雪,扑在他脸上,冰冷刺骨。他看着南方的天线一点点被云遮没,心里忽然有一种奇怪的空。
      不是输赢的落寞,而是一种——信念松动的寂静。

      他记得自己从小信的,就是“刀定天下”。突厥的荣光、可汗的权、自己的忠心,全都靠那一把刀维系。
      可那女子,不用刀。她只是说了几句话,便让天下的刀都停了。

      那不是权谋,也不是巫术,那是另一种他无法理解的力量——一种能让人放下恨的力量。

      他忽然想起颉利那日的低语:“她的存在,太危险。”

      此刻他终于明白。危险的并不是她要夺权,而是——她能让人不再相信刀。

      风更烈了,吹得他披风翻飞。他回头望向北方,远处的山坳间,舒涵的营帐升起一缕炊烟。
      那烟细得几乎要被风吹散,却倔强地直上云霄。

      “她像个谜。”他低声说。“像是神,又像是人。”

      副将没听清,抬头道:“将军?”

      思摩收回视线,面色平静:“没什么。走吧。”

      他翻身上马,策马下岭。蹄声溅起碎雪,回荡在空旷的山谷间。
      他没有再回头,但风从背后掠过,带着一缕不灭的烟香。

      他心底第一次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动——
      不是想征服她,而是想理解她。

      他想知道,她那种力量,从何而来;她眼中的世界,究竟和他们有何不同。

      而他不知——那一刻起,他的人生,也开始被那团“雪中之火”悄悄改写。

      北风吹过营地,火光摇曳如伏兽。帐外的雪铺成一片银白,远处烽火的影子在风中一息一息地暗下。

      什钵必推门而入,神色复杂。
      “舒涵,”他低声道,“唐军……退了。三百里外。撤兵无战。”

      舒涵抬起头,眼中的烛光映出一瞬的波动。她放下手中的木匙,药汤的苦味仍残留在唇间。
      “退了?”她轻声问,像怕惊扰梦。

      什钵必点头:“是李世民的旨意。亲手写的。”

      帐中寂静。火声噼啪,像远处余烬在呼吸。
      舒涵静静凝视火光,良久,才轻轻吐出一口气。

      “他懂了。”她喃喃。

      什钵必没说话,只是看着她。那一瞬,他忽然觉得,她的眼神里,像有整个草原的风与海。

      舒涵缓缓起身,披着白裘走出帐门。风雪扑面而来,冷得刺骨,却让她心口忽地暖了一瞬。
      远方的烽烟,真的灭了。
      黑夜里,只剩一线北极星,孤独又清亮。

      她静静望着那片寂静的天,喃喃道:“这天下……终于有一天,不是因我燃,也不是因我灭。”

      风吹乱她的发,她伸出手,掌心托起一片雪。
      “世民兄,”她轻声唤,语气像叹息,“你终于,也放下了天命。”

      雪在掌心融化。她忽然笑了,笑容淡淡的,却真切无比。

      那笑里,没有胜负,没有恨,只有一份久违的宁静——像从千年未来,终于回到了人间。

      她转身走回帐中,对什钵必说道:“去吧,告诉族人。草原与唐,无战。”

      什钵必低声应下,转身离去。火光在她背后亮着,风雪漫天,她的影子被拉得极长。那一刻,她不是谁的妃,也不是谁的女儿,只是一个终于从命运里走出来的女子。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