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中立之痛 ...
-
第二幕:帝国碰撞(第11-24章)—— 锋芒相对,新旧的更迭
【第十一卷中立之痛开始】
第11章中立之痛
内容:日俄战争爆发。瓷宣布“中立”,实则内心煎熬。俄在战场上节节败退,首次在瓷面前流露出脆弱。
出场:瓷,俄,美(侧面)
关键词:代理人战争,中立之痛,巨人跌倒
1904年2月,旅顺港外,日本联合舰队不宣而战,偷袭俄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爆发。
消息传到北京,紫禁城笼罩在一种奇异的氛围中。朝廷迅速颁布上谕,宣布“局外中立”。谕旨用词冠冕堂皇,言及“谨守疆土,敦崇睦谊”,但字里行间透出的,是极致的屈辱和无奈。两个外国,在自己的领土——满洲——上厮杀,争夺的正是自己的权益,而主人却只能宣布“中立”,划出“战区”与“中立区”,如同将自己家宅的堂屋划出来供强盗殴斗,还要屏息静气,生怕殃及池鱼。
瓷坐在南书房,面前摊着巨大的东北地图。他能清晰地感觉到,那片“龙兴之地”正在沦为焦土。辽阳、沙河、奉天……一个个地名被战火席卷。每一次炮火的轰鸣,都仿佛炸在他的筋骨之上;每一寸土地的争夺,都像是在撕裂他的肌体。他脸上、身上的裂痕隐隐作痛,尤其是旅顺、大连一带,那种被俄强行“租借”后又遭日军猛攻的撕裂感,尤为强烈。
这种“中立”,比直接参与战争更让他煎熬。这是一种主权丧尽的标志,是一种将命运交由他人决定的深深无力感。他必须克制着,不能对任何一方流露出倾向,尽管内心,他对俄的恨意或许更深,但日本的崛起同样让他极度不安。他只能眼睁睁看着,两个强盗在自己的身躯上角力,祈祷这场灾难尽快结束,又恐惧于无论哪方获胜,带来的都将是更深重的压迫。
“呵……中立。”瓷苦笑,指尖划过地图上标出的“战区”,那里的山川河流仿佛在哀嚎。他想起俄强租旅顺时的霸道,想起联军入京时俄军的凶悍,如今这头北方的巨熊,竟被东瀛的饿狼咬得节节败退?一种复杂的、近乎病态的快意与更大的忧虑交织在一起。
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席卷北京。瓷难以入眠,披衣起身,在庭院中踱步。寒风凛冽,却不及他心中的冰冷。
就在这时,他感受到一股极其微弱、但异常熟悉的波动,从东北方向传来。那波动充满了痛苦、愤怒和……一丝难以掩饰的虚弱。是俄。
瓷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凝聚起精神,尝试着去“触碰”那道波动。这并非实体相见,而是国家化身之间在特定条件下(如地理接近、因果纠缠极深时)一种近乎心灵感应的联系。
感知连接的刹那,瓷“看”到的景象让他一震。
那不再是那个傲慢、贪婪、充满压迫感的北方巨人。他“看”到俄置身于一个类似指挥部的地方,但环境破败,硝烟弥漫。俄庞大的身躯上似乎带着伤,军大衣破损,脸上沾着烟尘和血污。最让瓷震惊的是俄的眼神——那双灰色的、曾经如同西伯利亚冻土般坚硬冰冷的眼睛,此刻布满了血丝,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挫败感和一种……近乎崩溃的疲惫。
“旅顺……丢了。”俄的声音直接在瓷的意识中响起,嘶哑、干涩,带着巨大的震动和痛苦,“我的舰队……被封锁在港内,陆上要塞一个个陷落……那群该死的黄皮猴子!” 他低吼着,但吼声中没有多少力量,反而透出一种穷途末路的绝望。
瓷沉默着。他应该感到快意吗?这个掠夺他土地、背叛他信任的恶邻,终于遭到了报应。但此刻,看着俄流露出的、近乎野兽濒死般的脆弱,他心中涌起的,却是一种更复杂的情绪。那是一种物伤其类的悲凉,是对“帝国”这种存在本身命运的某种感悟。再庞大的巨人,也有倒下的一天。
“我……低估了他们。”俄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丝自嘲和茫然,“他们的效率,他们的疯狂……还有……海上的那些船……” 他似乎想起了对马海峡那边正在集结的第二太平洋舰队,那支他寄予厚望、万里迢迢赶来的援军,前途未卜。一种巨大的不祥预感笼罩着他。
“这就是你想要的吗?瓷?”俄突然抬起头,灰色的眸子穿透意识的阻隔,死死盯住瓷,“看着我们两败俱伤?你可知道,如果我彻底倒下,下一个会轮到谁?日本人的野心,只会比我更大!”
瓷依旧沉默。俄的话戳中了他内心最深的恐惧。但他能说什么?安慰?嘲讽?他都做不到。他只是一个被迫“中立”的看客,一个等待被胜利者宰割的祭品。
“我不会就这么认输的!”俄挣扎着,试图重新凝聚起往日的威严,但那股气势显得外强中干,“波罗的海舰队会到来,他们会扭转战局!一定……”
他的话语在寒风中消散,连接也变得不稳定起来。最后传入瓷意识的,是一声几乎微不可闻的、带着巨大疲惫和一丝……类似求助般的低语:“这冰天雪地……真冷啊……”
连接中断了。
瓷独自站在寒冷的庭院中,久久未动。俄流露出的脆弱,比他以往的强势更让他感到心悸。这头巨熊真的要倒下了吗?这对他而言,究竟是福是祸?中立之痛,不仅在于屈辱,更在于对未来的巨大未知和恐惧。他仿佛站在悬崖边,看着两个巨人在悬崖下的薄冰上搏斗,无论谁胜谁负,都可能引发冰层碎裂,将他一起拖入深渊。
【第十一卷中立之痛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