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旧籍情 ...
第一卷第7章旧籍情
次日清晨,凉州城的霜气还未散尽,檐角冰棱滴下的水珠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陆清欢已将昨夜誊抄的《河西军屯初考》仔细叠好,收进素色布囊里 —— 布囊是江南书局的老李临终前给她的,粗麻布上缝着半朵棠梨花,针脚歪歪扭扭,却陪她走过了十年南来北往的路。指尖抚过布囊边缘磨出的毛边,想起昨夜驿馆窗外的月色,那点因赵主簿刁难而起的委屈,已被压成了沉定的决心。
她既来河西采风,便不能半途而废。正如景祐元年刚入翰林院时,面对老吏 “女子只配磨墨” 的嘲讽,她硬是抱着《通典》在书阁熬了三个月,勘出 “军屯粮算错漏” 的硬伤,才换得 “陆先生” 的称呼。那时顾长渊刚任编修,见她在案前用算筹反复演算,还笑她 “较真得像要把典籍看穿”,转身却帮她找来了太祖朝的军屯旧档作佐证。
走到官廨门前时,赵主簿刚升了堂,案上摊着未批的文书,朱砂笔搁在砚台上,墨汁已凝了薄壳。见她进来,他只抬了抬眼皮,语气带着几分敷衍:“陆先生倒是执着,只是赵某说了,典籍整理关乎地方教化,非仓促可定 —— 你一个江南女子,怕是不懂河西军屯的复杂。”
“主簿大人,” 陆清欢将布囊放在案上,解开系带时,布囊里的一卷泛黄舆图滑了出来,边角因常年翻阅已起了毛,“清欢昨日回去后,连夜核校了河西军屯旧档,发现嘉祐元年的屯粮记录写着‘亩收一石’,可如今凉州府库的存档却改成了‘亩收六斗’—— 这四斗之差,若按张掖郡三千亩屯田算,便是一千二百石粮,足够百户屯民过冬。”
她指尖点在舆图上的张掖郡位置,那里有几处细密的朱批,字迹清隽有力:“此卷舆图是当年翰林院编修《军防要略》时的底本,顾承旨曾亲笔批注‘屯粮系民生,分毫不可错’。当年我们在书阁核校时,他还说‘河西屯粮若有差池,便是断了戍卒与百姓的活路’—— 清欢以为,欲理典籍,当先核旧档,而非以‘女子不可为’搪塞。”
赵主簿的目光落在舆图上的朱批上,指腹轻轻抚过墨迹 —— 他认得顾长渊的笔迹,当年顾长渊以观风使巡边,正是凭这份底本厘清了河西军屯的积弊,还特意嘱咐他 “此舆图需妥存,日后校勘旧档必用”。只是近年西夏频频扰边,军防事务繁杂,这档子事竟渐渐搁置了。
他的语气终缓了几分:“顾大人当年确有嘱托,只是…… 典籍库久未整理,怕是杂乱得很。先生既有旧本,便先随我去看看吧。”
典籍库在官廨后院,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混合着尘灰与旧墨的气息扑面而来。一排排黑胡桃木架上,摆着泛黄的册页,有的封面已脱落,只用麻绳捆着;阳光从窗棂漏进来,照见飞舞的尘埃,像极了当年翰林院书阁的模样 —— 那时书阁的窗棂也这样漏着光,顾长渊总爱坐在窗边的位置,阳光落在他翻书的指尖,连墨渍都显得温柔。
陆清欢走到第三排书架前,抽出一册《河西屯垦志》,封面上写着 “景祐三年编”,正是她离开翰林院那年的版本。伸手拂去封面上的灰,指尖忽然触到书页间夹着的一片干枯棠梨花瓣 —— 花瓣边缘已卷成褐色,却仍留着淡淡的香,让她忽然想起翰林院书阁外的那株老棠梨树。
那年春天,棠梨开得正好,她核校《军防要略》到深夜,趴在案上睡着了。醒来时,见顾长渊坐在对面,手里拿着片刚捡的棠梨花瓣,正轻轻夹进她摊开的《通典》里。“书里夹片花,校书时也能闻见香。” 他说这话时,窗外的月光正好落在他眼底,像盛了半盏星河。后来她才知道,那天他本要回家,见她睡着,便在书阁守了一夜,怕她着凉,还把自己的披风盖在了她身上。
“这典籍库有三年没好好整理了,嘉祐年后的档册都堆在最里面。” 赵主簿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他指着书架尽头的木箱,“里面还有些顾大人当年巡边时留下的手稿,先生若有需要,也可一并查看。”
陆清欢点头,指尖轻轻将那片棠梨花瓣夹进袖中 —— 她忽然觉得,这片花瓣或许不是偶然落在书里的,说不定是当年顾长渊巡边时,特意从汴京带来的旧物。她蹲下身,开始逐册翻检架上的档册,从景祐年的《屯垦记录》到庆历年的《军粮调度册》,每一页都仔细核对,遇到模糊的字迹,便用指尖蘸着茶水轻轻擦拭。
阳光慢慢移过窗棂,落在她专注的侧脸上,额前的碎发垂下来,遮住了眉眼,像十年前在翰林院书阁里,那个埋首于典籍间的小小修书郎。她未曾察觉,窗外的廊下,一个穿青布衫的少年立了许久 —— 少年约莫十五六岁,手里捧着个紫檀木锦盒,盒面刻着浅淡的棠梨纹。
这少年是棠生的侄儿棠安,去年冬天棠生弥留之际,将这个锦盒交给了他,还攥着他的手说:“若有一日,你在河西见到一位叫陆清欢的先生,她梳着江南女子的发髻,总爱穿素色衣裳,一定要把这锦盒交给她。这是顾大人当年托我保管的东西,也是我欠她的。”
棠安昨日在官廨门口见过陆清欢,见她抱着舆图走进来,便知是叔父要找的人。可此刻见她埋首书册,指尖在旧档上轻轻划过,神情专注得像在呵护稀世珍宝,竟不忍上前打扰 —— 他想起叔父说的,这位陆先生和顾大人,当年在翰林院是何等意气相投,却因一场误会分道扬镳,这锦盒里装的,或许是能解开误会的钥匙。
直到日头偏西,陆清欢才将景祐年的档册整理出眉目,起身时腰肢已有些发酸。她揉着腰转身,正好看见窗外的棠安,少年慌忙将锦盒藏在身后,却还是被她瞥见了盒面的棠梨纹。
“你是……” 陆清欢开口问道。
棠安攥着锦盒的手紧了紧,刚要说话,却见赵主簿走了进来:“棠安,你怎么在这儿?不是让你把顾大人的旧手稿送过来吗?”
“赵叔,我……” 棠安咬了咬唇,最终还是没把锦盒拿出来,只将手里的一叠手稿递过去,“这是顾大人当年的屯粮核校手稿。”
陆清欢接过手稿,指尖触到纸页上的墨迹,忽然顿住 —— 这字迹,和舆图上的朱批一模一样,连勾连的笔画都分毫不差。她翻开第一页,见上面写着 “张掖郡屯粮核校:流民户多为三口之家,按人头留粮,每亩需多留二斗”,正是当年她在翰林院和顾长渊争论的 “军屯粮算” 问题。
原来他当年,真的听进去了她的话。陆清欢的眼眶忽然有些发热,将手稿紧紧抱在怀里,像抱着一件失而复得的珍宝。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感谢大家的喜欢,这本书会坚持更下去,不知道能写多少字。故事虽短,却也情长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