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暗流初涌 ...
-
大渊王朝的宣政殿内,金碧辉煌,却弥漫着一股无形的压抑。龙椅之上,身体愈发虚弱的皇帝殷晟半阖着眼,似听非听,仿佛殿内激烈的言辞只是远方的风鸣。他垂拱而治多年,早已习惯了在臣子的争吵中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冷眼旁观着太子与宰相之间的角力。
今日朝议,首要议题便是北疆军饷。兵部尚书出列,声音洪亮却难掩焦虑:“陛下,北狄各部今秋频繁异动,狼烟时有燃起。镇北将军八百里加急奏报,言军中饷银已拖欠三月,冬衣亦未齐备,将士颇有怨言,若此时北狄南下,边防危矣!恳请陛下速拨内帑,补足军饷,以安军心!”
话音未落,户部尚书已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一脸苦相:“陛下,非是臣等拖延!实在是去岁江南水患,赈灾已耗去国库大半存银;今春黄河又决堤,修复河工更是所费不赀。如今国库空虚,若再拨巨款于北疆,只怕……只怕朝廷百官今年的俸禄都要发不出来了啊!”他噗通一声跪下,声音带着哭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臣……臣实在无能为力!”
朝堂之上一时寂静,唯有老皇帝手指轻轻敲击龙椅扶手的微弱声响。
这时,宰相杜允谦缓缓出列,他身着紫色朝服,鹤发童颜,神色平和,一举一动皆沉稳如山。他先是对着御座深深一揖,然后才转向兵、户二部尚书,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二位大人所言,皆是为国为民。北疆安危,关乎社稷;国库盈虚,亦是国本。然,凡事需权衡利弊,循序渐进。”
他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面无表情的殷天傲身上,继续道:“北狄虽有小扰,却未必敢大举进犯。我朝边境防线经营数十年,固若金汤,岂会因一时饷银短缺而崩溃?依老臣之见,当务之急,反在安抚内政。江南水患虽过,然流民未安,若再生民变,则内外交困,才是真正动摇国本之祸。故,老臣以为,北疆军饷可暂缓,或分批拨付,当务之急是减免江南赋税,与民休息,稳固根基。”
杜允谦的话,听起来句句在理,处处以国家大局为重,将自己置于公正无私的位置上。他身后的文官集团纷纷附和,称颂杜相老成谋国。
殷天傲立于丹陛之下,玄色蟠龙朝服衬得他面容愈发冷峻,周身散发着生人勿近的寒气。他心中冷笑,杜允谦这老狐狸,看似公允,实则包藏祸心。谁不知道江南是杜家的根基之地,门生故旧遍布,减免赋税,最大的受益者便是他杜氏一党。而北疆将领多是他殷天傲一手提拔,克扣军饷,无异于斩他臂膀,削弱他的势力。
“杜相此言,未免过于乐观,也过于短视!”殷天傲终于开口,声音如冰珠落玉盘,清晰冷冽,“北狄狼子野心,觊觎中原久矣,岂可以‘小扰’视之?边防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如今连基本粮饷都得不到保障,岂不令边疆数十万将士心寒?若军心涣散,防线自溃,到时北狄铁蹄长驱直入,杜相可能担得起这亡国之责?”
他一步踏前,目光如炬,逼视着杜允谦:“至于江南赋税,减免与否,尚需详查地方账目,确保朝廷恩泽能真正落到百姓头上,而非被某些人中饱私囊!若因某些人一己之私,便置边防安危于不顾,这才是真正的因小失大!”
言辞犀利,直指核心。杜允谦面色不变,只是微微蹙眉,叹道:“殿下年轻气盛,锐意进取,老臣理解。然治国如烹小鲜,不可操之过急。殿下口口声声说老臣有私心,却不知殿下如此执着于北疆军饷,是否也存了……巩固自身势力的念头呢?”他这话声音不高,却如一根毒刺,精准地扎向殷天傲,暗示他拥兵自重。
“你!”殷天傲眸中寒光暴涨,袖中的拳头骤然握紧。他身后几名东宫属官面露愤慨,却一时语塞,难以在言语上占据上风。朝堂之上,支持太子的武将们怒目而视,文官们则大多缄默,或眼神闪烁地看着杜允谦。
这场交锋,殷天傲在气势上并未输,但在言辞的机锋和老道的政治手腕上,却被杜允谦稳稳压了一头。老皇帝依旧半阖着眼,仿佛睡着了,最终只含糊地说了句“容后再议”,便宣布退朝。
退朝后,殷天傲回到东宫书房,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屏退左右,独自坐在案前,看着堆积如山的奏章,一股前所未有的无力感涌上心头。杜允谦在朝中经营数十年,树大根深,党羽遍布六部,即便他身为太子,拥有监国之权,在许多事情上依旧感到束手束脚,寸步难行。每一次朝会,都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消耗着他巨大的心力。
夜色渐深,烛火摇曳。殷天傲揉了揉刺痛的太阳穴,脑海中却不自觉地浮现出听雪轩中那抹清瘦的身影,那双清澈而睿智的眼眸。鬼使神差地,他起身,未带随从,独自一人踏着月色,走向那座偏僻的宫殿。
听雪轩内,药香已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淡淡的墨香和清茶的气息。宁殊正披着外袍坐在灯下,手持一卷书册,神情专注。烛光在他苍白却精致的侧脸上投下柔和的光影,显得静谧而安然。
听到脚步声,宁殊抬起头,看到殷天傲站在门口,玄色的身影几乎与门外的夜色融为一体,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眸,在昏暗的光线下格外明亮,却也难掩其中的疲惫与烦躁。
宁殊微微一怔,随即放下书卷,起身,礼仪周全:“殿下。”
殷天傲没有立刻说话,只是走到他对面坐下,目光扫过他略显单薄的身躯,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他为自己倒了一杯已经微凉的茶,一饮而尽,那股苦涩的味道似乎能压住心头的躁郁。
“今日朝堂之事,听说了?”殷天傲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他很少主动与人谈及政事,尤其对方还是一个他国质子。但不知为何,在这个人面前,他总觉得可以稍微卸下心防。
宁殊眸光微动,轻轻点头:“略有耳闻。”他虽身处听雪轩,但消息并不闭塞,自有渠道知晓朝堂风向。他看着殷天傲眉宇间挥之不去的倦色,以及那双锐利眼眸中一闪而过的挫败感,心中莫名地一紧。
殷天傲冷哼一声,将朝会上与杜允谦的争执简略说了一遍,语气中带着压抑的怒火和挫败。“杜允谦这老匹夫,处处与本王作对,偏偏摆出一副为国为民的嘴脸,让人抓不住错处!”
宁殊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他能感受到殷天傲话语下的疲惫,那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耗竭。这个向来高傲、冷酷、仿佛无所不能的太子殿下,此刻在他面前,竟流露出了一丝罕见的脆弱。
看着这样的殷天傲,宁殊的心湖泛起了层层涟漪。理智告诉他,他身为宁国质子,不该卷入大渊的朝堂争斗,明哲保身才是上策。殷天傲的困境,与他何干?他甚至应该乐见其成,毕竟大渊内耗越深,对宁国或许越有利。
可是……心底另一个声音却在微弱地反驳。
他想起了病中那双为他递水、笨拙地为他擦拭冷汗的手;想起了那双平日里深邃难测,却在看着他时,偶尔会流露出一丝复杂温度的眼眸;想起了他离去时,自己心中那莫名的不舍与空落。
这个人,救过他,照料过他,虽然方式霸道,却并非全然无情。如今,看着他独自扛着巨大的压力,在群狼环伺中艰难前行,宁殊发现自己竟无法做到冷眼旁观。
一种夹杂着不忍与心疼的情绪,悄然滋生。他心疼这个看似强大,实则背负太多的男人。那份心疼,甚至超越了对自身处境的担忧和对故国的复杂责任。
他垂下眼帘,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的边缘,内心进行着激烈的天人交战。帮他,意味着彻底踏入这潭浑水,未来吉凶难料;不帮,看着他如此辛苦,自己心中竟也难受得紧。
殷天傲见他久久不语,只当他是不愿涉入,心中莫名闪过一丝失落,但很快便被烦躁取代。他站起身,语气恢复了几分冷硬:“罢了,本王就不该来打扰你静养。”
就在他转身欲走的瞬间,宁殊却忽然开口了,声音清润,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坚定:“殿下可知,为何杜相总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让殿下陷入被动?”
殷天傲脚步一顿,猛地回头看他。
宁殊抬起眼,目光与他对视,那双清澈的眸子里,挣扎与决然交织,最终化为一片沉静的睿智。他终究……还是不忍心。
“因为他善于将‘势’借到底。”宁殊缓缓说道,声音平稳,仿佛刚才内心的惊涛骇浪从未发生,“殿下欲增北疆军饷,他便抬出江南灾民,言殿下不恤民情;殿下若强行推动,他便暗示殿下拥兵自重。他总能找到看似更‘正确’,更‘无私’的理由来反对殿下,将殿下置于‘不义’之地。”
殷天傲眸光骤然锐利,这一点,他隐约有所察觉,却从未如宁殊这般清晰地剖析出来。他重新坐了下来,身体微微前倾,显示出极大的兴趣:“依你之见,该如何破局?”
宁殊深吸一口气,既然已经决定踏出这一步,便不再犹豫。他的指尖在茶杯边缘轻轻划过,如同在勾勒棋局:“既然他借‘势’,殿下便不能与他硬碰硬,也需借‘势’。他言国库空虚,殿下便不争是否空虚,转而提出如何‘开源’;他言江南民困,殿下便不争是否减免赋税,转而提出如何‘以工代赈’,既安民,又固国本。将争论的焦点,从‘是否要做’,转移到‘如何做得更好’上。”
他顿了顿,看到殷天傲眼中闪烁的光芒,继续道:“至于北疆军饷……或许,未必需要全部由国库承担。”
“说下去。”殷天傲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
“北疆与西域、漠北皆有商贸往来,虽规模不大,却有利可图。殿下可奏请陛下,特许北疆军方组建商队,专营盐铁、茶叶、丝绸等物,往来贸易,所获利润,部分上缴国库,部分留作军饷。此谓‘以战养战’,亦可谓‘军商互补’。如此一来,既缓解了国库压力,又实际解决了军饷问题,杜相若再以国库空虚反对,便是无视边疆将士主动为国分忧之心了。”宁殊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同在棋盘上落下一子,瞬间盘活了僵局。
殷天傲听着,眼中的烦躁和疲惫渐渐被一种锐利而兴奋的光芒所取代。他深深地看着宁殊,这个看似柔弱的质子,竟有如此玲珑心思,对朝局、对人心把握得如此精准!他提出的策略,不仅巧妙避开了与杜允谦的正面冲突,更是化被动为主动,将难题变成了机遇。更重要的是,这策略背后,他感受到了一种为他分忧解难的意图。
“军商互补……以工代赈……”殷天傲低声重复着这几个词,嘴角缓缓勾起一抹冷冽却真实的弧度,“好!很好!”
他心中那股淤积的闷气,似乎在这一刻找到了宣泄的出口。看着宁殊在灯下沉静如玉的侧脸,一种奇异的感觉在他心中汹涌——不仅仅是利用,更像是在茫茫暗夜中,找到了一盏可以指引方向、温暖心灵的明灯。而宁殊方才那一瞬间的沉默与挣扎,以及最终选择开口的坚定,更让他觉得,眼前这个人,与他之间的距离,在无形中被拉近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