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岔路口与她的挽留 ...
-
复出后的几站比赛,顾清珩的表现稳中有升。虽然尚未能立刻冲击冠军,但稳定的积分入账让她的世界排名开始缓慢而坚定地爬升。她逐渐适应了带着旧伤比赛的新节奏,学会了更聪明地分配体能,更谨慎地选择发力时机。赛场上的她,少了几分初生牛犊的莽撞,多了几分被伤病磨砺出的沉稳。
然而,一个新的选择,毫无预兆地摆在了她的面前。
一家位于欧洲、拥有顶尖训练设施和医疗团队的知名网球学院,通过李教练的联系,向她发出了为期六个月的训练邀请。对方看中了她省赛冠军的潜力和在低级别职业赛中展现的韧性,认为她的技术仍有打磨空间,尤其是在红土和草场等非主场地的适应性上,需要更系统的训练。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机会。意味着更先进的训练理念,更针对性的技术提升,以及接触更高水平对手和教练的机会。但同时也意味着,她要再次远渡重洋,离开刚刚稳定下来的训练团队,离开……刚刚建立起某种微妙平衡的关系。
团队内部对此意见不一。李教练认为这是提升实力的绝佳跳板,极力主张她前往。体能师小赵则更倾向于保守,担心频繁更换环境对她尚未完全稳固的脚踝是种考验。
顾清珩自己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犹豫。她渴望变得更强,渴望踏上更大的舞台,这是她选择职业道路的初心。但一想到要再次长时间离开,离开许晓溪那沉默却有力的支撑,一种难以言喻的不舍和隐约的不安便悄然滋生。
她第一次,没有立刻将自己的困惑和选择发消息告诉许晓溪。而是独自消化了好几天,在训练结束后,绕着体大的操场一圈圈地跑,直到精疲力尽。
最终,在一个周五的晚上,她拨通了许晓溪的电话。铃声只响了两下就被接起。
“喂?”许晓溪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背景很安静,应该是在宿舍或者图书馆。
顾清珩靠在公寓的阳台上,看着楼下车水马龙,深吸了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平静:“有个事……想听听你的意见。”
她将欧洲网球学院邀请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没有隐瞒其中的利弊,也坦承了自己的犹豫。
电话那头陷入了沉默。只有轻微的呼吸声表明连线还在继续。
这沉默让顾清珩的心一点点悬了起来。她不知道许晓溪会说什么。理性的分析利弊?还是……
“你想去吗?”良久,许晓溪才开口,声音听不出情绪。
“想,但又……”顾清珩顿了顿,声音低了一些,“有点不想。”
“技术层面,机会难得。”许晓溪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冷静,开始条分缕析,“你的反手切削和网前技术在非硬地场地确实需要加强,那边的训练体系更成熟。医疗保障级别也更高,对你的脚踝长期养护有利。”
顾清珩静静地听着,知道这是许晓溪最习惯的思维方式。她说的每一点,都切中要害。
“但是,”许晓溪的话锋几不可察地一转,语气依旧平稳,却似乎放慢了些许,“环境和饮食的改变,需要重新适应。时差和距离,对现有的训练节奏和……沟通,会是干扰。”
“沟通”两个字,她说得很轻,但顾清珩的心脏却像是被这两个字轻轻撞了一下。
“所以,”许晓溪总结道,语气带着她特有的、将复杂问题简化的能力,“取决于你更看重即时战斗力的提升,还是长期发展的潜力,以及……对不确定因素的耐受程度。”
她没有说“别去”,也没有说“去吧”。她只是把选择权,连同选择背后需要承担的后果,清晰地摊开在她面前。
顾清珩握着手机,指尖微微用力。晚风吹拂着她的发丝,带来远处模糊的城市噪音。她听懂了许晓溪的未尽之言。她在告诉她,去吧,那里有你需要的东西;但她也隐约地透露了,留下,或许也有值得留恋的风景。
“我……”顾清珩张了张嘴,却发现喉咙有些发紧。
“顾清珩。”许晓溪忽然叫了她的全名,声音透过电流,带着一种奇异的清晰感,“你的脚踝,现在能承受连续的红土滑步了吗?”
顾清珩一怔,老实回答:“还不能完全保证,康复师说还需要至少一个月的针对性训练。”
“嗯。”许晓溪应了一声,然后,是更长的沉默。就在顾清珩以为对话即将结束时,她听到许晓溪用几乎低不可闻,却异常清晰的声音,缓缓说道:
“那……能不能,等它能完全承受的时候再去?”
电话两头,同时陷入了彻底的寂静。
顾清珩几乎能听到自己血液冲上头顶的声音,能听到心脏在胸腔里疯狂擂鼓的回响。许晓溪……这是在挽留她?用这种极其迂回的、近乎于探讨伤情的方式?
这不是她熟悉的许晓溪。那个总是冷静分析、理智至上的许晓溪,此刻却说出了一句带着明显个人倾向、甚至掺杂了一丝……任性的话。
“晓溪……”顾清珩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
“我只是从医学角度建议。”许晓溪迅速打断了她,语气重新恢复了平板的冷静,仿佛刚才那句近乎挽留的话只是顾清珩的幻觉,“最终决定权在你。”
但顾清珩知道,那不是幻觉。
她握着手机,站在晚风里,忽然低低地笑了起来,笑声里带着释然,带着难以言喻的喜悦和温暖。
“好。”她听见自己说,声音坚定,“我听你的。等它准备好了,我再考虑。”
电话那头,许晓溪似乎轻轻地、几不可闻地松了一口气。
“嗯。”她应道,然后迅速转移了话题,“下周你的体能测试数据发我一份。”
通话结束。
顾清珩依旧站在阳台上,看着城市的灯火,嘴角的笑容不断扩大。那个总是像精密仪器般运转的许晓溪,终于因为她的去留,出现了一次清晰的、属于“人”的偏差。
这个偏差,像一道明亮的光,瞬间照亮了她心中的岔路口。
她知道,前方的路或许会有很多选择,但此刻,她心甘情愿地为这一句近乎笨拙的挽留,暂时停下脚步。因为这份独一无二的“不理性”,比任何顶尖的训练机会,都更让她感到被珍视。
那个装着网球的帆布包,似乎又沉甸甸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