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茶香涤尘,古韵润心 ...


  •   日子像榕溪的水,看似平静,却悄无声息地流淌。对于姬南乔而言,白天在学校的时间依旧漫长而难熬。虽然那天之后,林老师确实对她多了几分留意,明目张胆的欺负少了,但那种无形的隔阂与孤立,却像潮湿空气里的霉菌,依旧顽固地滋生在角落。

      孩子们自成一个个小团体,追逐打闹,分享着从家里带来的零嘴和属于他们那个世界的秘密。南乔像是一个误入藕花深处的孤舟,格格不入。她常常一个人坐在操场边的石阶上,看着天空飘过的云,想象着那是爸爸妈妈从深圳寄来的信;或者趴在教室的窗口,数着楼下榕树又垂下了几缕新的气根。

      一种沉甸甸的、名为“孤寂”的情绪,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她幼小的心。放学铃声是她一天中最期待又最害怕的声音。期待离开这令人窒息的环境,害怕回到那个虽然温暖却同样无法完全理解她的爷爷奶奶身边。

      于是,祠堂成了她唯一的避风港,那个叫“维桢”的大哥哥,成了她唯一可以倾诉心事的人。

      这天,她又揣着一肚子的委屈,溜进了祠堂。夕阳的余晖将天井染成橘红色,光柱斜斜打在青石板上,映照出飞舞的微尘。姬维桢似乎总能感知她的到来,当她习惯性地走到那根熟悉的廊柱下时,他已静静地立在那里,月白的长袍在暖色调的光晕里,少了几分清冷,多了几分温润。

      “维桢哥哥……”她喊了一声,声音闷闷的,带着显而易见的低落。

      姬维桢没有立刻询问,只是走到她身边,与她一同看着天井上方那片被屋檐切割成方形的、渐变的天空。沉默了片刻,他才轻声开口:“今日,心中又有块垒?”

      南乔低下头,用脚尖碾着地上并不存在的灰尘。“他们……跳绳都不带我……说我动作慢,会绊到绳子……分组做手工,也没有人愿意和我一组……”她说着,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维桢哥哥,是不是我真的那么让人讨厌?”

      姬维桢转过身,面对着她,蹲了下来。他的目光平静而深邃,并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而是伸出修长的手指,轻轻拂开她额前被汗水黏住的碎发。

      “人心如面,各不相同。他人之喜恶,并非衡量你自身价值的准绳。”他的声音如同溪水流过卵石,清泠而安抚人心,“囡囡,你可知,世间万物,各有其时。孤独,有时并非坏事,它让你有机会看清自己,听见内心的声音。”

      他的话语对她来说还有些深奥,但他语气里的温柔和理解,她却能真切地感受到。只是,八岁的孩子,还无法完全用哲理来消解现实的失落。她依旧扁着嘴,大眼睛里水光潋滟,写满了“我不开心”。

      看着她这副模样,姬维桢的眼中掠过一丝极淡的、近乎怜爱的情绪。他站起身,柔声道:“在此稍候。”

      他转身走向祠堂一侧的耳房,那是南乔从未进去过的地方。片刻后,他端着一个朱漆托盘走了出来,托盘上放着一套小巧精致的茶具。

      他将托盘放在廊下的一个石墩上,自己也撩起衣袍下摆,盘膝坐在了南乔对面的蒲团上。那套茶具是深褐色的紫砂,造型古朴,一把小小的梨形壶,几个小若胡桃的品茗杯,还有一个茶盘和几个配套的器具,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囡囡知道,这是什么吗?”姬维桢指着茶具,问道。

      南乔的注意力被吸引了过去,她眨巴着还带着水汽的大眼睛,仔细看了看,不太确定地说:“是……喝茶的吗?”她见过爷爷奶奶用类似的东西招待客人,只是没有维桢哥哥这套好看,也没这么小。

      “是的。”姬维桢颔首,唇角噙着一抹浅笑,“此乃工夫茶具。今日,我便教我们囡囡泡工夫茶,可好?”

      “工夫茶?”南乔歪着头,对这个词感到新奇。喝茶还需要“工夫”吗?

      “嗯。”姬维桢不再多言,开始动手。他的动作舒缓而专注,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首先是‘纳茶’。” 他用竹制的茶则,从一个小小的茶叶罐里舀出乌润紧结的茶叶,倾入壶中,茶叶落入壶底,发出细碎的沙沙声,一股浓郁的、带着炭焙香的茶香瞬间弥漫开来。 “此为‘候汤’。”他提起旁边一只小炭炉上正咕嘟冒着蟹眼泡的沸水,却没有立刻冲泡,而是静候片刻,让水温恰到好处。 “接下来是‘冲点’。”他提起水壶,手腕悬稳,水流如丝,沿着壶口边缘高冲而下,冲击着壶内的茶叶,顿时茶香四溢,更加浓郁醉人。 “刮沫。”水满至溢,他用壶盖轻轻刮去浮在壶口的茶沫,动作轻巧而优雅。 “淋罐。”盖上壶盖,再用剩余的沸水淋洗壶身,紫砂壶遇热,颜色变得愈发深浓,热气蒸腾。 “烫杯。”他将品茗杯放入一个稍大的杯子中,用沸水滚烫,动作流畅,茶杯相碰,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如同乐音。 “洒茶。”也叫“关公巡城”。他执起茶壶,在几个品茗杯上方低矮地快速巡回斟茶,使各杯茶汤浓淡均匀,色泽如一。那橙红透亮的茶汤,如同一道流动的琥珀,在小小的杯中荡漾。最后是“点茶”,他将壶中最后几滴最浓郁的茶汁,均匀地滴注到各个杯中,谓之“韩信点兵”。

      这一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他修长的手指在茶具间翻飞,姿态从容不迫,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古韵和美感。夕阳的金光落在他身上,为他镀上了一层光边,那专注的神情,那优雅至极的动作,让小小的南乔看得入了神,连心里的委屈都暂时忘却了。她只觉得,维桢哥哥泡茶的样子,好看得像祠堂壁画上的仙人。

      一炷香的功夫,茶终于泡好了。小小的品茗杯里,茶汤色泽醇红,香气扑鼻。

      姬维桢将一杯移到南乔面前,温声道:“茶汤烫,需细品。先观其色,再闻其香,后啜其味。”他示范着,三指护杯,缓缓将茶杯移至鼻端,轻嗅,然后分三口将杯中茶汤饮尽,面露回味之色。

      南乔学着他的样子,小心翼翼地用三根手指捧起那只比酒盅大不了多少的杯子。茶杯很烫,但她忍着,先低头看了看那红亮亮的汤色,然后凑近小鼻子闻了闻——一股浓郁的、带着花香和蜜韵的香气钻入鼻腔,很好闻。她试着像他那样,小小地啜饮了一口。

      “唔……”滚烫的茶汤入口,先是感觉到烫,随即一股强烈的、微苦的滋味在舌尖炸开,她的小脸立刻皱成了一团。但紧接着,那股苦味迅速化开,转变成一种难以形容的甘甜,从喉咙深处涌起,满口生津,回味悠长。

      “好苦……可是,又好甜!”她惊讶地睁大了眼睛,看着杯中剩余的茶汤,仿佛在看什么神奇的东西。

      姬维桢看着她丰富的表情变化,眼中笑意加深。“此乃‘工夫茶’之妙处。初尝似苦,细品回甘。人生百味,亦复如是。囡囡今日心中之苦,或许他日回味,亦能品出别样滋味。”

      他一边重新烫杯、纳茶,准备第二泡,一边用那清越沉稳的声音,徐徐为她讲解: “这工夫茶,非止解渴之物,更是吾乡待人接客之‘礼’,修身养性之‘道’。”他指了指那三个小杯,“你看这‘茶盘三峙’,便是‘品’字,寓意做人要有人品,品茶要有茶品。” “这‘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求的是公平二字,茶汤浓淡一致,如同待人,需一视同仁。” “而这‘先敬后宾’,长幼有序,更是礼之根本。”他将第二泡斟好的第一杯茶,先递给了南乔,“今日囡囡是客,当饮此杯。” “茶道之精神,在于‘和、敬、精、乐’。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精益求精,乐在其中。”他的话语不疾不徐,如同这茶汤,初听或许深奥,细细回味,却蕴含着朴素的道理,“心烦意乱时,静心泡一道茶,专注于这温器、纳茶、冲点、洒茶的过程,心绪便会随之沉淀。这方寸茶盘之间,自有天地,可涤荡尘埃,安顿心神。”

      南乔捧着小巧温热的茶杯,听着维桢哥哥用好听的声音讲述着这些她从未听过,却莫名觉得有道理的话。她看着他那双仿佛盛着星辉与岁月的眼睛,感受着指尖传来的温度,鼻尖萦绕着挥之不去的茶香。

      那些被孤立、被排斥的委屈,仿佛真的被这醇厚的茶汤冲刷、稀释了一些。她不再觉得那么孤零零的了。在这个安静的祠堂里,有一个神仙一样的大哥哥陪着她,教她泡好喝的茶,跟她讲有趣的道理。

      “维桢哥哥,”她喝下第二杯茶,感觉那股甘甜更加明显了,她仰起小脸,眼睛里重新有了光彩,“我好像……有点明白啦。以后我不开心,就来找你喝茶,好不好?”

      姬维桢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那里面倒映着夕阳和他自己的身影。他轻轻颔首,声音温和如初: “好。只要囡囡来,便有茶喝。”

      暮色四合,祠堂内彻底暗了下来,只有耳房透出一点微弱的烛光,映照着这一大一小两个对坐的身影。茶香袅袅,弥漫在古老的梁柱之间,仿佛连那些沉默的牌位,都在这份宁静与温情中,变得柔和起来。

      姬南乔并不知道,她喝下的不仅是潮汕工夫茶,更是一份跨越了漫长时光的、温柔至极的守护。茶香涤荡了孩童心头的尘埃,而那蕴含在茶道中的古韵与智慧,正如同涓涓细流,悄然滋润着她孤寂的心田,为她筑起一道坚韧而温暖的内里屏障。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