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调和 ...
-
年末的空气里弥漫着倒计时的喧嚣。跨年活动的筹备在卢经理团队主导下,已过了容易出大纰漏的阶段,转而陷入繁琐细致的泥沼。第三会议室依旧灯火通明,但节奏被纳入了一条疲惫而规范的轨道。
季昭云出现在这里的时间锐减。期末考试、返回西原校区的手续、交流生的繁杂材料,几座大山压得她分身乏术。但她仍坚持每天来一趟,像完成一种仪式,一种无声的告别。
这天下午,她刚推开会议室的门,一股凝滞的低气压便扑面而来。往常那种忙碌中带着协作感的氛围消失了,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一种刻意维持的安静。大部分人埋首做事,眼神却不时瞟向角落里的金铭和吴黎。
金铭脑子活络,是能用八分力做出十分效果的人,但也难免滑头。吴黎则恰恰相反,内向寡言,做事极其认真甚至刻板,习惯下死功夫。负责沟通的陈朗见季昭云进来,凑近低声说:“卢经理要对流程表进一步核对,我派给他俩。金铭要用软件对比求快,吴黎非要一字字人工核对,从上午杠到现在,活没动多少,气氛全搞僵了。”
季昭云点点头,没立刻劝和。她默默走到空位坐下,打开电脑登录共享空间。历史记录清晰显示:金铭用对比软件已快速筛选并修正了十几处差异;吴黎的人工复核则缓慢推进了不到五分之一,却真发现了几个极其隐蔽的错误。
矛盾焦点一目了然:效率至上与绝对可靠之间的信任危机。
整个下午,会议室都沉浸在这种尴尬的沉默中。金铭偶尔会故意用稍大的声音和旁边的同学讨论几句,内容无不彰显其方法的“先进性”;吴黎则始终一言不发,只是偶尔端起水杯猛灌一口,仿佛要用冷水压下心中的焦灼和委屈。其他团队成员也感到无所适从,交流工作时都下意识地压低声音,生怕打破这脆弱的平衡,或者被卷入这场无形的争端。项目进度,事实上已经陷入了停滞。
当天,这场争执自然没有任何结果。两人互不搭理,各自用各自的方式闷头干活,但效率低下,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消耗性的疲惫。幸好,接下来是周末。当周五下班的时刻终于到来,众人几乎是不约而同地迅速收拾好东西,在这种略显沉闷的气氛中各自散去。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期待着,两天的冷却期,或许能让发热的头脑降降温,带来新的转机。
周末校园安静许多。季昭云图会议室清静,便带着复习和申请材料过来。推开门,却见吴黎独自对着屏幕,眉头紧锁,手边摊着厚厚打印稿,眼圈发青。
看到季昭云,他像抓到救命稻草,脸上露出罕见的窘迫:“昭云学姐……能帮我看看吗?我核了几遍,心里还是没底……太慢了。”
季昭云走到他身后。屏幕上表格复杂,旁边是密密麻麻的笔记。吴黎的方式笨拙却扎实,每个数据都反复确认,每个疑点都标记查证。
“你的工作痕迹很清晰,非常认真。”她声音平和,带着令人安心的力量,“但吴黎,完全拒绝工具,有时并非最可靠,反而会因低效而增加出错风险。”
她操作鼠标点开金铭用的在线对比工具,演示如何快速筛查差异。“用它做初筛,快速定位大部分问题。然后,”她强调,“你集中精力,对关键部分和差异点进行针对性的人工复核。这样,你的认真才能用在刀刃上。”
吴黎怔怔看着屏幕上飞速呈现的对比结果,又看看自己缓慢的笔记。他习惯了埋头苦干,从未想过“借力”。季昭云的话像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了他思维里某扇紧闭的门。
“我……试试。”他声音里少了固执,多了迟疑地探索。
“嗯,”季昭云点头,“不必追求百分百完美,那会拖垮团队。目标是‘足够好’——在有限时间内做到当前条件下的最好。记住,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她没再多说,留下他自己消化,回到角落继续看书。
周一早上,当大家带着一丝忐忑重新回到会议室时,一份条理分明、无可指摘的核对报告已静躺在共享文件夹里。署名吴黎。
这份报告不仅条理分明地列明了所有核对后的确认信息,还创新性地附上了一个附录:详细记录了他使用对比软件筛查出的原始差异点列表,以及他对每一个差异点的最终人工复核结论和依据。既有技术的客观,又有人工的严谨,二者结合,堪称范本。更令人吃惊的是其效率——这几乎是一个周末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金铭踩着点进来,习惯性地打开共享文件夹,看到这份报告时,他滑动鼠标滚轮的手指停顿了一下。他快速地浏览了一遍主要内容,特别是那个附录,嘴角习惯性想撇出的那抹不屑弧度,最终没有成型。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关掉了页面,但在接下来分配任务时,他破天荒地没有立刻反驳吴黎提出的一个关于流程衔接的谨慎建议。他眼神里那种惯有的、对“死脑筋”的轻视,确实收敛了不少。
陈朗看到报告,简直如获至宝,大大地松了口气,脸上多云转晴,连忙激动地将报告转发给卢经理的团队。
吴黎依旧沉默坐在原位,但腰板挺直了些。季昭云进来时,他目光迎上,却无比郑重地点了一下头,眼神里写满感激。季昭云也微微颔首回应,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