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6、误判酿祸 ...
-
第三十一章误判酿祸,众口铄金
酒泉郡的捷报刚传到都城,尚未焐热御书房的案几,另一封急报便如惊雷般炸响——宁绪为追击蛮族残余势力,不顾副将劝阻,执意率军深入漠北戈壁,却中了蛮族与海外势力设下的埋伏,五千精兵折损过半,连酒泉郡的粮仓都被敌军趁机焚毁。
消息传回都城,朝堂瞬间哗然。原本因青州告急就人心惶惶的朝臣,此刻更是炸开了锅。户部尚书率先出列,叩首在地:“陛下!宁大人误判军情,致我军损兵折将、粮草尽毁,酒泉郡危在旦夕!臣恳请陛下严惩宁绪,以正军法!”
紧接着,几位素来与宁家有隙的官员纷纷附和,言辞愈发激烈,甚至有人暗指宁绪的决策背后有黎渊授意,称其“好大喜功,罔顾将士性命”。更有甚者,将青州的战事与酒泉郡的失利联系起来,散布“天怒人怨,陛下失德”的流言,短短几日,“暴君”的称呼便在都城的街头巷尾悄然传开。
御书房内,黎渊将急报揉成一团,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明知宁绪是急于立功才犯下过错,却也清楚此刻朝堂非议汹涌,若不给出交代,怕是会引发更大的动荡。可他看着案上宁绪从前递上的奏疏,字里行间皆是对黎国的赤诚,又实在狠不下心严惩。
“陛下,”内侍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声音带着犹豫,“长公主殿下求见。”
黎渊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烦躁:“让她进来。”
门帘被轻轻挑起,黎辞缓步走入。她今日身着一袭淡紫色宫装,裙摆绣着暗纹流云,衬得身姿愈发亭亭玉立。墨发仅用一支白玉簪绾起,面容清丽,却在眉眼间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她走到案前,屈膝行礼,声音柔和却清晰:“皇兄,臣妹听说朝堂上争议不断,特来为皇兄分忧。”
黎渊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疲惫:“你有什么主意?”
“皇兄,宁大人有错,却非死罪。”黎辞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上黎渊的视线,“但若不治他的罪,朝臣们定然不会善罢甘休,流言也会愈演愈烈。不如先将宁大人革职查办,打入天牢,暂缓朝臣的怒火。”
黎渊眉头微蹙:“可这样一来,岂不是坐实了他的罪名?”
“皇兄放心,”黎辞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弧度,“臣妹已让人查过,此次朝堂上带头非议的官员,有几位与林深余党往来密切,他们并非真的为黎国担忧,而是想借宁大人的过错动摇皇兄的威信。只要找出他们勾结逆党的证据,不仅能还宁大人清白,还能彻底清除朝堂中的蛀虫。”
她的话让黎渊眼前一亮。他一直觉得朝堂上的非议来得太过蹊跷,如今经黎辞点拨,才恍然大悟。他看着眼前亭亭玉立的皇妹,忽然发现,自己竟一直低估了她的智谋。
“你想怎么做?”黎渊问道。
“臣妹已让人在天牢附近设下暗哨,那些与林深余党有关的官员,定会想办法在天牢中对宁大人下手,以绝后患。”黎辞缓缓说道,“只要抓住他们的把柄,便能顺藤摸瓜,找出所有同党。届时,皇兄再以‘诛杀奸臣、澄清流言’为由,不仅能洗清‘暴君’的污名,还能重振朝堂士气。”
黎渊沉吟片刻,觉得黎辞的计划可行。他点了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此事便交由你负责,务必小心行事。”
黎辞屈膝领命:“臣妹定不辱使命。”
接下来的几日,黎渊按照黎辞的计划,下旨将宁绪革职打入天牢,暂时平息了朝臣的怒火。而黎辞则暗中派人监视那些可疑官员的动向,果然如她所料,三日后,户部侍郎便偷偷派人潜入天牢,试图下毒杀害宁绪,却被早已埋伏好的禁军抓了个正着。
人赃并获,户部侍郎无从抵赖,很快便招供了自己与林深余党的勾结,还供出了其他几位参与散布流言、意图动摇皇权的官员。黎渊当即下旨,将这些奸臣全部逮捕,交由大理寺审讯,证据确凿后,在午门斩首示众。
斩首当日,都城百姓纷纷围在午门之外,看着那些平日里道貌岸然的官员被押赴刑场,才明白此前的流言皆是奸臣作祟。一时间,“陛下英明”的呼声取代了“暴君”的非议,黎渊的威信不仅没有受损,反而愈发稳固。
天牢中,黎渊亲自为宁绪松绑,眼中满是歉意:“宁卿,让你受委屈了。”
宁绪连忙跪倒在地,声音带着愧疚:“陛下,臣因一己之私犯下大错,险些酿成大祸,陛下不杀臣,臣已感激不尽!”
黎渊扶起他,拍了拍他的肩膀:“此次若非辞儿机智,朕也难以如此顺利地清除奸臣。你暂且回家休养,待日后有机会,再为黎国建功立业。”
宁绪叩首谢恩。而此刻的御花园中,黎辞正站在牡丹花丛前,看着远处的宫殿轮廓。微风拂过,吹动她的裙摆,亭亭玉立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她知道,这只是黎国危机的一小部分,沿海的战事仍在继续,林深的余党也尚未彻底清除,但只要她与皇兄同心协力,定能渡过所有难关,守护好黎国的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