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 3 章 ...

  •   初夏的风带着微暖的湿气,穿过堂屋,吹得油灯的火苗轻轻晃动。

      食肆里还残留着白日里饭菜的余味,混合着清洗过的地面散发出的淡淡潮气。

      劳累了一天的筋骨泛着酸软,心里却被这琐碎而真实的收获填得满满的。

      没有波澜壮阔,没有一步登天。

      有的只是这一日日的炊烟,一次次与食贩的讨价还价,一碗碗蒸得恰到好处的米饭,一盆盆味道实在的家常菜。

      以及那些带着各自故事与疲惫,走进这间小店,用三十文钱换取一顿饱足和片刻安宁的食客们。

      林薇合上本子,吹熄了油灯。

      月光如水,流淌进来,照亮了堂屋里简陋却洁净的桌椅。

      细水,正依着它的节奏,缓缓长流。

      而这水流淌过的地方,已经开始滋养出些许鲜活的绿意。

      日子不紧不慢地往前淌,转眼便到了江南特有的梅雨时节。

      天像是漏了底,淅淅沥沥的雨水连绵不绝,不见日头。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潮气,墙壁摸上去湿漉漉的,连带着人的心情也似乎有些发霉。

      这样的天气,对食肆的生意多少有些影响。

      码头上的活计少了些,赵大力和他的工友们来的次数不如以往频繁。

      县学里那些学子,也有不少因这湿冷的天气懒得出门,宁愿在学舍里啃些冷硬的干粮。

      林家食肆里,午市时分显得比往日冷清了些。

      只有零星几个熟客,缩着脖子进来,抖落一身水汽,匆匆吃了饭便又钻回雨幕里。

      林薇看着门外如织的雨帘,心里盘算着。

      生意清淡,采买却不敢停,有些时令菜蔬,比如那娇嫩的菘菜和豆芽,因这连日阴雨,价格反而涨了些,且极易腐烂。

      后厨角落里,已经堆了些品相不太好的菘菜叶,边缘泛着不祥的黄褐色。

      “娘,这些菘菜叶,怕是放不到明天了。”

      林薇蹲下身,翻捡着那堆菜叶,有些心疼。

      娘也叹了口气:“这鬼天气,菜都不经放。扔了可惜,可这样子,客人见了也嫌恶。”

      林薇没说话,只将那些尚未完全腐烂的菜叶仔细挑拣出来,去掉黄烂部分,用清水一遍遍洗净。

      她看着窗外迷蒙的雨景,心里忽然一动。

      这湿冷的天气,人是不是就想吃点热乎的、带汤水的?

      她起身,将洗净的菘菜叶切碎,又去储物的小瓮里抓了一把自家晒的、硬邦邦的粉丝,用温水泡上。

      接着,她取了些平日备着的猪油渣。

      那是炼猪油时剩下的,碾得碎碎的,又切了点姜末。

      锅里放少许油,下了姜末和猪油渣煸香,然后倒入大半锅清水。

      水沸后,将泡软的粉丝和切碎的菘菜叶一起放进去煮。

      待到粉丝熟透,菘菜叶也变得软烂,她才调入盐,又滴了几滴家里仅剩不多、平日舍不得用的香油。

      一股混合了猪油渣焦香、菘菜清甜和香油特殊气息的味道,从后厨弥漫开来。

      这味道不算浓烈,却在潮湿阴冷的空气里,显得格外温暖诱人。

      “薇薇,你这是做的啥?”娘好奇地凑过来,看着锅里那咕嘟咕嘟、汤色清亮的物事。

      “菘菜粉丝汤。”

      林薇舀起一小勺,吹了吹,递到娘嘴边,“天冷,做点汤水给客人暖暖身子,也算不浪费这些菜叶。”

      娘尝了一口,眼睛微亮:“咦?味道竟这般清爽鲜甜?猪油渣这么一弄,一点不腻,反而提了香。”

      这时,恰巧那位姓王的学子撑着破旧的油纸伞,缩着肩膀走了进来。

      他今日似乎来得比平时晚,脸色有些苍白,嘴唇也缺乏血色,显然是冻着了。

      他照例付了钱,拿起碗盘,走到长条桌前。

      目光扫过今日的菜色,除了固定的几样,他一眼就看到了那个新添的大瓦盆,里面是热气腾腾、碧绿与晶莹交织的汤羹。

      “这是……?”他迟疑地问了一句。

      林薇笑着解释:“今日新添的菘菜粉丝汤,不要钱,算是送的,郎君可尝尝,驱驱寒氣。”

      王学子愣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感激,连忙用勺子往自己碗里舀了大半碗。

      他端着碗,回到角落的位置,先小心地喝了一口热汤。

      温热的汤汁顺着喉咙滑下,一股暖意瞬间从胃里扩散到四肢百骸,那因寒冷而紧绷的身体似乎都松弛了些许。

      他埋下头,就着这鲜美的汤,大口吃起了米饭,比平日吃得香甜许多。

      陆续又有客人进来,见到这免费的热汤,无不感到惊喜。

      在这阴湿的梅雨天,一碗不起眼却诚意十足的热汤,似乎比往日那些油厚的荤菜更得人心。

      食肆里因天气带来的那点冷清,竟被这氤氲的热气驱散了不少。

      雨连续下了三四日,终于有了片刻停歇。

      天空依旧是铅灰色,但至少雨脚收了。

      孙大娘趁着这功夫,赶紧将店里受潮的桌椅搬出来通风,一抬眼,就看见隔壁杂货铺的周娘子提着个篮子,脚步轻快地从林家食肆里走出来,脸上还带着满足的笑意。

      孙大娘心里那股无名火又蹭地冒了上来。

      这周娘子,以前也是她家脚店的常客,自从林家开了业,就很少见她来了。

      “周家妹子。”

      孙大娘忍不住开口,语气带着酸意,“又去林家吃那三十文的自助了?她家菜就那么合你胃口?”

      周娘子停下脚步,笑了笑,她是个爽利人,也不藏着掖着:“孙家阿姐,不瞒你说,林家食肆是实惠。花样多,味道实在是一方面,关键是……哎,怎么说呢,吃得舒坦。”

      “舒坦?”孙大娘不解。

      “是啊。”

      周娘子指了指林家食肆门口,“你看她家那木牌,价格写得明明白白,童叟无欺。

      进去吃饭,自己打菜,打多打少随自己心意,没人给你脸色看。

      林老哥和他家娘子都是和气人,从不因谁吃得多就摆脸子。

      前几天下雨,她家还白送热汤呢!虽说就是些菜叶子粉丝,可那份心意,暖人心呐。”

      她顿了顿,压低了些声音:“不像有些地方,看你打菜手不抖,脸色就难看了。咱们这些小门小户的,图的不就是个实在和尊重么?”

      周娘子说完,提着篮子走了。

      孙大娘站在原地,脸上青一阵白一阵。

      她回想自家,确实,有时看到那些力工打菜狠了,她难免会心疼,脸色自然就带了出来。

      她一直觉得这是天经地义,开门做生意,谁不想多赚点?

      可如今被周娘子这么一说,再对比林家的做派,她心里第一次有些不是滋味起来。

      难道,做生意不光要看饭菜,还得看……“脸色”?

      她望着林家食肆那朴素的门脸,第一次觉得,那对沉默寡言的林家夫妇,和那个看起来温温吞吞、不怎么说话的林家女儿,似乎并不简单。

      他们靠的,恐怕不单单是那蒸得比别人香的米饭。

      又过了两日,雨水彻底停了,久违的阳光刺破云层,洒下些许暖意。

      林家食肆的生意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甚至因着那几日送汤积累下的好口碑,比之前更好了些。

      这日打烊后,林薇没有立刻休息。

      她点起油灯,拿出那个记账的本子,在后面空白页上,用炭笔慢慢画着、写着。

      她画了几个简单的图形,旁边标注着“高脚”、“多层”。

      爹娘好奇地凑过来看。

      “薇薇,你这画的是啥?”爹问道。

      “爹,娘。”

      林薇指着本子上的图样,“我想着,咱们现在菜盆都摆在一条长桌上,地方有限,盆挨着盆,客人多了,打菜难免拥挤。

      若是能请木匠打个这样的架子,分成两三层,把菜盆错落着放上去,既省地方,客人挑选起来也方便,一眼就能看到所有的菜色。”

      娘仔细看了看,点点头:“这法子好!是显得齐整多了。”

      爹也琢磨着:“嗯,架子做得高些,下面这层还能放些备用的碗筷,或者空盆子。是比现在便宜。”

      林薇见爹娘都赞同,便道:“那明日,我去问问街尾陈木匠的价钱。若是不贵,咱们就打一个试试。”

      她合上本子,吹熄了灯。

      月光比前几日明亮了许多,透过窗棂,清晰地照出屋内简单的陈设。

      梅雨带来的潮湿黏腻感正在消退,空气中多了一丝干爽。

      后院里,那几盆被雨水浇灌了多日的花草,在月光下舒展着叶片,绿意盎然。

      生意便是在这寻常的日子里,靠着这一点点不起眼的用心和改变,如院中的草木般,悄然生长着。

      梅雨季过后,临安县像是被彻底洗刷过一遍,天蓝得透亮,日头也烈了起来。

      林家食肆的生意,随着天气转好和那新打的多层菜架投入使用,愈发显得红火。

      菜架分作三层,靠墙立着,各式瓦盆陶钵错落摆放,菜品一目了然,果然让食客打菜时方便了许多,连带着堂食间都显得宽敞了些。

      这日晌午,食肆里正是人声鼎沸的时候。

      赵大力和几个工友占据了一桌,呼噜呼噜吃得正香。

      几位县学生员边吃边低声讨论着经义。

      邻里的几个妇人凑在一处,交流着市井闲话。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