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青史映月明 ...
-
睿王伏诛,朝堂肃清,转眼已是深秋。
这日苏砚秋正在整理父亲留下的兵书手稿,忽闻宫中急召。原来西北边境突发战事,戎族趁朝局初定大举进犯,连破三城。
紫宸殿内,年轻的新太子眉头紧锁:“戎族此番有备而来,诸位爱卿以为该如何应对?”
兵部尚书出列:“臣以为,当派镇北将军即刻出征。北境将士只听萧将军号令...”
“不可。”老成持重的颜文渊打断,“京城初定,萧将军此时离京,若生变故,何人镇守?”
众臣争论不休时,苏砚秋突然出声:“臣愿往。”
满殿皆静。
太子讶然:“苏卿精通的是京中事务,边关战事...”
“殿下,”苏砚秋从容不迫地展开手中舆图,“臣自幼随父研习兵法,对西北地形了如指掌。这是先父生前绘制的戎族布防图,标注了所有水源和暗道。”
他指尖轻点图上几处关隘:“戎族看似势如破竹,实则孤军深入。只要切断他们的粮道,不出十日,必生内乱。”
萧远山此时出列:“臣愿保举内子挂帅。若不能退敌,臣愿同罪。”
三日后,圣旨下:封苏砚秋为征西大将军,率十万精兵驰援西北。
出征那日,长安万人空巷。
苏砚秋银甲白袍,坐于马上,竟比当年苏老将军还要英气几分。
萧远山为他正了正头盔,低声道:“我在家中备好你爱的桂花酿,等你凯旋。”
苏砚秋微笑,执鞭的手稳如磐石:“这次,我要让戎族百年不敢南顾。”
西北战事果然如苏砚秋所料。
他利用父亲留下的布防图,派精兵绕到敌后,断了戎族粮草。又在月黑风高之夜,亲率死士突袭敌营,生擒戎族大将。
不到半月,戎族溃退三百里,递上降书。
捷报传回京城,举国欢庆。太子亲自到城门口迎接凯旋之师。
然而就在犒军宴上,变故再生。
酒过三巡,突然有御史发难:“苏将军用兵如神,实在令人佩服。只是臣近日查到一桩旧事——苏将军母亲的身份,似乎并非如先前所说...”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苏砚秋身上。
萧远山握紧酒杯,正要起身,却被苏砚秋按住了手。
“王御史说的是这个吗?”苏砚秋不慌不忙取出一卷明黄绢帛,“这是二十七年前,太上皇赐予家母的赦免诏书。上面写得明白:前朝覆灭,稚子无辜。慕容氏既归顺大靖,便是大靖子民。”
他环视众臣,声音清越:“诸位莫非是要质疑太上皇的旨意?”
那御史顿时汗如雨下,跪地请罪。
太子适时开口:“苏将军退敌有功,保全社稷。传孤旨意,加封苏砚秋为镇国公,世袭罔替。”
回府的马车上,萧远山紧紧握着苏砚秋的手。
“你早就料到会有人拿你母亲的身世做文章?”
苏砚秋靠在他肩头,略显疲惫:“树大招风,总要留些后手。”
月光透过车帘,映照着他清俊的侧脸。萧远山忽然道:“砚秋,等朝局再稳些,我们辞官可好?去江南,你说过想看看那边的荷花。”
苏砚秋轻笑:“那你得先找个能接替你的人。”
“颜太傅的孙子颜青,是个将才。这次跟你出征,表现不俗。”
“原来你早就打算好了。”
第二年春,苏砚秋主持武举,选拔寒门将领。
考场设在京郊演武场,他亲自考核每一个考生。
最后一个上场的竟是个女子,一身红衣如火。
“民女林惊鸿,参见镇国公。”
苏砚秋挑眉:“女子从军,不怕辛苦?”
林惊鸿抬头,目光灼灼:“镇国公能为将,民女为何不能?”
苏砚秋大笑,亲自递过弓箭:“让我看看你的本事。”
三箭连发,箭箭正中靶心。
“好!”苏砚秋解下自己的佩剑赠予她,“从今日起,你去北境,从校尉做起。”
林惊鸿郑重接过:“必不负国公期望。”
萧远山在不远处看着,唇角带笑。他知道,苏砚秋正在为这个王朝培养新的支柱,也在为他们的急流勇退铺路。
三年后,江南。
细雨蒙蒙的荷塘边,一座小院临水而建。
苏砚秋正在亭中烹茶,忽闻脚步声。抬头,见萧远山拿着封信走来。
“京中来信。颜青升了兵部尚书,林惊鸿上月大破戎族,被封为昭武将军。”
苏砚秋斟茶的手稳稳当当:“看来,是时候了。”
三日后,镇国公府递上辞表。太子再三挽留不得,只得准奏。
消息传出,长安百姓自发相送,从将军府一直排到城门。
孩童们依旧唱着歌谣,只是词又有了新变化:“将军守河山,国公育英才,江南烟雨处,青史映月明。”
太湖上,一叶扁舟随波荡漾。
苏砚秋与萧远山对坐舟中,正在对弈。
“你输了。”苏砚秋落下一子。
萧远山笑着推枰认负:“夫人棋艺,为夫始终不及。”
夕阳西下,将湖面染成金红色。远山如黛,近水含烟。
苏砚秋望着这太平景象,轻声道:“这样很好。”
萧远山握住他的手:“是,这样很好。”
扁舟缓缓驶向烟波深处,载着一段传奇,融入这盛世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