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雷霆反击 ...
-
“流浪者”信标站孤悬于一片虚无的星际尘埃云边缘,像一颗被遗忘的、锈迹斑斑的钉子,钉在墨黑的天鹅绒上。没有停泊的船只,没有往来的流光,只有信标本身规律闪烁的微弱光芒,证明着这里尚未被宇宙彻底吞噬。
李睿的隐身穿梭艇如同幽灵般滑入信标站唯一开放的对接舱。舱门闭合,气压恢复,内部照明亮起,光线冷白而单调。这里与其说是一个站点,不如说是一个早已废弃的、被临时启用的安全屋。
苏凌已经到了。
她没有穿将军制服,而是一身深灰色的、没有任何标识的便服,材质特殊,似乎能吸收光线,让她整个人仿佛融入了背景的阴影之中。但她站姿依旧挺拔,那双清冷的眼眸在冷白灯光下,如同雪原上的寒星,锐利得让人无法忽视。
没有寒暄,没有客套。她面前悬浮着一份泛着淡蓝色光芒的电子协议。
“这是初步意向协议。”苏凌的声音在空旷的对接舱内回荡,带着金属般的质感,“核心条款如我之前所述。细节部分,你有十分钟时间审阅。”
李睿走上前,目光迅速扫过协议条文。条款严谨而苛刻,几乎将“破晓”绑上了军方的战车,保密义务、优先征调权、监控接入……每一条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自主权的丧失。但相应的,回报也确实惊人:一份为期五年、金额足以让“破晓”瞬间摆脱现金流困境的保底运输合同;联邦边疆星域最新航道、引力异常、潜在威胁的非公开数据库三级权限(虽非最高,但已远超民用级别);以及在三个指定边缘星域的“特许优先运营权”,这意味着“破晓”在这些区域的发展将得到军方的默许甚至间接支持。
最重要的是那条模糊的附加条款——“在合作方遭遇显著非市场性恶意竞争时,甲方(军方)有权视情况采取必要措施,以保障战略物流链条稳定。”
这就是那把未出鞘的剑,是李睿敢于兵行险着的最重要底气。
“我没有异议。”李睿抬起头,目光平静地与苏凌对视。他知道,讨价还价在此刻没有意义,军方给出的已经是底线,他需要的是果断。
苏凌眼中闪过一丝极淡的讶异,似乎没料到他会如此干脆。她微微颔首,伸出一根修长的手指,在协议的签署区按下了自己的生物印记——一枚散发着微光的、复杂的星辰与剑刃交织的图案。
李睿也效仿,用个人终端完成了电子签名。
协议成立,淡蓝色的光芒收敛,文件加密传输至双方的最高安全终端。
“合作愉快,李睿先生。”苏凌的声音依旧没什么温度,但“先生”这个称呼,比之前的官方口吻多了一丝微妙的平等意味。
“合作愉快,苏凌将军。”李睿回应,“‘破晓’会证明,您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希望如此。”苏凌转身,走向她的联络艇,步伐干脆利落,“第一批物资清单和对接流程,会在二十四小时内发送到你的加密频道。好好利用你得到的东西。”
她没有回头,联络艇舱门滑开又闭合,很快便脱离信标站,如同融入深海的滴水,消失不见。
李睿独自站在冰冷的对接舱内,感受着指尖似乎还残留着的、签署协议时那无形的重量。他知道,从这一刻起,“破晓”不再仅仅是一家物流公司了。
回到灯塔站,李睿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军方的数据库权限如同打开了一座宝库,里面不仅有精确到令人发指的航道信息,更有关于“护航联盟”旗下船队常用航线、补给点、甚至一些不那么光彩的“合规瑕疵”的记录。
李睿没有立刻动用那条附加条款请求军方直接干预。他要用商业的手段,给予“护航联盟”最致命的一击,同时向苏凌证明“破晓”的价值。
他召集了阿图卡和核心团队成员,也包括通过加密线路连接的艾莉森——她的神经网络模型,将成为这次反击的“大脑”。
“我们的目标,”李睿在星图上划出“护航联盟”在喀斯特星域的核心枢纽——“十字星”空间站,“不是和他们比拼谁降价更狠,而是要让他们这套亏本倾销的模式,彻底玩不下去。”
他部署道:“第一,利用军方数据库,精准定位‘护航联盟’船队的位置和调度规律。艾莉森博士,你的模型需要根据这些数据,推演出他们运力最紧张、最依赖核心航线的时刻节点。”
“没问题,数据接入后,模型可以在六小时内完成初步推演和模拟。”艾莉森的影像回应道,眼神中闪烁着技术挑战带来的兴奋。
“第二,阿图卡,动用我们所有的关系和新开拓边缘星域搜集到的、一些未被记录的小行星带稀有矿物信息,匿名、分散地向喀斯特星域的几个关键工业星球释放‘利好消息’,暗示近期有大量高价值、时效性强的特殊货物需要运输,但指定接货点……稍微偏离‘护航联盟’的核心枢纽,设置在需要绕行、消耗更多运力的位置。”
“声东击西?引蛇出洞?”阿图卡立刻明白了。
“没错。”李睿冷笑,“他们要维持低价,就必须保证极高的装载率和周转率。我们人为制造几个‘高价值、高时效’的虚假需求点,打乱他们的常规调度,迫使他们在不熟悉的航线上分散宝贵的运力。”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李睿目光锐利,“在我们推演出的、他们运力最捉襟见肘的时刻,将他们之前那些‘合规瑕疵’——比如违规排放、超时航行、船员资质问题——选择性地、‘恰好’地捅给星域航运管理署和几家有影响力的星际商业媒体。记住,要匿名,但要确保证据确凿, timing(时机)要精准!”
这是一套组合拳。利用信息差和神经网络推演,引导对手犯错;再利用舆论和监管力量,在其最脆弱的时候给予致命一击。
计划周密而狠辣。
接下来的几天,“破晓”在喀斯特星域的业务依旧沉寂,仿佛真的已经放弃了抵抗。而“护航联盟”则似乎“好运”地接到了几个突如其来的“大单”,虽然航线有些别扭,但高昂的报价(相对于他们的降价策略)让他们难以拒绝,调度系统开始出现混乱的迹象。
同时,一些关于“泰坦运输”船队违规排放废能、“星梭快运”使用超龄船只运营的匿名举报信和模糊视频,开始在一些小众但专业的航运论坛流传。
真正的风暴,在悄无声息中酝酿。
这一天,根据艾莉森模型推演出的最佳时机到来。“护航联盟”的多支主力船队被虚假订单引到了偏远的航线上,核心枢纽“十字星”空间站的运力骤然紧张。
就在这时,星域航运管理署的突击检查队,如同神兵天降,出现在了“十字星”空间站和几处关键航道的监测点。同时,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星际新闻网发布了长篇调查报道,详细揭露了“护航联盟”成员为了维持低价而罔顾安全规章、压榨船员的内部文件和数据,证据确凿,引发轩然大波。
“护航联盟”瞬间陷入内外交困。运力被分散,核心枢纽被查,舆论一片哗然,股价应声暴跌。他们试图紧急调回船队,但混乱的调度和遥远的距离使得这一切徒劳无功。更致命的是,那些原本因低价而投靠他们的客户,开始担忧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大量订单被紧急取消。
□□在办公室里暴跳如雷,却无能为力。他直到此刻才隐约感觉到,有一双无形的手在幕后操控着一切,精准地掐住了他们的命脉。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李睿,正平静地在灯塔站主控室内,看着星图上代表“护航联盟”的混乱光点,以及“破晓”在边缘星域稳定拓展的新航线。
他没有动用军方的剑,但他借用了军方的“眼”和“脑”,以及自己精准的谋略,完成了一次教科书式的商业反击。
雷霆一击,并非只有力量的宣泄,更有智慧的闪光。
“护航联盟”的价格战堡垒,从内部开始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