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技术奇点 ...

  •   灯塔空间站的主控室,此刻更像一个临时的、跨越了星系的技术对接中心。全息投影仪在房间中央投射出两幅截然不同的星图。一幅是“破晓物流”当前实际运营的喀斯特星域及周边航线网络,光点代表船只,线条代表航路,密集而略显杂乱,如同一个自发形成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另一幅,则是艾莉森·薇实验室提供的、基于仿生神经网络原理生成的虚拟物流网络模型,结构精巧,线条流畅,带着一种近乎艺术的秩序感。

      李睿、阿图卡,以及通过超距通讯连接、以全息影像形式“在场”的艾莉森,正围在这两幅星图前。

      “薇博士,”李睿指着实际运营星图上几个闪烁的、代表运力紧张或延误风险较高的节点,“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痛点。依靠人工经验和基础算法,很难在瞬息万变的星际环境中,实时预判并规避这些瓶颈和风险。”

      艾莉森的影像清晰而稳定,她穿着一身简洁的实验室白袍,栗色长发束在脑后,神情专注。“李睿先生,您看我们的模型。”她操作着终端,虚拟网络模型开始动态变化,一些线条自动加粗,另一些则变得纤细,甚至暂时隐去,“它模拟了信息素扩散和反馈机制。当某条航线出现拥堵或风险信号(类似‘危险信息素’),模型会自动抑制该路径的‘吸引力’,同时增强备选路径的‘活性’。这个过程是并行的、去中心化的,不需要一个中央处理器去计算所有可能性,效率更高,容错性也更强。”

      阿图卡皱着他那树皮般的眉头,粗壮的手指在空中比划着,试图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博士,您的意思是……让我们的物流网络自己‘长脑子’,自己学会绕开麻烦?”

      艾莉森被阿图卡质朴的比喻逗得微微一笑:“可以这么理解,阿图卡先生。本质上,是赋予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每一艘船,每一个空间站——一定的自主决策能力,它们根据局部信息和简单的规则相互作用,最终涌现出全局的智能行为。”

      李睿眼中光芒闪动,他看到了这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这不仅仅是优化路径,更是重塑整个物流体系的运作模式。“我们需要一个过渡方案,薇博士。将您的模型,与我们现有的调度系统和船只终端对接,先进行小范围的测试。”

      “这正是我设想的合作第一步。”艾莉森点头,“我可以提供一个简化版的算法核心,你们将其嵌入到‘破晓’的调度服务器中。同时,需要为参与测试的船只安装升级版的导航和通讯模块,使其能够接收和发送更丰富的状态信息,作为模型的‘感知神经元’。”

      “模块和安装成本我来解决。”李睿立刻接口,“阿图卡,筛选五艘我们最可靠、航线最固定的合作货船,作为第一批测试对象。老马克的‘坚韧号’必须在内。”

      “明白。”阿图卡记下要求。

      “算法嵌入和数据处理,需要我实验室的专家远程协助。”艾莉森补充道,“这涉及到一些专利协议和数据安全问题……”

      “合作协议和保密条款,我会让法务部门尽快拟定,确保双方权益。”李睿展现出行事的高效与周全,“薇博士,我相信,如果这次测试成功,‘破晓’的物流网络将实现一次质的飞跃。这不仅对我们有利,对您的研究,也将是极有价值的实践验证。”

      艾莉森看着李睿,这个年轻的男人身上有一种奇特的混合气质——商人的精明,战略家的远见,以及对技术近乎本能的深刻理解。这与她之前听闻的“败家子”形象判若两人。她心中的好奇与欣赏又增添了几分。

      “我期待看到结果,李睿先生。”

      技术合作的框架就此敲定。然而,李睿的目光并未仅仅停留在物流网络的优化上。在艾莉森提到“去中心化”、“并行处理”这些概念时,他脑中另一个更加宏大、也更加隐秘的计划,被悄然触动了。

      深夜,李睿独自留在主控室,面前的光幕上显示的不再是星图,而是复杂的量子物理模型和金融数据结构。他指尖划过一组组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流,低声自语:

      “……基于量子纠缠的超距通讯……摆脱对联邦主流通讯网络的依赖……锚定物流运力和能源信用的独立货币体系……”

      这是他构思已久的“银河币”的雏形。艾莉森的神经网络模型,为他提供了构建去中心化金融基础设施的灵感。一个不受单一势力控制、依靠算法和共识机制运行的货币体系,其神经中枢,正需要这种具备高度自适应和抗干扰能力的网络来支撑。

      这不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而是试图从根本上重构星系经济的底层规则。风险巨大,一旦泄露,将引来无法想象的打压。但收益,也同样惊人——掌控星际贸易的结算权,等同于掌控了未来经济的命脉。

      他需要更多的人才,更多的资源,更强大的同盟,也需要……更严密的保密措施。

      几天后,第一批升级了导航和通讯模块的货船,包括老马克的“坚韧号”,开始执行日常运输任务。简化版的神经网络算法在灯塔站的主服务器上悄然运行。

      起初,变化并不明显。调度员们依旧按照习惯和经验进行指挥。但很快,一些细微的差异开始显现。

      一次,“坚韧号”原本计划穿越一片已知有微弱电磁风暴的区域,按照老马克的经验,这点风暴影响不大,可以强行通过。但船载终端却接收到了调度中心发来的新建议航线,绕行一片更平静但距离稍远的空域。建议后面还附带了算法推演出的风险概率和绕行导致的额外时间成本(仅增加不到一小时)。

      老马克嘟囔了一句“瞎折腾”,但基于对李睿的信任,还是选择了听从建议。结果,就在“坚韧号”绕行后不久,那片原定航线的电磁风暴强度骤然提升了两个等级,足以对船载精密仪器造成严重干扰。老马克看着后方传来的实时星域天气报告,惊出了一身冷汗。

      另一次,三艘分别前往不同目的地的货船,在算法调度下,意外地在某个中转点附近实现了“接力式”的货物转运,极大节约了各自空载航行的距离和能耗,整体效率提升了近百分之十五。

      这些看似微小的优化累积起来,效果逐渐显著。测试船队的准点率提升了近十个百分点,单位能耗下降了百分之八,船员们普遍反映航行过程更加平稳顺畅。

      阿图卡看着汇总来的数据报告,那张粗犷的脸上写满了震惊。“睿少爷……这……这东西,真的有用!”他第一次对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算法”产生了近乎敬畏的感觉。

      李睿看着数据,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当更多的船只接入这个网络,当算法在更庞大的数据中自我学习和进化,“破晓”的物流体系将与传统模式拉开代差。

      他接通了与艾莉森的通讯。

      “薇博士,初步测试结果超出预期。我想,我们可以开始讨论更深度的合作了。比如,开发一个专门用于‘破晓’网络的、定制化的高级神经网络核心。”

      光幕上,艾莉森的影像露出欣喜的笑容:“当然,李睿先生。数据我已经收到,非常宝贵。我期待与‘破晓’共同探索这个技术奇点。”

      技术的种子已经播下,正在“破晓”的土壤中悄然生根,即将破土而出,引领一场席卷星海的变革。而李睿知道,这场变革,将不仅仅局限于物流。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