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5、渐入佳境的相处 ...
-
去往后厨的碎石小径上,魏昭忽而低声开口,似在询问李半,又似自语:"不知昨日那病汉可曾转醒。"
"我今日还不曾去柴房看过。"李半闻言,心下微感惭愧。魏大哥时刻心系他人疾苦,而自己醒来后只顾思量自身处境,实在不该。
"不如此刻去探望一番?"她轻声提议。
"也好。"魏昭颔首,转向魏明道,"你先去厨下准备药材,我稍后便来。"
魏明此刻格外乖巧,应了声"阿哥放心",便独自朝厨房方向去了。
二人行至柴房门外,魏昭抬手轻叩门板,屋内寂然无声。他轻轻推开木门,见那汉子仍卧在草堆上,面色却比昨日好了许多,呼吸也平稳了些。
"谁?"汉子警觉地发声,嗓音粗粝沙哑。
"惊扰兄台了。"魏昭温声道,"昨日见你晕倒院中,因院中房舍紧缺,只得暂将此处收拾出来供你养病。今日可觉好些?眼下将至晚膳时分,可需用些粥食?"
那汉子挣扎欲起,却乏力难支。魏昭忙上前扶他靠坐在草堆旁,动作轻缓。汉子气息微促,低声道:"好……好些了,多谢恩公搭救之恩。"
"昨日为兄台诊脉,确是染了时疫。"魏昭语声平和,"不知兄台家中可还有亲人?若需汤药,我可为你备些药材,告知煎服之法……"
汉子闻言神色一黯,良久方一字一顿道:"我……没有家人。"
魏昭察觉他语中凄楚,随即温言道:"若兄台暂无去处,不妨在此静养,待身子痊愈再作打算。"
汉子眼中闪过惊诧与感激,忍不住问道:"恩公就不问问我的来历?"
魏昭淡然一笑:"来此之人,无非染疾或避疫,想来兄台也不例外。"
汉子闻言也露了笑意,却因疼痛倒吸凉气。魏昭忙道:"兄台莫急。观你气色已较昨日好转,按时服用师尊配制的汤药符水,不出七日当可痊愈。"
"早前听闻此病无药可医,"汉子叹道,"不成想道长的药竟如此灵验"
"师尊历经多番诊察,才定下如今这方子。"魏昭见他仍显虚弱,便道,"稍后施粥时,我为你送些过来。兄台好生歇息。"
说罢携李半退出柴房,轻轻合上门扉。
屋内,汉子望着微微颤动的门板,喃喃自语:"这世上……竟还有这般人物。"
李半随着魏昭与一众道士忙忙碌碌,直至戌初,院中前来领粥药的乡民才渐渐散去。众人将器具收拾停当,又去井边打了水,一一清洗归位,方才往前厅用晚膳。今日,道士们待她极为自然,仿佛她本就是他们中一员。李半心下思忖:“不知是师尊早有吩咐,还是李文特意叮嘱过,方能得此善待。”
前厅内,老道长已端坐于上首。众道士整齐稽首,口称“师尊”,老者含笑摆手,众人方依次落座。李半习惯性地要向魏昭身旁走去,却听老道长温言道:“李姑娘,请至这边坐。”他指了指自己右侧的席位。李半看向魏昭,见他微微颔首,便依言上前,敛衽端坐,心中不免忐忑:“道家礼仪繁复,我全然不知,还需谨言慎行,多看多学才是。”
“姑娘连日辛劳,协助施药布粥,多有辛苦。请多用些斋饭,莫要拘礼。”老道长话音未落,已执起碗筷。李半见众道士皆安静进食,姿态端正,便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只小口进食,姿态极为克制。
老道长缓缓道:“听李文言道,姑娘深明大义,愿助乡里采买粮药,贫道感佩。愿姑娘此行能早日寻得亲人,骨肉团聚。”
李半心下微赧,欠身答曰:“蒙道长与诸位收留相助,感激不尽。能略尽绵力,是晚辈之幸,亦盼沿途能探得家人音讯。”
老者将目光转向她,神色恳切:“李文曾提及,姑娘得遇异人,以奇法至此。不知那位仙乡何处,尊姓大名?可曾向姑娘解说此法玄机?”
李半心下一凛,面上仍从容应道:“是家祖父旧识,乡里称为王半仙。当时只依其所嘱步骤行事,其中奥妙,并未深讲。”
老者沉吟片刻,方道:“贫道孤陋,未曾闻此高人。然听姑娘所言,此法确有玄妙。若姑娘此行有缘再见这位先生,贫道愿虚席以待,请教玄机。”此言如明灯乍亮,李半恍然记起王半仙当日所言——此间亦有其人存在。若能寻得此界的王半仙,或许真能解开诸多迷障。她忙应道:“若有机缘得见,定当恳请前来拜会道长。”
众人用斋毕,已是戌正时分。老道长起身道:“时辰将至,有劳姑娘移步书房,商议采买细则。”又看向李文、魏昭,“瑞香姑娘想必已到了。”李半这才想起今日李文确曾提过此人,当时未及细问,此刻不禁心生好奇,不知这位瑞香姑娘是何等人物。她默默随在老者身后,李文、魏昭紧随其后,一同向书房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