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问生命何为坚韧? ...
-
记忆的触须有时会探向更幽深的起点,比如丰溪幼儿园。那或许是我最早关于“筛选”的直观教案——并非通过试卷,而是经由一种孩童式、近乎动物本能的残酷。
那时有个叫王创的男孩,总爱用一种奇特的方式“请客”。他口中的“闷得儿蜜”听起来像某种甜腻的零食,实则是迅雷不及掩耳的一记打头。后来我们知道,这行为的源头是另一个更精于算计的孩子,朱冬冬,在幕后指使。
我记得周柔,那群女孩里最瘦小的一个。但她骨子里有种男孩般的硬气,被打的瞬间,她不哭,甚至没有愣神,而是像被点燃的炮仗,反手就打了回去,眼神里是未被驯服的野火。
与之相对的是吴佩妮、赵佳妍、周霓娜,她们被打哭了,泪水是那个年纪最直接、也最无用的武器。
而苏末晞,她的反应最为奇特,甚至在当时就显得格格不入。她被王创打了头,愣了两秒,不是疼痛或委屈,更像是在进行某种复杂的内部运算。然后,她抬起头,非常认真地对王创说:“谢谢你,我不饿。”
许多年后,当我们成了能交换心底秘密的朋友,我问起她这件事。她的解释让我这个ENTP都感到一种混合着荒谬与悲凉的震撼。她说,她当时真的以为“闷得儿蜜”是某种食物,她之所以会凑上去问,是因为好奇,甚至带点“馋”。“如果不是我自己选择去相信一个陌生人,如果我不是自己主动去问,又怎么会被打呢?”她平静地分析,“改变别人太难了,所以只能改变自己看待事情的方式。怪我自己的选择。”
这套近乎“受害者有罪论”的早期哲学,竟成了她在那套筛选机制下的生存策略。
后来,如同被预设好的程序,那些因“闷得儿蜜”而哭泣的女孩,大多在家族那个庞大的、无形的“组织”评估体系里,被贴上了“没出息”、“不够坚韧”的标签,人生路径早早被规划,安排着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融入那架平稳运行的机器。
而反击者周柔,带着她那未被磨平的棱角,出国,再归来,成了DJ、模特、艺人,在另一个光怪陆离的名利场里浮沉,成为了某些人眼中“aka的走狗”——一种依附于新权力结构的、更张扬的生存方式。
唯有苏末晞,那个说了“谢谢你,我不饿”的奇怪女孩,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她没有像哭泣者那样被规训,也没有像反击者那样彻底走向对立面。她以一种近乎偏执的“内观”和“自我负责”为核心,长成了一个“做自己”的酷女孩。她的酷,不在于外在的反叛姿态,而在于她始终牢牢掌握着自己行为的解释权,哪怕那解释在旁人看来如此不合常理。她没有被任何一套外部叙事定义,无论是家族的,还是后来我们身处的那个复杂圈子的。
从幼儿园那场关于“闷得儿蜜”的测试开始,命运的筛孔就已经在工作了。哭泣者、反击者、以及苏末晞这样的“重构意义者”——我们各自带着最初的烙印,跌跌撞撞地,汇入了后来那条,更宽阔也更浑浊的河流。
…
我们这群人常去的据点之一,是“巴子咖啡”。它的CEO陈明远,在我们这个关系错综复杂的圈子里,是一个略显特殊的存在。美籍华裔的身份让他自带一层滤镜,举止间有种融合了西式随意与东方疏离的独特气质。他不太主动融入,但也不刻意排斥,更像一个饶有兴味的观察者。
关于他如何成为巴子咖啡掌舵人的故事,带着九十年代特有的、混合着天真与远见的传奇色彩。那是在一次偶然的、弥漫着咖啡因和深夜倦意的闲聊中,他亲口所述。
“我家的父亲母亲,”陈明远用他那种略带口音、措辞讲究的中文慢条斯理地说,“那时候,在一个如今早已消失的小网站上,偶然浏览到了巴子咖啡——那时它还只是上海或者北京某个街角的一家小店。”
他抿了一口手冲咖啡,继续道:“他们认为这家咖啡厅很有温度,很小资,很文艺。说实话,九十年代末,那样的咖啡厅开始冒头,并不算太少。但是,”他话锋一转,眼神里闪过一丝如同复盘成功投资案例般的锐利,“有那种所谓的‘互联网精神’,懂得把照片、宣传页面搬到网上,并且胆大包天地在网站上建立一个页面,可以直接让感兴趣的人购买他们原始股的咖啡厅,却几乎是独一份。”
“我父母,”他笑了笑,带着一种世代与运气叠加的淡然,“本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投入了一笔在当时看来不算小,但也绝谈不上伤筋动骨的钱。他们或许只是觉得这种形式很酷,很前沿,符合他们对新世界的想象。”他摊了摊手,结局众所周知,“没想到,这点无心插柳的尝试,若干年后,居然让我家阴差阳错地,成为了整个巴子咖啡在亚太地区最大的股东。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这番轻描淡写的叙述,在我听来,却比任何励志创业故事都更真实,也更具时代隐喻。路明非听到的是命运的偶然与家庭的温情支持;李锡睿或许在暗自计算那笔原始股惊人的回报率;而苏末晞,可能又会从中解读出“选择大于努力”的另一种印证。
对我这个ENTP而言,陈明远的故事则揭示了另一种成功范式:它并非源于孤注一掷的豪赌,而是源于一个具备一定资本和视野的家庭,在时代浪潮初起时,一次精准且幸运的“文化消费”与“概念投资”。那种九十年代的“小资文艺”情怀,恰好与早期互联网的开放精神嫁接,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最终孵化出巴子咖啡这个庞然大物,也塑造了陈明远这样一个游离于我们固有圈层之外的、资本与文化的混血儿。
他的存在,他背后那个带着偶然性的发家史,为我们这个本就复杂的故事,又增添了一个观察资本、时代与个人命运交织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