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百日走村入户大调研 ...
-
任队长是个复杂的人。她总能清晰地告诉我工作该如何干好,而后便转身离去,留下我在原地消化那些指令。时隔多年,我依旧能清晰地忆起她训斥我时,那锐利如刀的眼神。
驻村的日子漫长而寂静。忙时脚不沾地,闲时又空虚得令人心慌。手机信号格常空,朋友圈的喧嚣仿佛是来自另一个平行宇宙的噪音。唯有山风穿林、虫鸣低语,是真实而永恒的陪伴。
我们终于迎来了驻村后的第一个“大活”——百日走村入户大调研。任务看似简单:走进每一户,询问户籍、劳力、收入、困难,逐一登记在册。然而这简单的表格,需要我们用双脚去丈量每一寸山路,用真心去叩开每一扇家门。
乡里条件紧张,唯一的下村工具是一辆老旧的皮卡。任队长总以“有更重要的事”为由,经常缺席。于是,我和顿珠书记成了这辆皮卡的常客。
颠簸在碎石路上,顿珠总哼着低沉的藏歌。车窗外是连绵的、泛着青灰色的山峦。阳光斜照在山脊上,给他的侧脸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他忽然停下歌声,指着远处一缕袅袅的炊烟:
“那就是今天的第一户。”
车轮碾过碎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回应着整片山峦的寂静。
那户人家很小,没有院墙,只用石块垒了一圈低矮的围栏。里面是几间低矮的土坯房,枯草在院子的每个角落杂乱生长。类似栅栏的木门半掩着。
走进昏暗的屋内,一股混合着酥油茶与干牛粪的气息扑面而来。藏式床上放着一条褪色的卡垫,一位老人裹着厚重的藏袍蜷坐在床边,拾起一双浑浊的眼睛望向我们。顿珠轻声问候,说明来意。老人缓缓点头,颤抖的手,指向火炉边一个瘦小的身影——那是他的孙女。
女孩大约刚上初中的年纪,瘦小的身躯蜷在火炉旁,低头拨弄着炉火。跳跃的火光映在她脸上,照出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倔强与沉默。顿珠用藏语耐心询问,女孩偶尔应答几句,声音轻得几乎要被穿堂而过的风声吞没。
登记信息时,我注意到床边角落堆着几本翻旧的课本,书页边缘已被磨得发白、起毛。
出门时,老人拄着拐杖送出来,嘴唇嗫嚅了几下,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朝我们点了点头。
车轮重新启动,碾碎一地寒意。
顿珠望着后视镜里那间逐渐缩小的土屋,低声道:“那孩子说,她想辍学,在家和爷爷一起放牛。”
我心头一紧,猛然回头,只见那扇半掩的门后,女孩的身影已彻底隐入昏暗之中。
顿珠握紧方向盘,指节微微发白,许久才说:“他们不应该被困在山里。外面的世界,理应有他们的一份。”
我默默翻开登记册,那一页上写着:“家庭困难:劳动力少,收入低,教育支出无力承担。”
顿珠的声音再次响起,沉静而坚定:“可知识,才是走出这座山唯一的路。”
风从车窗缝隙挤进来,吹动了册子里一页页记录着希望与困境的薄纸。远处,雪山巍然,如同这一切的沉默见证者。
我合上登记册。阳光正斜斜地切过山脊,将远方的雪峰染成一片圣洁的金黄。
风扬起五彩的经幡,也扬起了我心中沉甸甸的重量。女孩低头拨火的身影,与她课本磨白的边角,在我脑中反复重叠。母亲的早逝、父亲的离乡,让她过早地学会了将所有的言语,都藏进火塘冰冷的灰烬里,像那些未燃尽的牛粪,埋着无人知晓的微弱余温。她不是不想走,而是不敢去想,走出大山之后的世界,究竟是何模样。
顿珠忽然递来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纸。那是女孩家的基础信息,字迹歪斜却工整:
扎西卓玛,14岁,就读于乡完小。
“回去给乡里写一份申请,看民政那边有没有资金可以救助一下。”
我默默地点了点头。
回到村委会,我立即起草了救助申请,附上扎西卓玛的家庭情况与学业表现。次日一早,将文件交到乡民政办。工作人员翻阅材料后,神色凝重,承诺会尽快上报。
之后的日子,依旧是日复一日的走村入户。从这家到那家,车轮滚过颠簸的土路,鞋底沾满泥泞。每扇门的背后,都藏着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有人家满脸笑意地迎我们进门,有人在门缝里透出迟疑与戒备;有的屋内装修堪比豪华宾馆,有的则全家挤在狭小的活动板房中,风雨难遮。
高原的夜来得总是很快。风掠过屋顶的铁皮,发出呜咽般的嘶鸣。一盏盏灯在山间次第亮起,如同被神明随手撒下的、孤寂的星子。
我们踩着清冷的月光回到驻地,手电的光束划破浓稠的黑暗,最终落在墙上那幅巨大的扶贫地图上。地图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姓名与困难等级。扎西卓玛的名字,被一支红笔细心地圈起,旁边添了一行新鲜的批注:
“拟纳入教育专项救助名单”。
我望着窗外沉睡的群山,心里知道,那扇半掩的门终会再次打开。而火塘边的沉默,也终将被朗朗的书声唤醒。
当阳光再次掠过山脊时,乡民政办传来了消息:救助金,批下来了。
我攥着那张薄薄的、却重若千钧的通知单,快步走向扎西卓玛的家。心跳声与耳畔的风声相互应和。
推开那扇熟悉的门,火塘前的身影微微一颤,抬眼看我。
我将通知单递过去。她迟疑地接过,指尖小心翼翼地轻抚过上面的字迹,许久,没有说一句话。
窗外的经幡猎猎翻飞,一如希望,在风中激烈作响。
她终于抬起头,声音很轻,却异常清晰:
“我……想继续读书。”
那一刻我知道,山外的世界,正以它自己的方式,悄然叩响了这扇门。
扎西卓玛的事,总算有了一个圆满的段落。但我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高原的清晨依旧寒冷,阳光却已带着一丝暖意,洒在飞扬的经幡上。风一吹,整座山仿佛都在低声回应着那句——“我想继续读书”。
越来越多的名字被红笔圈起,那红色,勾勒出希望的轨迹。每一步跋涉,每一次叩门,都是在为无言的沉默点燃声音。救助金不只是一串数字,它是立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路标,清晰地指向那些他们未曾想象过的课堂与未来。
而我,仍将行走在群山之间。鞋印在雪地上连成蜿蜒的线,像一封写给大地的、长长的信。
那时的我,时常会思考一个无解的问题:为何命运,将人置于如此迥异的起点。
可正是这崎岖山路间一次次的行走,让我逐渐明白:所谓希望,不过是一个人牵动另一群人,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国家的各项政策如春风化雨,润泽着每一寸渴望生长的土地。扶贫扶志,救急纾困,背后是制度的温度与一个文明古国的担当。
从教育救助到产业扶持,从医疗保障到住房安全,每一项政策,都是点亮希望的火种。当千万盏灯就此被点燃,星火成炬,照亮的又何止是高原的长夜?更是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那“不弃微光、一人不落”的坚定信念。
后续的入户,依旧充满了未知。但肩上的责任,因此而愈发清晰。
我知道,此刻,仍有人在等我们叩响家门。推开门的瞬间,扑面而来的是鲜活的人生百态,是无价的信任,是灼热的期盼,是一双双手紧握时传来的、真实的温度。
老人的手布满皱纹,递来一碗滚烫的酥油茶;孩子的眼睛亮晶晶,躲在门后怯生生地张望。我们记录、倾听、回应。每一句诉说,都沉甸甸地压在心上,最终化作笔下一页页不容篡改的档案。
那些名字的背后,是无数个等待被倾听的故事。有人期待一个就业岗位,有人抱怨工作难寻;有人为一日三餐发愁,有人被一场大病拖垮;有人家中壮劳力众多却一贫如洗,也有人一步步从低保户变成了致富带头人。
政策的阳光,力求不偏不倚,照进生活的每一处褶皱。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在回应那一份份沉甸甸的期盼。扶贫先扶志,帮扶从来不是施舍,而是点燃那源自内心的、向上的火种。
当第一双脚勇敢地迈出大山,便给了更多双脚追随的勇气。
我们做的,从来不是拯救,而是唤醒——唤醒每一个体对命运的不甘,唤醒整个社会对公平的坚守。
每一个被改写的命运,都在无声地证明:再深的山沟,也挡不住向上的力量;再远的路途,也敌不过坚持的脚步。
而这坚持,正来自于制度之网的温柔托举,与人心深处那永不熄灭的、微弱的,却足以照亮前路的光。
那光,在孩子清澈的眼睛里,在家长信任的言语里,在我们驻村日记密密麻麻的字迹里。
每一次走村入户,都是一次希望的播种;每一次翻山越岭,都是一场静默的、却意义非凡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