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沉默的证物(下) ...
-
新的一天在秋日的晨光中开始。
或许是心中有了明确的目标,那些恼人的“执念”低语似乎也变得可以忍受了些。白天的课程按部就班,苏明堂和温宁远之间除了必要的交流,并无多话。
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已在两人之间悄然形成。
放学铃声一响,苏明堂利落地收拾好书包,很自然地看向身旁。温宁远也恰好抬眼,视线在空中交汇。
无需多言,两人一同起身向学习中心走去。
资料室里,许宁已经在调试那台老式胶片阅读器。见他们进来,她放下手中的工具,目光温和地落在两人身上:“宁远说你们在校史研究中发现了重要线索?”
“麻烦许老师了。”苏明堂将装着胶卷的自封袋递过去。
许宁接过胶卷,熟练地安装到阅读器上。“这种专业设备需要小心操作,”她一边调整焦距一边解释,目光扫过自己的儿子,“宁远虽然会用,但这么精细的调整还是需要些经验。”
温宁远站在母亲身侧,安静地看着她的动作,微微颔首表示认同。
当阅读器的灯光亮起,影像在屏幕上逐渐清晰时,三人都屏住了呼吸。
密密麻麻的手写公式和细胞结构图谱呈现在眼前,每一笔都透着研究者专注的心血。
“这些推导相当严谨。”许宁微微倾身,指尖轻点屏幕一角,“这个能量转换模型的设计思路,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超前。”
苏明堂专注地记录着每个细节。当盖着“启明生物技术研究所”印章的摘要出现时,他敏锐地注意到许宁的神色凝重了几分。
“启明生物......”许宁沉吟道,“我记得他们在《细胞探索》上发表过论文,研究方向与这些笔记高度重合。”
温宁远适时补充:“那篇论文获得了当年的市科技创新奖。”
他的声音平静,但苏明堂能感觉到那份平静下隐藏的冷意。许宁操作设备将关键页面逐一拍摄下来,特别突出了原始笔迹与盖章摘要的对比。
“时间链很完整,”苏明堂冷静分析,“但还缺少直接证据证明这些笔记是如何被窃取的。”
许宁轻轻点头:“确实需要进一步调查‘启明生物’的背景。”
温宁远站在母亲身侧,目光专注地跟随着屏幕上的内容。这份默契的配合让苏明堂更加确信——他们正在一步步接近真相。
晚上回到公寓,苏明堂打开电脑,开始深入调查。在市级科研项目公示中,他找到了“启明生物”当年申报“青年科研创新孵化计划”的记录,其申报材料中的核心技术描述与林老师的研究高度吻合。
更关键的是,在“启明生物”的股权变更记录中,他发现了“林氏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的身影。苏明堂的心脏猛地一沉。
虽然只是一个子公司级别的名称,但“林氏”这个庞然大物的阴影,以一种具体而令人不安的方式,投映在他的调查中。他立刻深入查询“林氏教育投资”的股权结构,试图找到更上层的线索。几经周折,在一条关联交易的公示文件底部,他看到了一个需要电子签章确认的审核人名字——林诺。
这个名字首次清晰地出现在他眼前,职位是“林氏集团战略发展部高级副总裁”。一个看似并不直接相关的职位,却在这家涉嫌窃取学术成果的公司关键文件上留下了痕迹。这绝非巧合。
他看着“林诺”这个名字,以及“林氏教育投资”与“启明生物”的关联,一种直觉告诉他,这背后绝不简单。但是对于商业运作、科研经费。这种涉及资本和学术交织的复杂局面,超出了他现有的判断能力。
他深吸一口气,决定寻求场外援助。他拨通了母亲苏清韵的视频电话。
屏幕那头的苏清韵似乎刚结束一个会议,妆容精致却带着一丝疲惫。看到儿子,她立刻露出笑容:“明堂,怎么这个点打过来?在海市还习惯吗?”
“妈,我挺好的。”苏明堂略过寒暄,直接将遇到的难题和盘托出—当然,隐去了系统和执念的部分,只说是校史研究时意外发现了林老师可能被窃取的研究成果和涉及林氏集团的商业线索。他将胶卷内容、笔迹对比、以及“启明生物”与“林氏教育投资”的股权关联,特别是那个“林诺”的签名,都展示给了母亲。
苏清韵听着儿子的叙述,表情逐渐从轻松转为严肃。她仔细看着苏明堂传过去的图片,特别是那份带有“启明生物”印章的摘要和林老师的原始笔迹对比。
“笔迹完全不同,研究风格也迥异。这个‘启明生物’的摘要,更像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比如项目申报——而做的二次加工。”苏清韵一针见血地指出,她沉吟片刻,商业领袖的敏锐尽显无疑,“明堂,你发现的可能不只是简单的学术纠纷。你看这里,‘林氏教育投资’入股的时间点,和这位林老师出事的时间非常接近。”
她进一步分析道:“一种很常见的资本玩法:瞄准一些有潜力但缺乏背景的初期研究成果,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权势差距,通过各种手段‘借鉴’或直接夺取。
然后,将其包装成自己的项目,一方面可以去申请政府扶持资金和科研补贴,这是快速变现的途径;另一方面,用这个‘高科技’概念作为敲门砖,打入相关领域,比如教育,建立所谓‘产学研’合作,提升自身品牌形象,方便后续的其他商业布局。至于成果本身能否最终转化为市场产品,反而可能不是他们最关心的。”
母亲的话如同拨云见日,一条清晰的、带着资本冷冽气息的逻辑链在苏明堂脑海中成型:
林默老师独立完成了一项有价值的探索性研究 -> 成果被“启明生物”(背后是林氏资本)窥伺并窃取 -> 资本将其包装,用于套取政府资源(资金/政策)和塑造自身“科技”形象以打通更多渠道 -> 当原创者林老师试图维权时,便遭遇了全方位的打压,最终含冤莫白。
这才是隐藏在学术纠纷表象下的,冰冷而真实的商业掠夺逻辑。
“妈,我明白了。”苏明堂感到一阵寒意,同时也更加坚定,“那我现在掌握的这些,够吗?”
“作为线索很有价值,但作为法律证据链还不够完整,尤其是如何证明‘窃取’这个关键环节。”
苏清韵冷静地指导他,“你可以先将这些已公开或可考证的信息整理出来。注意,只做客观呈现,不要下结论,更不要直接指控。重点是引发关注和讨论,让真正有调查权限的人注意到这件事。
至于发布渠道……”她想了想,“不要用个人账号。通过你们学校的官方新媒体平台会更好,有学校这层身份作为缓冲,也更稳妥。
记住,你们是进行校史研究的学生,核心是呈现‘发现’,而非充当‘法官’。”
与母亲的通话让苏明堂思路清晰了许多。他立刻联系温宁远,将母亲的分析和建议转达。
两人分工合作,温宁远负责将学习中心家长提到的、关于“启明生物”当年凭借研究报告申请补贴和活跃于教育领域的信息进一步核实、去标识化后整理成文字素材。
苏明堂在做最后的信息核实时,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胶卷上研究内容的意义,他请教了方老师,大致了解到林默老师的研究方向属于 “植物提取物与神经细胞功能” 的范畴,是一个在当时颇具前瞻性的交叉学科领域。这让他对林老师工作的价值和林氏行为的不齿,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他们将所有材料——老显微镜、胶卷内容(突出笔迹对比)、股权变更记录、政府补贴项目公示(模糊具体编号)、以及去标识化的家长回忆文字——精心整合。
最终制作成的短视频《被遗忘的答案》,完全遵循了苏清韵的建议:基调客观、冷静,用史料和事实说话,通篇没有出现任何情绪化指责或直接指控林氏的语句,更像是一部带着疑问的、严谨的校史纪录片。
视频结尾,定格在那张林老师原始笔记与“启明生物”盖章摘要的对比图上,配文:“一段被尘封的研究,两个截然不同的笔迹。历史等待一个答案。”
视频通过衡南一中官方新媒体社的账号发布,标签采用了#校史拾遗# #科研往事# 等中性词汇。
起初,视频只是在小范围内引起关注,一些校友和在校生感慨唏嘘。
“没想到我们学校还有这样一位老师……”
“那个年代的科研人员,真的不容易。”
但几天后,事情发生了转机——海市教育局的官方账号,转发了这条视频,并配文:“求真务实,尊重知识,敬畏历史。教育的温度,在于铭记每一份努力,守护每一份初心。”
官方的背书让视频热度瞬间飙升。
科普博主们开始分析胶卷上研究内容的潜在价值与时代局限性;
法律界人士探讨当年处理程序可能存在的瑕疵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更多知情或半知情的网友开始补充细节:“我记得林老师,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启明生物’那几年确实突然阔绰了,还赞助过市里的科技竞赛…”
无数网友为之愤慨,要求彻查当年旧事和科研经费使用问题的声音越来越大。#还林默老师一个清白# 的话题甚至短暂冲上了本地热搜榜。
也就在视频被教育局转发、引发广泛讨论的那天晚上,苏明堂清晰地接收到了一条来自系统的提示:
【任务‘沉默的证物’完成。】
【成功化解‘求知’执念,为蒙尘的真相昭雪。】
【功德点数+50。】
【可用功能‘执念感知’升级为‘执念感知(中级)’。】
【检测到信息源头‘林氏集团’关联度提升,关键人物‘林诺’标识度增强。主线线索推进。】
感受着体内似乎更加凝实了一丝的精神力量,以及系统提示中隐含的更深层信息,苏明堂站在公寓的落地窗前,望着脚下依旧繁华的城市。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他触碰到的,不过是林氏这头巨兽一片微不足道的鳞甲。
夜色深沉,城市另一端的某个奢华办公室里,林诺浏览着网络上关于《被遗忘的答案》的讨论,指尖在显示着“苏明堂”和“温宁远”名字的页面上轻轻一点。他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只有眼底深处,掠过一丝极淡的、如同发现有趣玩具般的冷光。
“苏家的孩子……还有,许宁的那个儿子……”他低声自语,嘴角勾起一个几乎没有弧度的笑,“倒是……挺会找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