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金山旧梦,挥别重生(下) ...
-
次日天未亮,他神清气爽的醒来,决定去长安街跑步,呼吸祖国首都的气息,感受街道两旁的文化氛围,顺便思考一下上午与各方会面的意义和结果。
他讨厌饭局周旋,偏好直来直往的公事公办。但在国内,连谈判都需“人情世故”,让他莫名的感觉厌烦。他想,如果非要给这里挑个毛病,那就是生意场上的“酒桌文化”。
当他跑到天安门时候,朝阳恰好映照在毛主席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大字上。顿时,他感觉到汗毛竖起,内心也早已激动不已,这可能就是铭刻于每个华人骨子里的骄傲和自豪!
注目半晌,他折返奔跑在畅通的长安街上,看着身边渐渐多起来的车辆和行人,思绪渐渐明朗。
还没到九点,周怀砚便一身简约的商务装扮,伫立在国家壁画研究所那充满建国初期苏式风格的大厅中。
他很珍视这次参观的机会,尽管通过资料对国内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唯有亲临现场,触摸历史的痕迹,感受修复师们的呼吸,才能让他真正把握未来的技术合作中那些微妙的、关乎安全与突破的关键节点。
他的到来,引起了小小的轰动。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尤其是年轻的一代,难掩兴奋之情。他们早已从各大专业内刊上,反复研读过周怀砚与他创立的“像素迹源”AI实验室中,那些堪称传奇的技术案例。
周怀砚习惯了学术界的探讨,却很少被如此多带着纯粹求知与仰慕的目光包围。
他正思忖着如何得体地回应这份热情,一位年过半百、戴着高度近视眼镜、身着洗得发白的深灰色中山装的中年男子,快步迎了上来。
那人伸出的手上,布满了各种化学试剂留下的斑点和细微划痕,那是长年累月与古老文物打交道的勋章。
“周怀砚先生?”刘畅琛笑着,双手热情地握住了他的手,语气带着一丝确认。
“是我。刘所长,幸会,今日前来叨扰了。”周怀砚微微欠身,态度谦和。
“哪里的话!你可是我们这些‘手艺人’心心念念想请都请不来的大神!”
刘畅琛情绪激动,他苦技术瓶颈已久,深知壁画修复这门跨学科的技艺,每一步突破都艰难无比。
寒暄间,刘畅琛引着他穿过走廊,前往核心修复区。他们一路走着,一路探讨着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检测技术和AI修复仪器,两个人的每一次驻足,都是因为有了新的论点和心得。
在参观了所里几个无损检测实验室、病害分析实验室、修复材料实验室之后,周怀砚清楚的明白,其实中国现在的壁画修复手段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只是在病害的诊断技术、算法创新与模型性能、硬件的制造能力和AI的开原生态中还稍显落后,这正是像素迹源的核心优势。
他们探讨着,在经过了一间全透明的无尘实验室时,周怀砚的脚步几不可察地顿住了。
是她。
机场那个恍若从古画中走出来的女子。
此刻,她穿着一身素净的白大褂,栗色长发一丝不苟地绾在无菌帽内,正微微俯身,专注地指导着一位年轻修复师。
她手指轻点着面前的壁画残片,她低声对身旁的助手讲解着什么,眼神专注而笃定,侧脸线条在实验室冷白色的灯光下,显得既专注又柔和。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因她的存在而沉淀下来,只剩下她与那段跨越千年的历史碎片在进行无声的对话。
周怀砚感到自己的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一种难以言喻的悸动,混合着巨大的意外和一种“理应如此”的宿命感,在他惯常冷静的心湖中漾开圈圈涟漪。
他没想到会在这里再次遇见她。
更没想到,那个在机场惊鸿一瞥,让他觉得与这个喧嚣时代格格不入的古典身影,竟然与他倾注了九年心血的事业,处在同一片星空之下。
她不是他想象中的艺术家或学者,而是一位躬身于实验室,用科学与耐心对话历史的壁画修复师。
一种超越了外貌吸引的、更深层次的共鸣,在他心中悄然滋生。他看着她沉稳专业的姿态,忽然觉得,自己跨越重洋所带来的技术,仿佛在这一刻找到了更具象、更值得守护的意义。
“周先生?”刘所长见他停下,顺着他的目光望去,了然地笑道:
“哦,那是我们所里最年轻的骨干,孟清黎。别看她年纪轻,却是英国和意大利一流的壁画专业高材生,手上功夫和理论功底都很扎实,是个难得的好苗子。”
周怀砚收回目光,压下心头的波澜,恢复了惯常的儒雅,微微颔首:“很专业。”
他没有多问,仿佛只是对一个陌生同事的寻常赞许。
然而,在接下来的参观中,他的视线总会不经意地掠过那间无尘实验室。那个穿着白大褂的窈窕身影,已然像一帧无声的电影画面,深深地烙在了他的脑海里。他知道,这次参观的目的,在原本的理性蓝图之外,意外地染上了一抹感性的、亟待探寻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