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 3 章时光胶囊的约定 ...
-
雾中灯火
第四十一章时光胶囊的约定
距离埋下“时光胶囊”已过去五年,林砚和沈知遇时常会在整理后院时,驻足看向那块刻着“十年后开启”的小木牌。这天午后,乐乐带着刚上小学的弟弟来书店,指着木牌好奇地问:“林砚叔叔,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打开这个呀?”
林砚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还要等五年哦,到时候我们约好,所有人都要来,一起看看当年写的愿望有没有实现。”乐乐用力点头,拉着弟弟的手说:“那我要把这件事记在日历上,到时候一定来!”
沈知遇端着刚泡好的柠檬水走过来,递给乐乐和她弟弟:“等打开胶囊那天,我们还在书店办个小派对,吃你最喜欢的蔓越莓蛋糕。”乐乐眼睛一亮,蹦蹦跳跳地拉着弟弟去看绘本,留下一串清脆的笑声。
林砚看着孩子们的背影,轻声对沈知遇说:“真快啊,不知不觉都过去五年了,感觉埋胶囊就像昨天的事。”沈知遇握住他的手,指尖摩挲着他无名指上的戒指:“日子虽然快,但每一天都很踏实,有你在,就什么都好。”
第四十二章妈妈的晚年时光
林砚的妈妈年纪越来越大,渐渐不习惯老家的冷清,便搬来和他们一起住。每天清晨,妈妈会早早起床,在阳台打理花草,然后去隔壁面包店买新鲜的面包当早餐;上午会坐在书店的窗边,看顾客翻书,偶尔还会帮林砚整理书架;傍晚则和巷子里的老邻居一起散步,日子过得悠闲又充实。
有天晚饭时,妈妈看着林砚和沈知遇,笑着说:“以前总担心你们在外面受委屈,现在看到你们过得这么好,身边还有这么多好人,我就彻底放心了。”林砚给妈妈夹了一块排骨:“妈,以后您就安心在这住,我们照顾您。”
沈知遇也笑着补充:“是啊阿姨,周末我们还带您去公园散步,去吃您喜欢的苏式点心。”妈妈点了点头,眼眶微微泛红,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自己的晚年能和孩子们在一起,能每天看到他们的笑脸,就是最大的幸福。
第四十三章小黄的“退休生活”
小黄渐渐老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活泼,大部分时间都趴在书店门口的垫子上晒太阳,偶尔会慢悠悠地跟在林砚或沈知遇身后。林砚特意给它换了更柔软的窝,放在离暖气更近的地方,还每天给它煮营养丰富的肉粥。
有次张爷爷来书店,看到小黄慵懒的样子,笑着说:“这小家伙也到了享清福的年纪,跟我一样。”沈知遇蹲下身,摸了摸小黄的头:“它陪了我们这么多年,也该好好歇歇了。”
小黄像是听懂了似的,轻轻蹭了蹭沈知遇的手,发出低低的呜咽声。林砚看着小黄,心里有些发酸,却也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能陪小黄走过这么多年,已是幸运。他对沈知遇说:“以后我们多陪陪它,让它开开心心地度过剩下的日子。”
第四十四章书店的“新人”
为了减轻林砚和沈知遇的负担,也为了让书店更有活力,他们决定招一个店员。消息发出去后,很多人前来应聘,其中一个叫苏晓的女孩,让他们印象深刻。
苏晓刚大学毕业,喜欢读书,对书店有着浓厚的兴趣。面试时,她认真地说:“我小时候就梦想有一家自己的书店,看到你们的书店,就像看到了自己的梦想。我想在这里学习,也想为书店出一份力。”
林砚和沈知遇很欣赏苏晓的热情和真诚,决定录用她。苏晓很快就适应了书店的工作,整理书架、接待顾客、组织读书角活动,做得井井有条。她还经常给书店提一些新想法,比如在社交平台分享书店的日常,吸引了很多年轻顾客。
看着苏晓忙碌的身影,林砚对沈知遇说:“有苏晓在,我们轻松多了,而且她给书店带来了很多新活力。”沈知遇点头:“是啊,以后我们可以多教她一些,说不定等我们老了,她能把书店继续经营下去。”
第四十五章冬日的“旧友”重逢
冬天的一个雪天,书店里来了一位特殊的顾客——曾经送他们绿萝的张爷爷的老朋友,李爷爷。李爷爷多年前搬去了外地,这次回来探亲,特意来书店看看。
看到林砚和沈知遇,李爷爷笑着说:“老张总跟我提起你们的书店,说这里温暖又热闹,今天一看,果然名不虚传。”沈知遇给李爷爷泡了一杯热茶:“李爷爷,您快坐,外面雪大,暖暖身子。”
李爷爷喝着茶,看着书店里的景象,感慨道:“现在像这样的书店不多了,能一直坚持下来,不容易啊。”林砚笑着说:“都是靠大家的支持,我们才能一直走下去。”
那天,李爷爷在书店里待了很久,和林砚、沈知遇聊了很多过去的事,还分享了自己在外地的生活。临走时,他说:“以后我会常回来,多来书店看看。”林砚和沈知遇笑着点头,目送他离开。
第四十六章春日的“读书节”
春天的时候,林砚和沈知遇在苏晓的提议下,举办了一场“读书节”活动。活动期间,他们邀请了当地的作家来书店举办讲座,还组织了读书分享会、绘本故事会等活动,吸引了很多读者。
作家讲座那天,书店里挤满了人,大家认真地听着作家分享创作心得,时不时地提问互动。读书分享会上,读者们踊跃发言,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和读书感悟,气氛格外热烈。
乐乐也带着班里的同学来参加绘本故事会,林砚给孩子们讲了《小王子》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迷,眼睛亮晶晶的。活动结束后,乐乐拉着林砚的手说:“林砚叔叔,下次还能举办这样的活动吗?太有意思了!”
看着大家开心的样子,林砚和沈知遇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读书节”活动不仅丰富了读者的生活,也让书店变得更加热闹。以后,他们会把“读书节”一直办下去,让更多人爱上读书,爱上这家书店。
第四十七章夏日的“爱心义卖”
夏天的时候,为了给山区的孩子筹集更多的书籍和学习用品,林砚和沈知遇组织了一场“爱心义卖”活动。他们把书店里的二手书籍、读者捐赠的物品拿出来义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寄给山区的孩子。
很多读者都积极参与,有人买下好几本书,有人捐赠了崭新的文具,还有人主动来帮忙整理义卖物品。苏晓也忙前忙后,在社交平台宣传义卖活动,吸引了更多人关注。
义卖活动持续了两天,筹集到了不少款项。林砚和沈知遇带着苏晓,一起去书店挑选图书和学习用品,然后打包寄往山区。看着满满几大箱的物资,苏晓笑着说:“能为山区的孩子做些事,真的很有意义。”
林砚点头:“是啊,我们能做的虽然不多,但只要能给孩子们带来一点帮助,就很开心了。以后每年夏天,我们都举办‘爱心义卖’,让这份爱心一直传递下去。”
第四十八章秋日的“时光印记”
秋天的时候,林砚和沈知遇决定把书店里的“记忆角”重新整理一番,加入更多这些年的“时光印记”——有苏晓记录的书店日常照片,有“读书节”“爱心义卖”活动的精彩瞬间,还有读者留下的新故事和留言。
整理的时候,苏晓看着那些老照片和旧物件,好奇地问:“林砚哥,沈哥,你们以前在书店里,是不是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林砚笑着给她讲起了过去的故事,从第一次相遇,到一起经营书店,再到遇到的那些温暖的人。
沈知遇也补充着细节,偶尔还会拿出当年的日记本,念一段里面的内容。苏晓听得入迷,眼里满是羡慕:“你们的故事真美好,我也要好好记录书店的日子,以后也能有这么多珍贵的回忆。”
整理好的“记忆角”,吸引了很多读者驻足观看。有人看着老照片,回忆起自己在书店的时光;有人读着留言,感受到满满的温暖。林砚看着这一切,心里满是成就感,他知道,这些“时光印记”,不仅是他和沈知遇的回忆,也是所有读者的珍贵财富。
第四十九章冬日的“团圆约定”
又到了除夕,林砚和沈知遇像往常一样,邀请了张爷爷、乐乐一家、隔壁面包店的老板娘、苏晓,还有巷子里的老邻居来家里吃团圆饭。妈妈做了一大桌丰盛的饭菜,屋子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和欢声笑语。
饭桌上,张爷爷举起酒杯,笑着说:“又一年过去了,看着大家都好好的,书店也越来越好,我心里就高兴。祝我们新的一年,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大家纷纷举杯,碰杯声清脆响亮。
乐乐已经上了初中,她懂事地给大家倒饮料,还分享了自己在学校的趣事。苏晓也聊起了自己在书店的收获,感谢林砚和沈知遇的照顾。隔壁面包店的老板娘则给大家带来了刚烤的新年蛋糕,甜香四溢。
饭后,大家坐在客厅里看春晚,小黄趴在沈知遇的脚边,两只猫蜷在妈妈的怀里,整个家里温暖又热闹。林砚靠在沈知遇的肩上,轻声说:“每年的除夕都这么热闹,真好。”沈知遇握住他的手,笑着回应:“以后每年,我们都要这样团圆,永远不分开。”
第五十章时光胶囊开启日
终于到了“时光胶囊”开启的日子。这天,阳光明媚,老巷里的居民都来了,张爷爷、乐乐一家、隔壁面包店的老板娘、苏晓,还有很多老顾客,大家围在书店的后院里,期待着打开胶囊的瞬间。
沈知遇小心翼翼地挖出胶囊,打开盖子,里面的信件和物品完好无损。他把里面的东西一一拿出来,分给大家。林砚拿起当年写给十年后的自己的信,轻声念了起来:“希望十年后,我和沈知遇还能像现在这样,守着书店,幸福地生活。希望身边的人都健康平安,希望书店能给更多人带来温暖。”
念完信,林砚看向沈知遇,眼里满是笑意。沈知遇也拿起自己的信,笑着说:“我的愿望和你一样,现在都实现了。”大家也纷纷打开自己的信,分享着当年的愿望和现在的生活。乐乐看着自己小时候写的字,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当年希望自己能考上好学校,现在我做到了!”
苏晓看着大家幸福的样子,心里满是感动。她对林砚和沈知遇说:“以后我们再埋一个时光胶囊,约定下一个十年,再一起打开。”大家纷纷点头,脸上满是期待。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院子里,给每个人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林砚和沈知遇手牵着手,看着身边的人,心里满是踏实和幸福。他们知道,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的十年,更多的温暖与陪伴。而他们会一直守着这家书店,守着这份爱,让岁月绵长,爱意不散。
雾中灯火
第五十一章新胶囊的期许
时光胶囊开启的喜悦还未散去,林砚和沈知遇就带着大家筹备新的胶囊。苏晓特意设计了新的胶囊外壳,用木质材料刻上“雾中灯火”四个字,还在边缘雕了小小的向日葵图案——那是林砚和沈知遇爱情的象征。
大家围坐在书店后院,各自写下对下一个十年的期许。林砚的信里写着:“希望十年后,小黄还能陪在我们身边,妈妈身体依旧硬朗,能和沈知遇一起在书店晒晒太阳、看看书。”沈知遇则写道:“愿书店仍是大家的港湾,愿我和林砚的手,能一直握得这么紧。”
张爷爷的字依旧有力:“盼十年后还能来书店喝杯茶,听小沈小林讲新故事。”乐乐刚上高中,她的信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希望十年后,我能成为一名作家,来书店举办自己的签售会。”隔壁面包店的老板娘,还把女儿画的全家福放进了胶囊,画上有她、丈夫、女儿,还有林砚和沈知遇一家。
埋新胶囊时,苏晓提议拍一张大合影,照片里每个人都笑着,阳光落在大家脸上,温暖得像一幅画。林砚看着照片,轻声对沈知遇说:“十年后再看这张照片,肯定会觉得特别珍贵。”沈知遇握紧他的手:“不止照片,我们一起走过的每一步,都珍贵。”
第五十二章小黄的最后时光
新胶囊埋下的第二年,小黄的身体越来越差,连走路都变得缓慢。林砚和沈知遇每天轮流守着它,给它喂温软的肉粥,用毯子裹着它晒太阳。妈妈也时常坐在小黄身边,轻轻抚摸它的头,念叨着:“老伙计,再陪我们久一点。”
有天午后,小黄突然精神好了些,慢悠悠地走到书店门口,趴在曾经常待的垫子上,看着巷子里来来往往的人。沈知遇蹲在它身边,轻声说:“小黄,谢谢你这些年陪着我们,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快乐。”小黄像是听懂了,用头蹭了蹭他的手,然后慢慢闭上眼睛,再也没有醒来。
大家把小黄埋在书店后院的梧桐树下,旁边就是两个时光胶囊。林砚在墓碑上刻了“小黄”两个字,还放了它最喜欢的玩具球。乐乐来祭拜时,红着眼眶说:“小黄一定是去天上当小天使了,会一直看着我们的。”
之后的很多天,林砚和沈知遇路过梧桐树,都会停下脚步。沈知遇轻声说:“它没有离开,只是换了种方式陪着我们。”林砚点头,眼眶泛红却带着笑意:“是啊,它永远是我们家的一员。”
第五十三章书店的“传承计划”
小黄离开后,林砚和沈知遇开始认真考虑书店的未来。他们年纪渐长,精力不如从前,而苏晓这些年在书店成长很快,不仅熟悉所有业务,还对书店有深厚的感情。
某天晚上,他们找苏晓谈心。沈知遇开门见山:“苏晓,这些年你为书店做了很多,我们都看在眼里。我们想把书店的一部分经营权交给你,慢慢培养你成为书店的‘接班人’,你愿意吗?”
苏晓又惊又喜,眼里满是不敢相信:“林砚哥,沈哥,我……我真的可以吗?”林砚笑着点头:“当然可以,我们相信你能把书店经营得更好,也能守住这里的温暖。”
从那以后,林砚和沈知遇开始教苏晓管理书店的细节,比如如何挑选书籍、如何和供应商沟通、如何组织活动。苏晓学得很认真,还提出了很多新想法,比如开设线上读书社群、推出“书店盲盒”等,吸引了更多年轻读者。看着苏晓忙碌的身影,林砚和沈知遇心里满是欣慰,他们知道,书店的“传承”,终于有了着落。
第五十四章妈妈的“小愿望”
妈妈的年纪越来越大,却一直有个小愿望——想再回一次老家,看看曾经住过的老房子,拜访熟悉的邻居。林砚和沈知遇记在心里,特意安排了一次老家之行。
回到老家,老房子虽然有些陈旧,却依旧整洁。妈妈走进院子,摸着曾经种过花的地方,眼里满是回忆:“以前我和你爸在这里种了很多月季,每到夏天,满院子都是花香。”林砚和沈知遇陪着妈妈,挨家挨户拜访邻居,大家看到他们回来,都热情地打招呼,拿出家里的特产招待他们。
晚上,他们住在老房子里,妈妈给他们讲小时候的故事,沈知遇则在一旁认真倾听,偶尔还会提问。林砚看着妈妈开心的样子,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妈妈的愿望很简单,只是想重温过去的时光,而他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满足她的心愿。
返程前,妈妈在老房子的院子里种了一棵小树苗,笑着说:“等这棵树长大,我们再回来看看。”林砚和沈知遇点头,他们知道,不管走多远,老家永远是妈妈的牵挂,也是他们的根。
第五十五章冬日的“温暖传递”
又到了冬天,林砚和沈知遇发起的“暖心计划”已经坚持了很多年。这一年,苏晓主动提出负责活动,她不仅在网上发起募捐,还联系了当地的公益组织,扩大了捐赠范围。
捐赠物资那天,巷子里的居民依旧积极参与。张爷爷带来了自己织的围巾,说要送给山区的孩子;面包店的老板娘捐了很多刚烤的面包,让志愿者们路上吃;乐乐也带着同学们,捐了很多绘本和文具。大家围在一起,打包衣物、整理书籍,忙得热火朝天。
林砚和沈知遇看着苏晓有条不紊地安排一切,心里满是骄傲。沈知遇轻声说:“苏晓长大了,能独当一面了。”林砚点头:“是啊,我们可以放心把书店交给她了。”
物资寄走后,苏晓给大家看了山区孩子收到礼物后的照片,照片里孩子们穿着新衣服、抱着新绘本,笑得格外开心。林砚看着照片,心里满是温暖:“只要这份温暖能一直传递下去,我们做的一切就都值得。”
第五十六章春日的“作家梦”
春天的时候,乐乐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还特意来书店举办签售会。签售会那天,书店里挤满了人,有乐乐的同学、老师,还有很多书店的老顾客。
乐乐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坐在桌子后,认真地给每一位读者签名,还耐心地回答大家的问题。林砚和沈知遇站在一旁,看着她自信的样子,眼里满是欣慰。张爷爷也来了,他拿着乐乐的书,笑着说:“丫头,好样的,没辜负我们的期望!”
签售会结束后,乐乐抱着林砚和沈知遇,激动地说:“谢谢你们,要是没有你们的鼓励,我可能永远不敢实现自己的作家梦。”林砚笑着说:“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我们为你骄傲。”
沈知遇还特意在书店里开辟了一个“乐乐专区”,摆放她的小说和签名照。很多读者看到后,都忍不住拿起书翻看,乐乐的小说,也成了书店里的畅销书。
第五十七章夏日的“老巷记忆”
夏天的时候,老巷里要进行改造,很多老建筑都要保留,还要新增一些便民设施。林砚和沈知遇带头参与改造方案的讨论,提出要保留老巷的烟火气,还要在巷子里设置“老巷记忆墙”,展示老巷的旧照片和居民的故事。
改造期间,居民们都很配合,有人提供老照片,有人讲述老巷的历史,还有人主动帮忙监督施工。苏晓则在社交平台记录老巷的改造过程,吸引了很多网友关注,大家都期待着老巷改造后的样子。
几个月后,老巷改造完成。新的老巷既保留了古朴的风貌,又多了几分现代气息。“老巷记忆墙”前,经常有居民和游客驻足观看,有人看着旧照片,回忆起过去的时光;有人听着老巷的故事,感受着这里的温暖。
林砚和沈知遇坐在书店门口,看着改造后的老巷,心里满是感慨。沈知遇轻声说:“老巷变美了,但烟火气还在,真好。”林砚点头:“是啊,这里不仅是我们的家,也是所有居民的牵挂。”
第五十八章秋日的“健康守护”
入秋后,林砚和沈知遇的身体都有些不如从前,妈妈也时常担心他们的健康。苏晓特意联系了社区医院,邀请医生来书店举办健康讲座,给居民们普及养生知识,还为大家免费测量血压、血糖。
讲座那天,书店里坐满了人,有老人,有年轻人,还有带着孩子的家长。医生认真地讲解养生知识,回答大家的问题,林砚和沈知遇也听得很认真,还时不时地做笔记。
讲座结束后,医生给林砚和沈知遇做了详细的检查,叮嘱他们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妈妈看着他们,放心地说:“有这样的讲座真好,以后你们要多注意身体,别让我担心。”
从那以后,苏晓每个季度都会邀请医生来书店举办健康讲座,还会在书店里摆放养生书籍和健康手册。很多居民都说:“这家书店不仅能让人心灵得到慰藉,还能让人守护健康,真是我们的宝藏书店。”
第五十九章冬日的“团圆宴”
又到了除夕,这一年的团圆宴格外热闹。乐乐带着自己的未婚夫来了,苏晓也邀请了自己的父母,隔壁面包店的老板娘带着已经上小学的女儿,张爷爷依旧精神矍铄,妈妈忙着在厨房做饭,林砚和沈知遇则在客厅里招待大家。
饭桌上,乐乐宣布了自己的婚讯,大家纷纷送上祝福。苏晓的父母也对林砚和沈知遇感激不已,说苏晓能在这么温暖的地方工作,他们很放心。张爷爷举起酒杯,笑着说:“祝我们大家新的一年身体健康,祝小沈小林永远幸福,祝我们的书店越来越好!”
饭后,大家坐在客厅里看春晚,聊起这些年的变化,从书店的成长,到老巷的改造,再到每个人的收获,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幸福的笑容。林砚靠在沈知遇的肩上,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所谓的幸福,就是和爱的人在一起,和温暖的人相伴,度过每一个平凡却珍贵的日子。
第六十章廿五载情深,共赴下一场山海
林砚和沈知遇在一起的第二十五个年头,书店也迎来了第二十五周年庆。这一天,老巷里挂满了彩带和灯笼,书店门口摆满了鲜花,熟悉的面孔都来了,还有很多曾经的顾客,特意从外地赶来,只为见证这个特殊的日子。
林砚和沈知遇穿着同款的浅灰色西装,胸前别着小小的向日葵胸针。他们站在书店的照片墙前,看着一张张记录着岁月的照片——从第一次相遇的雨天,到老家的仪式;从婚纱照的甜蜜,到小黄的陪伴;从苏晓的加入,到书店的传承……每一张照片,都是他们爱情和生活最珍贵的印记。
沈知遇从口袋里拿出一个丝绒盒子,里面是一对刻着“廿五载”和“共山海”的戒指。他看着林砚的眼睛,声音温柔却坚定:“林砚,二十五年了,谢谢你陪我走过风风雨雨,谢谢你给我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未来的日子,我想和你一起,守着这家书店,看遍世间风景,共赴下一场山海。你愿意吗?”
林砚的眼泪瞬间流了下来,他用力点头,声音哽咽:“我愿意,沈知遇,我愿意和你一起,走过更多的二十五年,直到生命的尽头。”
沈知遇为林砚戴上戒指,然后紧紧抱住他。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乐乐拿着相机,记录下这幸福的瞬间;苏晓笑着擦去眼角的泪水;妈妈看着他们,脸上满是欣慰;张爷爷也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晚上,大家在书店的后院里举办了一场热闹的派对。灯光闪烁,音乐轻柔,大家围着桌子,吃着蛋糕,聊着过去的故事,盼着未来的美好。月光洒在院子里,落在林砚和沈知遇交握的手上,戒指闪着温柔的光。
他们知道,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的挑战和未知,但只要身边有彼此,有这些温暖的人,有这家装满爱意的书店,他们就有勇气去面对一切。
这份在雨季开始的爱情,历经二十五载岁月沉淀,早已如老巷的梧桐般根深叶茂,如书店的书香般醇厚绵长。未来,他们会继续携手同行,让“雾中灯火”的温暖,照亮更多人的路,也让他们的爱情,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明亮,永远滚烫。
雾中灯火
第七十一章时光里的“新约定”
三十周年庆的热闹散去后,林砚和沈知遇常在午后坐在书店后院,看着那棵埋着时光胶囊的梧桐树发呆。苏晓看出他们的心思,提议道:“不如我们再补一个‘十年之约’?这次不光写愿望,还把这些年大家的照片、书店的账本碎片都放进去,让未来的我们看看现在的日子。”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响应。张爷爷颤巍巍地写下“愿十年后还能喝到小沈泡的普洱”;乐乐把自己新出版的小说签名本放了进去,还附了张给未来孩子的便签;隔壁面包店的老板娘则塞了一张全家福,照片里两个孩子正举着“书店联名面包”笑得灿烂。
埋胶囊那天,林砚特意把妈妈种的向日葵剪了一枝,压成干花放进胶囊。“以后打开时,就能想起今年夏天的花有多艳。”他轻声说。沈知遇握住他的手,指尖划过胶囊外壳上的“雾中灯火”:“不管过多少年,只要看到这几个字,就知道我们的家在这里。”
第七十二章妈妈的“牵挂”
妈妈的记性渐渐不如从前,却总记得两件事:每天给阳台的花浇水,还有提醒林砚和沈知遇按时吃药。有次林砚加班晚归,推开门就看到妈妈坐在沙发上,手里攥着两人的药盒,昏昏欲睡。
“妈,您怎么还没睡?”林砚心疼地扶她起身。妈妈揉了揉眼睛,把药盒递过来:“等你回来吃药,不然小沈又该忘了。”沈知遇从厨房端出温好的粥,轻声说:“以后您不用等,我们记着呢。”
后来,妈妈索性在冰箱上贴了张大大的便利贴,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吃药”“浇花”“给书店换鲜花”。每次林砚看到,心里都又暖又酸。他和沈知遇商量后,每天早上都陪妈妈一起吃早餐,顺便把当天要做的事念叨一遍——不是提醒妈妈,而是让她知道,她的牵挂,他们一直放在心上。
第七十三章线上分馆的“新惊喜”
苏晓把线上分馆经营得有声有色,某天突然跑来跟林砚和沈知遇分享:“有位国外的读者,通过线上分馆买了《晚星集》,还发邮件说,想把这本书翻译成外文,让更多人看到我们书店的故事!”
林砚和沈知遇又惊又喜。那位读者是华裔翻译家,在邮件里说,从线上分享的书店日常里,感受到了“中国式的温暖”,想通过书籍把这份温暖传递出去。苏晓主动对接翻译事宜,还把书店的老照片、林砚和沈知遇的相遇故事整理成资料,发给对方。
半年后,外文版《晚星集》寄到了书店。封面印着书店的剪影,封底写着“献给所有在时光里守护温暖的人”。林砚翻开书,看到扉页上译者的留言:“感谢‘雾中灯火’,让我相信爱与陪伴,永远是最动人的故事。”
第七十四章秋日的“旧书缘”
秋天,一位老人抱着一摞旧书来书店,说是整理老伴遗物时发现的,想让这些书“有个好归宿”。林砚接过书,发现其中有本上世纪的诗集,扉页上写着一行娟秀的字:“1985年秋,与君在巷口书店共读。”
老人看着诗集,眼眶泛红:“这是我和老伴第一次约会时看的书,后来那家书店关了,没想到现在还有你们这样的店。”沈知遇给老人泡了杯茶,轻声说:“我们把这本书放在‘记忆角’,旁边附上您的故事,让它继续陪着更多人。”
后来,老人常来书店,有时坐在“记忆角”看那本诗集,有时帮苏晓整理旧书。他说:“在这里,就像还能和老伴待在一起。”林砚看着老人的背影,对沈知遇说:“原来书店不只是卖书的地方,还能帮人留住念想。”
第七十五章冬日的“暖炉”
那年冬天特别冷,苏晓在书店里放了个复古的电暖炉,周围摆上软垫子,成了新的“取暖角”。顾客们常围在暖炉旁,捧着热可可聊天,偶尔有人拿起身边的书翻几页,氛围格外温馨。
有天,一位流浪的老奶奶缩在书店门口发抖。林砚把她扶进“取暖角”,递上热粥和毯子。老奶奶喝着粥,小声说:“好久没这么暖和了。”从那以后,老奶奶每天都会来书店,有时帮着擦桌子,有时坐在暖炉旁安静地看书。
苏晓特意找了些适合老人看的大字版书籍,放在暖炉边。林砚笑着说:“这个暖炉,不仅暖身子,还暖人心。”沈知遇点头:“以后每年冬天,我们都把这里留出来,给需要温暖的人一个歇脚的地方。”
第七十六章春日的“小读者”
春天,面包店的两个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每天放学都会直奔书店。哥哥喜欢看科普书,总拉着沈知遇问“星星为什么会亮”;妹妹则爱趴在绘本区,指着书上的小猫说“像小黄”。
林砚特意给他们准备了“专属书架”,摆满适合他们的书。有时他会坐在地毯上,给两个孩子讲故事;沈知遇则会教他们认书上的字。孩子们的笑声,成了书店春日里最动听的声音。
有次妹妹画了幅画,上面是两个叔叔、奶奶、小黄和两只猫,贴在书店的墙上。面包店老板娘笑着说:“这孩子,把你们都当成家人了。”林砚看着画,心里满是柔软——原来不知不觉间,书店早已成了巷里孩子们共同的“家”。
第七十七章夏日的“读书夏令营”
苏晓为了让孩子们爱上读书,策划了“书店读书夏令营”,每天邀请不同的老师来给孩子们上课:有教画画的,有讲绘本故事的,还有带孩子们做手工的。
夏令营开营那天,书店里挤满了孩子。乐乐也来当志愿者,给孩子们读自己写的故事;林砚和沈知遇则忙着给孩子们分点心、递水。孩子们拿着自己做的手工书,兴奋地向家长展示,脸上满是成就感。
有位家长说:“以前孩子总爱玩手机,现在每天盼着来书店,还会主动分享书里的故事。”苏晓笑着说:“这就是我们办夏令营的目的,让孩子们在书里找到快乐。”林砚和沈知遇看着孩子们的笑脸,知道书店的温暖,正悄悄在下一代心里生根。
第七十八章秋日的“老友信”
秋天,林砚收到一封来自外地的信,信封上的字迹有些熟悉——是那位曾经受他们鼓励的校服男生。信里说,他现在成了学校的德育老师,经常给学生讲“雾中灯火”的故事,还组织学生捐赠书籍给山区。
“当年你们告诉我,喜欢一个人没有错,要勇敢做自己。现在我想告诉更多人,要勇敢追求爱与善良。”信的末尾,他写道,“等放假了,我带学生来看你们,也看看这家改变我人生的书店。”
林砚把信念给沈知遇听,眼眶微微泛红。“原来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能影响别人这么久。”沈知遇握住他的手,轻声说:“所以我们更要守好这家店,让它继续给更多人勇气。”
第七十九章冬日的“团圆味”
又到除夕,这一年妈妈的身体不如从前,却坚持要亲自做年夜饭。林砚和沈知遇拗不过她,只能在旁边打下手。妈妈一边包饺子,一边念叨:“以前你外婆总说,饺子要多包点馅儿,才够热闹。”
乐乐带着丈夫和刚满一岁的孩子来了,苏晓也带着父母,张爷爷拄着拐杖,在邻居的搀扶下走进门。大家围在餐桌旁,吃着妈妈包的饺子,聊着过去一年的事。孩子的哭声、大人的笑声、电视里的春晚声,交织在一起,满是团圆的味道。
饭后,林砚扶着妈妈坐在沙发上,沈知遇给她盖上毯子。妈妈看着满屋子的人,笑着说:“这辈子能看到你们这么幸福,我就放心了。”林砚握紧妈妈的手,心里满是踏实——有家,有爱,有牵挂,就是最好的年。
第八十章三十五载情,灯火永相传
林砚和沈知遇在一起的第三十五个年头,书店也迎来了第三十五周年庆。此时的他们,头发已有些花白,却依旧会手牵手坐在书店门口晒太阳;苏晓已经能独当一面,把线上线下的业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张爷爷虽然走得慢了,却还是每天来书店喝杯茶;妈妈的记性更差了,却总能准确叫出“小砚”“小沈”。
庆生那天,书店里挂满了过去三十五年的照片:有他们年轻时的模样,有小黄趴在门口的样子,有孩子们在读书角的笑脸,还有无数顾客留下的合影。沈知遇拿出一个新的丝绒盒子,里面是一对刻着“三十五载”和“灯火传”的银戒。
“林砚,三十五年来,我们守着这家店,守着彼此,也守着身边的温暖。”沈知遇的声音有些沙哑,却格外坚定,“未来不管还有多少个五年、十年,我都想和你一起,看着这家店继续发光,看着这份温暖一直传下去。”
林砚的眼泪落在戒指上,他用力点头:“沈知遇,遇见你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以后的日子,我们还要一起给花浇水,一起给顾客泡普洱,一起等下一个时光胶囊开启。”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他们交握的手上,落在书店的每一个角落。“雾中灯火”的招牌,在阳光下依旧明亮——它不仅是一家书店的名字,更是一段爱情的见证,一份温暖的传承。
未来的路还长,林砚和沈知遇会继续携手同行,让这盏在雨季点亮的灯火,永远温暖,永远明亮,照亮更多人的岁月,也照亮彼此余下的时光。
雾中灯火
第八十一章梧桐树下的“时光信”
三十五周年庆过后,书店后院的梧桐树愈发粗壮,枝桠几乎要遮住半个院子。某天午后,苏晓带着修剪工具来到后院,仰头看着树冠笑道:“这树长得太快了,得修修枝,不然阳光都照不到时光胶囊了。”
林砚和沈知遇搬来小板凳坐在一旁,看着苏晓忙碌。阳光透过树叶缝隙落在两人花白的头发上,暖得像一层薄纱。“还记得第一次埋胶囊时,这树才到我胸口高。”沈知遇抬手摸了摸树干,树皮粗糙的纹理硌着掌心,满是岁月的痕迹。林砚点头,目光落在树下的小木牌上——“十年后开启”的字迹虽有些褪色,却依旧清晰。
修完树枝,苏晓突然提议:“不如我们现在写封信给十年后的自己,等下次开胶囊时一起看?”林砚和沈知遇相视一笑,立刻回屋找了信纸。林砚的字比从前慢了些,却依旧工整,他写道:“希望十年后,还能和沈知遇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还能喝到妈妈种的向日葵泡的茶,还能听到苏晓说‘书店今天又卖了很多书’。”
沈知遇则在信里画了个简单的小太阳,旁边写着:“致十年后的林砚:今天的普洱很好喝,明天的也会很好喝。”写完后,三人把信装进密封袋,挂在梧桐树枝上,约定下次开胶囊时一起取下。风拂过树枝,信纸轻轻晃动,像是在回应这场跨越时光的约定。
第八十二章妈妈的“向日葵记忆”
妈妈的记性越来越差,很多事转身就忘,却唯独记得种向日葵。每年夏天,她都会拉着林砚在阳台翻土、播种,嘴里反复念叨:“你小时候最爱追着向日葵跑,说要摘朵最大的给外婆。”
有次林砚出差三天,回来时发现妈妈正坐在阳台的小板凳上,对着空花盆发呆。“妈,怎么了?”林砚蹲在她身边。妈妈抬起头,眼里满是茫然:“我忘了……忘了怎么种向日葵了。”林砚心里一酸,握住妈妈的手:“没关系,我教您,我们一起种。”
那天下午,林砚手把手教妈妈翻土、撒种、浇水,每一步都慢慢说、慢慢做。妈妈学得很认真,时不时点头:“哦,对,要先把土松透,还要浇足水。”种子发芽那天,妈妈像个孩子似的拉着沈知遇来看:“小沈,你看,芽长出来了!”沈知遇笑着点头:“真好看,等开花了,我们摘一朵插在书店的花瓶里。”
后来,林砚特意把种向日葵的步骤画成漫画,贴在阳台的墙上。妈妈每次浇水前都会看一眼,虽然还是会忘,但只要看到漫画,就能慢慢想起——有些记忆或许会模糊,但对爱的牵挂,永远刻在心里。
第八十三章线上分馆的“跨国缘”
苏晓经营的线上分馆,渐渐吸引了更多国外读者。某天,她收到一封来自法国的邮件,发件人是位名叫艾米的女孩,信里说自己偶然看到外文版《晚星集》,被书里“雾中灯火”的故事打动,想来中国看看这家书店。
苏晓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林砚和沈知遇。“要不我们给她留个专属座位?再准备些中国的小礼物。”林砚提议。沈知遇点头:“还可以泡壶普洱,让她尝尝我们常喝的茶。”
艾米来的那天,刚走进老巷就被满墙的绿植和书店的木质招牌吸引。“这就是‘雾中灯火’吗?比书里写的还美!”她兴奋地拉着苏晓拍照,眼里满是惊喜。林砚和沈知遇坐在柜台后,笑着递给她一杯普洱:“欢迎来我们的家。”
艾米在书店待了整整一天,看了“记忆角”的老照片,听了林砚和沈知遇的相遇故事,还在留言本上写下:“这里的温暖,比巴黎的阳光更让人难忘。”临走时,她抱着一本中文版《晚星集》说:“我要把这里的故事带回法国,让更多人知道,有一家书店,用爱照亮了时光。”
后来,艾米经常给书店寄来法国的明信片,有时是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有时是普罗旺斯的薰衣草,每张卡片上都写着:“想念‘雾中灯火’的普洱和阳光。”
第八十四章秋日的“旧书新故事”
秋天是旧书回收的旺季,每天都有顾客把家里的旧书送到书店。有天,一位中年男人抱着一摞精装书走进来,扉页上都盖着“市图书馆旧藏”的印章。“这是我父亲生前收藏的,他是图书馆的管理员,总说好书要给更多人看。”男人轻声说。
林砚接过书,发现其中有本1950年版的《鲁迅全集》,书页已经泛黄,却被保存得格外整齐,空白处还有父亲用铅笔写的批注。“我们把这些书放在‘旧书专区’,旁边附上您父亲的故事吧。”沈知遇提议。男人点头,眼里满是感激:“谢谢你们,这样我父亲的心意就能一直传下去了。”
没过多久,一位老人在《鲁迅全集》前驻足良久,手指轻轻划过批注。“这是老周的字!”老人激动地说,“我们以前是同事,他总说要让更多人爱上读书。”原来老人也是前图书馆管理员,和男人的父亲是多年好友。那天,老人坐在书店里,给围过来的读者讲了很多关于“老周”和旧书的故事,听得大家眼眶泛红。
林砚看着这一幕,对沈知遇说:“旧书不只是纸和字,还是人的心意和故事。”沈知遇握住他的手:“所以我们要好好守着这些书,让更多故事能被听见。”
第八十五章冬日的“暖炉时光”
冬天一到,书店里的电暖炉就成了最受欢迎的地方。每天早上,苏晓都会提前把暖炉打开,铺上柔软的垫子,再放上几本适合冬天读的书——有温暖的散文,有治愈的小说,还有孩子们喜欢的绘本。
有天,一位妈妈带着生病的孩子来书店,孩子发着低烧,精神很差。林砚把他们领到暖炉旁,递上热牛奶:“在这里歇会儿吧,暖炉旁边暖和。”妈妈感激地接过牛奶,孩子靠在垫子上,随手拿起一本《小熊的冬天》翻看起来。没过多久,孩子的精神好了些,还指着书里的画面跟妈妈分享:“妈妈,你看,小熊和朋友一起烤饼干呢!”
从那以后,这位妈妈经常带孩子来书店,每次都会坐在暖炉旁看书。“孩子以前很怕生,现在每次来都很开心,还说要把自己的书带来分享。”妈妈笑着说。苏晓听了,立刻在暖炉旁设了个“小读者分享角”,让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书带来,互相分享故事。
冬天的午后,暖炉旁总是坐满了人,孩子们的笑声、大人的聊天声、翻书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温暖了整个书店,也温暖了每个走进这里的人。
第八十六章春日的“向日葵约定”
春天来了,妈妈种的向日葵终于发芽了。她每天都会拉着林砚去阳台看,嘴里念叨:“快长啊,快长啊,等开花了给小沈泡茶喝。”沈知遇每次听到,都会笑着说:“好,等开花了,我们一起在院子里喝茶。”
为了让妈妈开心,林砚特意在书店的窗边也摆了几盆向日葵幼苗,还贴了张“向日葵成长日记”,让顾客们一起记录幼苗的成长。顾客们很配合,每天都有人在日记上写下:“今天向日葵长了一厘米”“今天发现有小虫子,已经赶走啦”“期待向日葵开花的那天”。
没过多久,向日葵渐渐长高,开始长出花盘。妈妈看着花盘,笑得合不拢嘴:“快了,快了,马上就能开花了。”林砚和沈知遇也很期待,还特意准备了新的茶具,就等开花那天在院子里喝茶。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第一朵向日葵开花了。妈妈兴奋地拉着林砚和沈知遇去看,还亲手摘了一朵,递到沈知遇手里:“小沈,快泡茶喝,肯定很好喝。”沈知遇接过向日葵,小心地晒干,和普洱一起泡在杯子里。茶香混着向日葵的清香,格外好闻。
那天下午,他们坐在院子里,喝着向日葵普洱,看着满院的阳光,妈妈靠在林砚肩上,慢慢睡着了。林砚轻轻拍着妈妈的背,对沈知遇说:“这样的日子,真好。”沈知遇点头,握住他的手:“以后每年,我们都一起种向日葵,一起喝茶。”
第八十七章夏日的“读书节传承”
每年夏天的“读书节”,都是书店最热闹的时候。今年,苏晓决定把“读书节”交给更年轻的人来办——她招了几个大学生志愿者,让他们负责策划活动、组织读者互动。
志愿者们很有想法,不仅邀请了当地的作家,还举办了“旧书交换市集”“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旧书交换市集”那天,很多读者带着自己的旧书来交换,有人还在书里夹了小礼物和便签,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一位读者在便签上写道:“这本书陪我度过了很难的日子,希望它能给你带来力量。”
“诗歌朗诵会”上,孩子们站在书店的小舞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诵着自己喜欢的诗歌。乐乐也来了,她带着自己的新小说,和读者们分享创作故事。“我小时候经常来这里听故事,现在能在这里分享自己的故事,感觉很奇妙。”乐乐笑着说。
林砚和沈知遇坐在台下,看着年轻的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看着读者们开心的笑脸,心里满是欣慰。“苏晓说得对,要让年轻人接过这份传承,书店才能一直走下去。”林砚轻声说。沈知遇点头:“不管过多少年,只要有人爱读书,有人想传递温暖,这家书店就永远有意义。”
第八十八章秋日的“老友重逢”
秋天的时候,那位曾经在书店倾诉心事的男生,带着妻子和孩子回来了。他现在已经是一所中学的校长,这次回来,是特意带学生来参加“旧书交换市集”的。
“当年你们给了我勇气,现在我想把这份勇气传递给我的学生。”男生笑着说。他带来了很多学生捐赠的旧书,还让学生们在书里写下鼓励的话,送给需要的人。有个学生在书里写道:“不要害怕做自己,你值得被爱。”
林砚和沈知遇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心里满是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当年的少年现在已经成了能给别人力量的人。”沈知遇轻声说。林砚点头:“这就是我们办书店的意义啊,用一点温暖,点亮更多人的人生。”
那天,男生带着学生在书店里待了很久,孩子们在读书角看书,在“记忆角”听老故事,还和苏晓一起整理旧书。临走时,男生对林砚和沈知遇说:“以后我会每年带学生来,让他们感受这里的温暖,也让他们学会传递温暖。”
第八十九章冬日的“团圆饭”
又到了除夕,这一年,妈妈的身体比去年差了些,却依旧坚持要做年夜饭。林砚和沈知遇拗不过她,只能在旁边打下手。妈妈一边包饺子,一边念叨:“以前你外婆总说,过年要吃饺子,才算是团圆。”
乐乐带着丈夫和孩子来了,孩子已经会走路了,一进门就扑向沈知遇:“沈爷爷,我要听故事!”沈知遇笑着抱起孩子,坐在沙发上,给她讲《小熊的新年》。苏晓也带着父母来了,还带来了自己做的蛋糕,上面写着“雾中灯火,新年快乐”。
张爷爷虽然行动不便,却还是在邻居的搀扶下来了。“我要是不来,你们肯定会想我。”张爷爷笑着说。林砚赶紧给张爷爷端上热茶:“您能来,我们才开心。”
晚饭时,大家围坐在餐桌旁,吃着妈妈包的饺子,聊着过去一年的事。孩子的笑声、大人的聊天声、电视里的春晚声,交织在一起,满是团圆的味道。妈妈看着满屋子的人,笑着说:“这辈子能看到你们这么幸福,我就放心了。”
饭后,林砚扶着妈妈坐在沙发上,沈知遇给她盖上毯子。窗外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绚烂夺目。林砚握住沈知遇的手,轻声说:“有你,有妈妈,有这么多温暖的人,就是最好的年。”沈知遇点头,眼里满是温柔:“以后的每一个年,我们都要这样团圆。”
第九十章四十载情,灯火永明
林砚和沈知遇在一起的第四十个年头,书店也迎来了第四十个周年庆。此时的他们,已经年过七旬,头发全白了,却依旧会手牵手走进书店,像年轻时一样,坐在柜台后,看着来来往往的顾客,听着翻书的沙沙声。
庆生那天,书店里挤满了人,有陪伴了几十年的老顾客,有慕名而来的新读者,还有很多曾经受书店温暖的人——那位法国女孩艾米寄来了视频,在视频里说:“‘雾中灯火’是我在中国的家,我永远记得这里的温暖。”;那位曾经的校服男生,现在的中学校长,带着学生们录了祝福视频,孩子们齐声说:“谢谢‘雾中灯火’,我们会继续传递温暖!”
苏晓站在台上,看着林砚和沈知遇,眼里满是感激:“四十年来,林砚哥和沈哥用爱守护着这家书店,也守护着我们每个人的温暖。现在,我想代表所有人,给他们一个惊喜。”说完,苏晓拿出一个精致的相册,里面贴满了四十年来书店的照片,还有顾客们的留言和祝福。
沈知遇接过相册,翻看着一张张照片,眼眶渐渐湿润。“林砚,四十年了,我们做到了。”他轻声说。林砚点头,声音有些沙哑:“是啊,我们守着这家店,守着彼此,也守着这么多温暖的人。”
这时,妈妈被人搀扶着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朵晒干的向日葵:“小砚,小沈,这是今年夏天的向日葵,我晒干了,给你们泡茶喝。”林砚接过向日葵,紧紧抱在怀里:“妈,谢谢您。”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书店的每一个角落,落在林砚和沈知遇交握的手上。“雾中灯火”的招牌,在阳光下依旧明亮,它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了无数人的岁月,也照亮了林砚和沈知遇四十年的爱情。
未来的路还有很长,林砚和沈知遇会继续携手同行,守着这家装满爱意的书店,守着身边的温暖,让“雾中灯火”的光芒,永远明亮,永远温暖,照亮更多人的人生,也照亮彼此余下的时光。
雾中灯火
第九十一章向日葵茶里的岁月
四十周年庆后,日子又回到了往常的平静。每天清晨,林砚还是会和沈知遇一起散步到书店,只是步伐比从前慢了些,路上遇到熟悉的邻居,会停下来聊上几句,话题总离不开“今天的天气”“阳台的花”或是“书店里的新鲜事”。
妈妈的记性更差了,有时会对着晒干的向日葵发呆,却能准确说出“这是给小沈泡茶的”。沈知遇便每天午后泡上一壶向日葵普洱,和林砚坐在书店的窗边,慢慢喝,慢慢聊。阳光透过玻璃落在他们身上,暖得让人犯困,偶尔有顾客进来,看到这一幕,都会放轻脚步,仿佛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有次,面包店的两个孩子放学来书店,看到沈知遇在泡茶,好奇地凑过来:“沈爷爷,这是什么茶呀?好香。”沈知遇笑着给他们倒了两杯:“这是向日葵泡的茶,是你们奶奶种的哦。”孩子们捧着杯子,小口小口地喝着,眼睛亮晶晶的:“真好喝!以后我们也要种向日葵,给爷爷们泡茶。”
林砚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又看了看身边的沈知遇,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有些东西会随着时间改变,比如记性,比如步伐,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比如妈妈对他们的牵挂,比如孩子们的纯真,比如他和沈知遇之间,那份历经四十年依旧温热的爱。
第九十二章时光胶囊的“新期待”
距离上一次埋时光胶囊,已经过去快十年。某天整理后院时,苏晓指着梧桐树下的小木牌说:“再过半年,就到开启胶囊的日子了,我们要不要提前准备新的胶囊?”
林砚和沈知遇相视一笑,点头同意。他们开始收集这十年的“印记”:有妈妈种向日葵的照片,有线上分馆收到的国外读者来信,有孩子们在读书角画的画,还有书店新老顾客的签名。张爷爷虽然握笔有些吃力,却还是颤巍巍地写下“愿‘雾中灯火’永远明亮”;乐乐则把自己最新出版的小说放了进去,扉页上写着“献给陪我长大的书店”。
埋新胶囊那天,阳光正好。林砚把一枚新的银戒放了进去,戒面上刻着小小的“四十年”——这是他和沈知遇去年补做的纪念戒。“等下次打开时,就能想起我们四十年的日子。”他轻声说。沈知遇握住他的手,指尖划过胶囊外壳:“不管过多少年,只要我们在一起,这里就永远是家。”
孩子们围在旁边,好奇地看着他们埋胶囊,还在小木牌上画了朵向日葵。苏晓笑着说:“等你们长大,就由你们来开启这颗胶囊。”孩子们用力点头,眼里满是期待——时光胶囊里装的,不仅是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约定。
第九十三章冬日的“暖炉故事”
冬天又到了,书店里的电暖炉依旧是最受欢迎的地方。苏晓每天都会提前把暖炉打开,铺上柔软的垫子,还在旁边放了个“故事篮”,里面装满了适合冬天读的绘本和短篇故事。
有天,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走进书店,手里攥着一本旧书,说是几十年前在书店买的,想再找一本送给孙子。林砚认出老奶奶是老顾客,笑着给她找了本新版的书,还邀请她坐在暖炉旁歇会儿。老奶奶捧着书,坐在暖炉边,慢慢翻看着,偶尔会跟旁边的读者聊起过去的事:“以前我常来这里看书,那时候小沈和小林还很年轻,书店里的书没有现在多,却很热闹。”
其他读者听得入迷,有人还拿出手机,把老奶奶的故事录了下来,说要分享给朋友。苏晓见状,索性在暖炉旁办了个“冬日故事会”,每周邀请一位老顾客来讲故事,从书店的过去,到老巷的变迁,再到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
每次故事会,暖炉旁都坐满了人。老人们讲着故事,年轻人听着故事,孩子们趴在旁边,眼里满是好奇。林砚和沈知遇坐在角落,听着熟悉的故事,看着眼前的热闹,心里满是温暖。他们知道,书店的意义,从来不止是卖书,更是给大家一个分享故事、传递温暖的地方。
第九十四章春日的“向日葵约定”
春天来了,妈妈虽然记性不好,却还是记得要种向日葵。林砚和沈知遇陪着她在阳台翻土、播种,妈妈一边播撒种子,一边念叨:“要多浇点水,才能长得快。”林砚耐心地应着,帮她把种子埋进土里——他知道,妈妈或许明天就会忘记自己种了向日葵,但此刻的认真和期待,比什么都珍贵。
没过多久,向日葵种子发芽了。妈妈每天都会拉着林砚去阳台看,嘴里反复说着:“芽长出来了,真好。”沈知遇则会把发芽的样子拍下来,存在手机里,等妈妈忘记时,就翻给她看:“妈,您看,这是您种的向日葵,长得可好了。”妈妈看着照片,会笑着点头:“是我种的吗?真好看。”
书店的窗边,苏晓也摆了几盆向日葵幼苗,还贴了张“向日葵成长打卡表”,让顾客们一起记录。顾客们很积极,每天都有人在打卡表上写下幼苗的变化,还有人会给幼苗浇水、施肥。有位年轻妈妈带着孩子来,每天都让孩子画一张向日葵的画,贴在打卡表旁边,看着幼苗和画一起长大,孩子的眼里满是欢喜。
林砚看着阳台和书店里的向日葵,又看了看身边的沈知遇和妈妈,心里满是幸福。他知道,春天会过去,向日葵会凋谢,但这份藏在向日葵里的爱和期待,会永远留在他们心里,留在书店的每一个角落。
第九十五章岁月里的“小圆满”
又到了除夕,这一年,妈妈的身体虽然不如从前,却还是坚持要和他们一起过年。林砚和沈知遇提前把家里收拾好,贴上年画,挂上灯笼,还在阳台摆上了妈妈种的向日葵——虽然已经凋谢,却依旧保持着向阳的姿态。
乐乐带着丈夫和孩子来了,孩子已经上小学了,一进门就给林砚和沈知遇递上自己画的年画:“爷爷,这是我画的,祝你们新年快乐!”张爷爷在家人的陪伴下也来了,手里还拿着一本旧书:“这是我年轻时最喜欢的书,送给你们,留个纪念。”苏晓则带来了自己做的年夜饭,有鱼有肉,还有妈妈爱吃的甜点心。
晚饭时,大家围坐在餐桌旁,吃着饭,聊着天。妈妈虽然话不多,却一直笑着,偶尔会给林砚和沈知遇夹菜。电视里播放着春晚,窗外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绚烂夺目。林砚握住沈知遇的手,又看了看满屋子的人,心里满是圆满。
饭后,孩子们在客厅里玩耍,大人们坐在沙发上聊天。沈知遇给大家泡了向日葵普洱,茶香混着年味,格外温馨。张爷爷喝着茶,笑着说:“这辈子能遇到你们,能看着‘雾中灯火’一直走下去,我就没有遗憾了。”
林砚看着眼前的一切,轻声对沈知遇说:“你看,我们的日子,多好啊。”沈知遇点头,眼里满是温柔:“是啊,有你,有家人,有这么多温暖的人,就是最好的日子。”
岁月流转,四十年的时光仿佛弹指一挥间。林砚和沈知遇或许会慢慢老去,记性会变差,步伐会变慢,但他们对彼此的爱,对书店的牵挂,对身边人的温暖,永远不会改变。“雾中灯火”的招牌,会一直亮下去,照亮更多人的岁月,也照亮他们余下的每一个平凡却珍贵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