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绣花针碰铁布衫 ...
-
诺坎普球场的草皮,软得像铺了层鹅毛褥子。
高俅踩着草皮转了两圈,心里嘀咕:“比端王府的丝绒毯还滑溜,倒适合耍些精细活儿。” 他瞥了眼对面的西班牙队——那帮小子正围成圈传球,脚脚不落空,像在玩“踢毽子”,只是动作比汴京街头的孩童利落百倍。
“他们这叫‘tiki-taka’,讲究传控。”翻译在旁边念叨。
高俅“嗤”了一声:“传得再花,进不了门也是白搭。看俺的‘穿花绕树’。”
开球不到十分钟,西班牙队就把球传得像黏在脚下。一个小个子中场在禁区前晃了三晃,差点把中国队的后卫晃晕。高俅瞅准机会,突然从斜刺里插过去,不是抢球,而是伸脚在那中场的支撑脚边轻轻一蹭——
这是他从“踢弄”里化来的巧劲,看似没用力,却让对方重心一歪。球刚离脚,高俅已经像摘果子似的把球勾到自己脚下。
“好!”看台上的中国球迷喊。
高俅没急着带,反而用脚内侧把球往回一磕,等西班牙球员扑上来时,突然用脚尖把球挑起,像玩杂耍似的从对方头顶掠过,自己则矮身从旁边钻了过去。这一下,把西班牙的防线搅得像团乱麻。
“这是……杂耍?”解说员都看愣了。
西班牙队急了,想用身体撞他。但高俅的步法比泥鳅还滑,对方一近身,他就用“燕式转身”——其实就是蹴鞠里的“旋踢”,身子一转,脚腕带着球绕出个圆弧,总能从缝隙里钻出去。有次两个后卫夹防,他愣是用脚后跟把球磕给队友,自己则像穿堂风似的溜了。
上半场快结束时,西班牙队靠着精准传控进了一球。中场休息时,高俅蹲在场边,用草杆在地上画圈:“他们像串珠子,一颗接一颗,咱就得做剪刀,专剪中间的线。”
他教队员们“守株待兔”:不追着球跑,就卡在传球路线上,等球飞过来时,用“拐踢”把球往斜里拨——这招专破短传,就像用绣花针挑开织得密的布。
下半场,奇迹真的发生了。
西班牙队的传球总在半路被截,要么是被中国队球员用膝盖顶飞,要么是被脚外侧勾走。有次那小个子中场想传直塞球,高俅突然从斜后方窜出,用肩膀轻轻一垫,球就像长了眼似的落到队友脚下——这是他练了半辈子的“肩停”,当年在端王府,能用肩膀停住从三丈外踢来的鞠。
终场前十五分钟,高俅拿到球。
他在禁区外被三个西班牙球员围住,像被铁桶箍住。看台上的人都以为他要丢球,却见他突然把球往空中一挑,自己原地打了个旋,等球落下时,用脚背外侧“啪”地一抽——那球贴着草皮飞,像道银线从三个人的脚边钻过,直擦着立柱进了网窝。
“进了!进了!”解说员吼得破了音。
高俅跑向角旗区,这次没耍花样,只是张开双臂,对着看台上的中国球迷拱了拱手。阳光照在他汗津津的脸上,那神情,倒比当年赢了端王的赏赐还得意。
“下一场意大利?”他问队友。
“对,他们防守厉害,人称‘钢筋混凝土’。”
高俅摸了摸下巴,笑了:“钢筋再硬,也怕绣花针。咱给他们来个‘钻缝儿’的活儿。”
草皮上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他踢了踢脚下的球,觉得这黑白玩意儿,比大宋的五彩鞠,有意思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