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0、迟到的礼物 ...
国际航班在高空中静静飞行。机舱灯光昏暗,大多数乘客已经入睡,另一半还在翻动电影目录或无意识地滑着屏幕。
盼秋靠在靠窗的位置,眼睛发涩,双腿酸胀。长时间维持一个姿势让她几乎没有知觉。飞机上有一种时间凝固的错觉,仿佛所有人都暂时退出了日常的时间线,只为完成这一次空间的转移。她感觉自己悬浮在一个中间地带,像去年此时一样——被某种新开始的激荡轻轻包裹,又有点说不清的惆怅。
她闭上眼,记忆顺着疲惫慢慢展开。
一年前的二十一岁生日,她还在异国初到的街区上走着,不熟悉超市,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融入一个新的学术世界。那晚她拎着生日蛋糕和水果味啤酒回到家,和知微坐在落地灯下,一起吃了长寿面。没有夸张的仪式,只有带点新奇与寂寞的情绪,被灯光轻轻晕染。
而这次的二十二岁生日,她在家过得比想象中“更隆重”一些。那天晚上,父母订了市中心一家酒店的包间,叫上了几位亲戚:舅舅一家、姨妈、外公外婆,还有一个她接触不多的小表妹。“生日”不仅是庆生,更像一次“体面的践行”——喜悦、骄傲、不舍、殷切、表演感,全都混在一个晚上。她点头,笑着回应所有人,像是从容而大方的孩子,被众星捧月般围坐在正中。她在笑声中被推到蛋糕前,点蜡烛、许愿、拍照。整个过程像一场流程紧凑的仪式:拍照时每个人都笑得很满。这种热闹,是为她准备的,也不是为她准备的。
那天晚上,她收到林越发来的消息:
——“知微说今天你生日。生日快乐!
过两天我们学校见。”
她没料到他会来这条消息。自从江船上的那次表白——她婉转地说了“我可能不是你要找的人”之后,两人几乎没有再联系。暑假的消息记录几乎空白,像是各自沉默地默认了什么。这条微信,有些突兀,却也带着某种小心翼翼的破冰意味。尤其是那句“我们学校见”,像是在轻轻叩门——不强求,也不后悔。她很快回了句:“谢谢你的祝福。学校见。”
随后,她给 Ethan 发了一封确认开学 meeting 的邮件。她用很简短的语气写道:
——“Dr. Ellery,
我下周回城,可以恢复我们每周的例会。
期待见面。
盼秋”
对方很快回了——仍然是他一贯的风格:
——“欢迎回来。下周三下午三点见。
E.E.”
她盯着这封邮件看了很久。简短、干净、无缝衔接。
就像她也要重新嵌回那块留学生活的拼图。
当她又站在心理系三楼的尽头,抬手敲门之前,心跳突然加快了些。已经三个月没见 Ethan 了。虽然暑假里他们每周也会邮件往来,但此刻站在门外,她仍觉得有种无法命名的紧张和期待。
“请进。”
门把轻轻转动,她推门而入,熟悉的空间立刻扑面而来。靠墙的长书架依旧整齐,灰色圆桌上摊着几本书,空气里是清淡的咖啡香。窗外那株枫树已开始泛黄,阳光穿过枝叶,从百叶窗缝隙里落下,在地板上投出一格一格的光影。时间仿佛在这里慢下来,连 Ethan 也像成了这个空间的刻度。
他从办公桌后站起,目光落在她脸上,露出淡淡笑意:“欢迎回来,秋。”
“谢谢。”她坐到圆桌边,放下笔记本。
“倒时差还好吗?”
“差不多恢复了。”她笑。
他点头,顺手把一只马克杯往边上推了推,给她让出桌面空间:“这学期,我觉得我们可以往前迈一小步——真正的一步。”
盼秋一怔,很快点头。
“您是说 inner speech 的那个项目吗?”
“对。我整个夏天都在想,想和你一起把它做成一个能落地、也有意义的小研究。这是你第一项正式课题,我们会一步步来。”他边说边翻开笔记本,写下几行,并画出一个简洁的流程图,“第一,做一轮精简的文献综述,把问题落地。第二,设计研究工具——问卷,再配一个半结构式访谈提纲。然后,开始招募被试——最好是不同语言背景的双语者。”
“需要多少样本量?”盼秋问。
“访谈先做二十个,问卷六十到八十就够了,不求庞大,但要能看到模式。编码框架你来参与设计。”
她点点头,心里已经有点兴奋:“我们的研究目标,最核心想回答什么?”
Ethan 接着说:“我们想理解‘内言’里语言切换的主观体验:什么时候发生、为什么发生、发生时到底是什么感受。我们常把内言当作中性、私密、不可见的东西,但它传递的身份与情绪信息,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这段话像一股水流,在她脑中慢慢汇聚成形。
“也就是说——让人们留意那些‘本来不被注意到的’。”她试着总结。
“说得很好。”他笑了一下。
他翻到下一页,写下一个会议的名字:“如果节奏不掉线,我想我们把初稿投到一个会议——‘语言与认知国际会议’。在意大利,截稿是一月。这个时间应该很充足。”
“……意大利?”她重复,语气里忍不住带了点雀跃。
他也笑:“对,是一座被群山与阳光环抱的北意小城,古老而安静,像时间放慢脚步的地方。不过别分心,除非论文被接收,我们才去。”
“我会尽力。”她低头笑,努力按住心里蹦跳的小雀子。
“我知道你会的。”
他停了一下,又补了一句:“还有件事——这学期你要给我上一门课做助教。”
“哪一门?”
“PSY 610,《应用心理实践基础》。”
她点头:“上学期刚修过。”
“你帮我改作业、带小组练习、开答疑。你要是想旁听几节也行——我不会点名自己的TA。”他开了个小玩笑,嘴角带着笑意。
她也笑。她确实想去旁听,不是因为不懂,而是想看 Ethan 会怎么教:他如何讲边界,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倾听”。
会谈接近尾声,他合上笔记本:“还是老时间——每周三下午三点?”
“太好了。”
他正要收尾,忽然抬头:“哦——等下。”
他起身走到窗边那排书架前,在一列灰蓝色书脊里抽出一本略旧的精装书。封面边角有些磨损,纸张泛着微黄。他走回来,把书放到她面前:“不是学术书,你别怕。”
盼秋垂眼看封面:《孤独之城:在孤独中与艺术同行》(The Lonely City: Adventures in the Art of Being Alone)。
“是在希思罗转机时买的,”他像说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去布达佩斯开会,转机时间很长。我在跨越大西洋的夜航上看完了大半。夜航的时间总是拉得很奇怪,你懂的。”
他看她神色,又补了一句:“有几篇让我想到你的观察方式——安静又清醒。”
她正在消化他最后那句话。他像意识到自己说得多了,轻轻一笑,把语气收起来:“总之——补过的生日礼物。”
顿了顿,又说:“不用着急看。但希望——你什么时候翻开,它都能陪你一会儿。”
盼秋怔了一瞬。她从没告诉过他自己的生日,也不在社交媒体晒蛋糕。
Ethan 显然注意到了她的情绪,坦诚补充:“我们用的工作系统会提醒博士生的生日。我没特意去记,只是不想装作没看见。”
盼秋点点头,嘴角忍不住上扬。她心里的小剧场开始运转:哦,原来是 Workday——那个发工资、管项目、批报销的硬核系统,居然像个一本正经的美式热心大妞,跳出来提醒:“嘿!今天是你学生的生日——做点贴心的事吧!”说到底,这并不是 Ethan 特别记住了她的生日,但他点开了提醒,记住了,然后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下午,把一本自己读过的书递过来,像递来一段他看过的风景。
回到家,还不到七点,屋子里已被早秋的晚霞染成微黄。她洗了个很短的澡,像完成某个程序性动作,套上睡衣,拢好头发,拉上窗帘,把房间隔成一个小小的时间空格。
倒时差的第一周最难熬:白天强撑着清醒,晚上反而像被时差从后脑勺敲了一下。她躺在床上,脑袋发沉,眼睛干涩,身体却在慢慢松下来。床头柜上,放着 Ethan 下午递给她的那本书。书页有些硬,边角微翘,一看就有阅读痕迹。她翻开扉页,灯下看见一行熟悉又陌生的字迹——干净的蓝色钢笔字:
——“送给盼秋,二十二岁生日。
写给那些夹在‘事情与事情之间’的安静时刻。
——Ethan Rowan Ellery”
她轻轻念了一遍那个中间名:Rowan。
这是她第一次知道他有中间名。
Ethan Rowan Ellery。
她盯着那行名字看了几秒。
Rowan……肉丸?
她忍不住轻笑——非常轻,几乎只有嘴角动了一下。
怎么会有人叫“Rowan”呢?这不怪她,谁让她的大脑正用中英双核同时运行。
她又翻到一页,看见几行细细的铅笔批注,沿着段落边缘斜斜写着。笔迹很淡,像怕打扰原文,却又想留下什么:
——“孤独是个人的,也是政治的。孤独是群体性的;孤独是一座城。”
旁边他写了四个词:“私人真实,公共结构。”
她盯着那几笔很久。忽然,她仿佛看见了一个她从未见过的他:昏暗客舱里,头顶阅读灯落在他身上,像舞台聚光,孤立而柔白。他靠在狭窄座椅上,一边翻页,一边用铅笔在页边写字。动作安静而专注,像是在和一位不可见的观众对话。那一幕清晰得不合常理。
她心里刚刚升起的一点点情绪,下一秒却被自己吐槽打断:好吧,肉丸老师。她将书合上,憋笑翻了个身。文学氛围感不到十秒,就被她亲手拆了。
谢谢你读到这里。接下来周末两天暂时没有更新。
下周一见啦!
ps:下周秋秋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风波,记得回来看她哦!
周末愉快!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0章 迟到的礼物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作者决定努力日更 周一到周五日更,北京时间5am,美东时间5pm。 周六周天休息,修订读者建议,不更新。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的阅读体验,还有你的建议(但我不能保证都采纳)。 最近有两位读者反映,封面可以换一下,太阴暗,太古早。 老阿姨尽力换了个新的。。。大家看看怎么样,是你心中的故事氛围吗?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