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4、陆教授的最后一课 ...
-
秋意渐浓,法学院庭院里的银杏树开始染上金黄。林墨站在熟悉的走廊上,透过窗户看着那些匆匆赶往教室的学生,仿佛看到了十年前的自己——黑西装,白衬衫,手里总是抱着厚厚的法典,眼神里是对逻辑与秩序的笃信。
苏念轻轻碰了碰她的手:“紧张?”
林墨摇头,嘴角泛起一丝难得的柔和:“只是有些怀念。”
今天是陆教授荣休前的最后一课。这位法学院德高望重的教授,不仅是林墨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也在她人生最迷茫的时刻给予过关键的点拨。收到邀请时,林墨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带上了苏念。
教室还是那个熟悉的梯形教室,但气氛与往常不同。后排坐满了返校的校友,前排则是在校生。讲台上,陆教授正在整理教案,银发在从窗户透进的秋阳中闪着光。
苏念好奇地环顾四周,这是她第一次真正走进林墨曾经学习的地方。墙壁上挂着历代法学名家的肖像,空气中弥漫着旧书和木地板的气息,一切都透着庄重与传承的味道。
“和美术学院很不一样,”她低声对林墨说,“这里连空气都好像充满了条理。”
林墨微微点头:“法律需要秩序,就像艺术需要自由。”
铃声响起,教室安静下来。陆教授抬起头,目光扫过全场,在林墨和苏念身上停留了一瞬,眼中闪过温和的笑意。
“同学们,今天是我的最后一课。”她的声音依然清晰有力,“按照惯例,我本该讲解某个疑难案例或者法律条文。但今天,我想谈点别的。”
她走下讲台,站在学生中间:“我想谈谈法律的局限,以及人生的例外。”
教室里泛起一阵细微的骚动。在法学院谈法律的局限,就像在神学院谈论上帝的不足,这是相当大胆的举动。
“我教了三十五年法理学,见证了无数年轻法律人从这里走出。”陆教授缓缓踱步,“他们中有些人成了杰出的法官、律师、学者。但我常常思考,我们是否太过强调法律的万能,而忽略了它本质上只是人类关系的调节器之一?”
林墨坐直了身体。这与陆教授一贯的教学风格不同,更加哲学,更加个人化。
“法律能规定权利义务,却不能规定爱;能裁决是非对错,却不能裁决心灵的归属。”陆教授的目光再次投向林墨和苏念,“今天我邀请了一些往届学生回来,因为他们用自己的人生,向我展示了法律之外的另一种法则。”
苏念不由自主地握紧了林墨的手。
“林墨,”陆教授直接点名,“你是我教过的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你的逻辑严谨,思维缜密,曾经我认为你是纯粹理性的化身。但后来我听说你的一些选择,包括那场备受关注的公益诉讼,以及你个人生活中的一些...例外。”
全教室的目光都聚焦在林墨身上。她感到一阵短暂的不自在,但很快平静下来,迎向老师的目光。
“你能告诉大家,是什么让你在严格的法条之外,找到了另一种法则吗?”
林墨深吸一口气,站起来。苏念轻轻捏了捏她的手,给予无声的支持。
“教授,是爱。”林墨的声音清晰而坚定,“爱教会我,有些关系无法用契约规范,有些责任源于自愿而非义务,有些公正超越法律条文,关乎灵魂的平等。”
教室里安静得能听到窗外落叶的声音。
陆教授满意地点头:“请继续说。”
“我曾经相信,万物皆有法则,人生应该像法律条文一样条理清晰。”林墨继续说,目光不自觉地转向苏念,“但我后来明白,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何时遵循法则,何时尊重例外。爱就是我理性世界中最美丽的例外。”
苏念的眼眶微微发热。这是林墨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如此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转变。
陆教授示意林墨坐下,然后转向全体学生:“我们学习法律,不是为了成为冰冷的条文人,而是为了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懂得何时应该超越规则。真正的正义,不仅存在于法庭上,也存在于我们如何对待所爱之人,如何理解不同于己的生活方式,如何在一个充满差异的世界里找到共存的智慧。”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陆教授没有引用任何法律条文,而是讲述了自己与伴侣四十年的相处之道,讲述了她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种种“法外之情”,讲述了那些无法被法律归类却至关重要的人类情感。
“法律是社会的骨架,但血肉和灵魂来自于法律之外的东西——艺术、爱情、友谊、宽容、理解。”她说,“一个优秀法律人的标志,不是他记得多少法条,而是他懂得法律在何处终结,生活从何处开始。”
下课铃响起,但无人离座。陆教授回到讲台,微笑着说:“这是我能给你们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课:在你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要忘记,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每一种关系都有其独特的逻辑。而最坚固的法则,是用爱与理解铸就的。”
掌声雷动,久久不息。
课后,学生们陆续上前向陆教授献花、道别。林墨和苏念等到人群散去,才走上前去。
“教授。”林墨轻声唤道。
陆教授转身,慈爱地看着她们:“我很高兴你们来了。”她的目光落在她们交握的手上,“更高兴看到你们找到了自己的法则。”
苏念有些腼腆地微笑:“谢谢您邀请我,虽然我对法律一窍不通。”
“哦,我认为你懂得最重要的部分。”陆教授意味深长地说,“你的画作,林墨给我看过一些。你在用色彩和线条探索那些法律无法触及的领域——记忆、情感、自然的语言。这同样重要。”
她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略显陈旧的笔记本,递给林墨:“这是我的一些随笔,关于法律与人文的交汇处。我想它对你更有用。”
林墨郑重地接过:“谢谢教授。”
“你要继续走下去,林墨。”陆教授认真地说,“不仅在职业上,也在生活中。你们俩让我看到,最坚固的法则,是用爱与理解铸就的。”
离开法学院时,已是傍晚。金色的夕阳将银杏叶染得更加绚烂,整个校园沐浴在温暖的光晕中。
她们漫步到那面著名的涂鸦墙前,苏念曾经在这里画过法学院的象征“獬豸”,也是在这里,她第一次在现实中认出了林墨。
“几乎认不出来了。”苏念轻触墙面,现在墙上画的是抽象的正义天平,与她当年的风格迥异。
“时间在改变一切。”林墨站在她身边。
“也包括我们。”苏念接话。
林墨翻开陆教授给的笔记本。扉页上,陆教授清秀的字迹写着:“致林墨——愿你在法则与例外之间,永远找到平衡。”
第一页的日期是近三十年前,最后一页则是上周。这本笔记跨越了陆教授的整个教学生涯,记录了她对法律、教育、人生的思考。
“看这里。”林墨指着一则五年前的笔记。
苏念凑过去,读出声:“今天林墨来回访,谈起她刚结束的十年恋情。她表现得如此理性克制,但我能看到她眼中的迷茫。何时她才能明白,情感的法则不同于法律的法则?有时我在想,我们是否太过强调理性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教导学生如何面对感性世界?”
林墨沉默了片刻:“原来她一直看在眼里。”
她们继续翻阅,发现多处提及林墨的成长——为她赢得第一个重要案件而骄傲,为她在公益诉讼中的勇气而欣慰,甚至还有一段提到苏念发起的#她的法则#艺术活动。
“这位艺术家用她的方式,完成了法律未能完全实现的启蒙。”陆教授在笔记中写道,“或许法律与艺术本就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向着秩序,一面向着自由。”
苏念感到喉咙哽咽:“她甚至注意到了我的作品。”
“她一直关注着所有学生的成长。”林墨轻声说,“不只是职业发展,更是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
天色渐暗,她们走向停车场。林墨抱着那本笔记,像是捧着一份珍贵的传承。
“你从陆教授那里学到了很多。”苏念说。
“嗯,”林墨点头,“但今天这最后一课,或许是最重要的一课。”
回家路上,林墨异常沉默。苏念知道她在思考,便没有打扰。直到车停在家门口,林墨才开口:
“陆教授说得对,法律在何处终结,生活从何处开始。这些年我一直在学习这个界限。”
苏念握住她的手:“而你学得很好。”
那天晚上,林墨在书房里仔细阅读陆教授的笔记,苏念则在画室里开始新的创作。夜深时,苏念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书房,发现林墨对着摊开的笔记本出神。
“怎么了?”她轻声问。
林墨抬头,眼中有着罕见的情感波动:“陆教授在笔记里写道,她最骄傲的不是教出了多少优秀的法律人,而是看到学生们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她认为,一个完整的人生,职业成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苏念把牛奶放在桌上,走到她身边:“所以呢?”
“所以我在想,”林墨轻声说,“也许某一天,我也会成为像她那样的导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关心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
苏念微笑:“你已经在这么做了。对年轻律师的指导,对我的支持...你在用你的方式传承陆教授的精神。”
这句话似乎点亮了林墨眼中的某种东西。她再次低头看笔记,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字迹。
“法律保护弱者,但爱,是让彼此都成为强者。”她念出陆教授的另一句话,然后看向苏念,“我想我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空中,清辉洒满庭院。在这个充满法则与例外的世界里,她们各自找到了平衡点,也在彼此的支持下不断成长。陆教授的最后一课结束了,但她们的人生课程,仍在继续。
而那份精神的传承,如同庭院里即将绽放的玫瑰,在秋夜里静静积蓄力量,等待在适当的时节,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