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3、工作室的“破圈” ...
-
八月的一个闷热下午,苏念正在工作室里对着新作品发呆。画布上是一片朦胧的色块,她原本想描绘夏日庭院的光影,但笔触却迟迟无法落下。创作有时就是这样,越是熟悉的题材,越难找到突破的角度。
电脑提示音打破了室内的寂静,一封英文邮件出现在收件箱里。苏念漫不经心地点开,随即睁大了眼睛。
“林墨!”她冲着书房方向喊道,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林墨闻声而来,手里还拿着刚打印的法律文件:“怎么了?”
“你看这个,”苏念指着屏幕,“法国奢侈品牌L'?me Jardin发来的合作邀请!”
林墨俯身细读邮件。这是一家以“花园灵魂”为理念的法国高端生活方式品牌,正在寻找亚洲艺术家合作推出限量系列。他们在某个艺术论坛上看到了苏念“痕迹与光芒”展览的资料,尤其对其中将自然元素与现代生活结合的作品感兴趣。
“他们想邀请我去巴黎讨论合作细节,”苏念的声音仍然带着不可置信,“下个月!”
林墨仔细阅读着邮件中的每一个条款,律师的本能让她立即开始分析其中的商业价值和潜在风险。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品牌的知名度、合作的性质、甚至时间安排都恰到好处。
“你需要立即回复确认意向,但同时要请对方提供更详细的合作方案,”林墨理性地分析,“包括预算、版权归属、具体时间表...”
苏念的笑容微微收敛:“你不想我去吗?”
“当然不是,”林墨立即否认,随即意识到自己的反应过于职业化,“我只是希望确保你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苏念松了口气,重新绽放笑容:“我知道,有你在真好。”
但随后的几天里,初期的兴奋逐渐被现实的压力取代。品牌方发来了详细的项目说明——他们希望苏念以“都市中的自然痕迹”为主题,创作一系列作品,并从中提取元素应用于品牌的家居饰品线。合作包括前期创作、巴黎的研讨会、产品设计监督以及后续的市场宣传活动。
工作量之大超出了苏念的预期。
“我从来没主导过这种规模的商业项目,”深夜,苏念对着满桌的资料叹息,“而且还要去巴黎开会,用法语交流...”
林墨放下手中的书,注视着她:“你担心的是什么?”
“一切。”苏念苦笑,“我的语言能力、我的专业度、我能否在商业需求和艺术表达间找到平衡...他们可是国际大牌,而我连团队都没有,只有一个小小的个人工作室。”
林墨思考了片刻,然后起身去了书房,回来时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夹。
“这是我为你整理的相关法律条款和商业合作注意事项,”她把文件夹放在苏念面前,“不是要替你做决定,而是供你参考。”
苏念翻开文件夹,里面是林墨整理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合同谈判要点、国际项目执行流程等资料,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另外,”林墨继续说,“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你审查合同,以你工作室法律顾问的身份。当然,最终的决定权在你。”
苏念抬头看她,眼中满是感动:“这就是你支持我的方式?”
“我认为这是你最需要的支持方式,”林墨回答,“尊重你的独立决策,同时提供你需要的专业帮助。”
这种支持方式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林墨没有像过去那样直接为苏念安排一切,而是退后一步,成为她随时可以咨询的后盾。当苏念为项目预算头疼时,林墨教她如何制作专业的成本分析表;当她对合同条款犹豫不决时,林墨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每一条款的意义;当她为巴黎之行的安排焦虑时,林墨只是分享了国际差旅的注意事项,而不是直接为她订票订酒店。
“你真的不跟我一起去吗?”临行前夜,苏念一边整理行李一边问。
林墨摇摇头:“这是你的项目,你的舞台。而且我下周有庭审,走不开。”
苏念理解地点头,但眼中仍有一丝不安。
林墨走到她身边,轻轻拥抱她:“你完全有能力处理好这一切。记得你为我的公益诉讼发起的艺术活动吗?你那时面对的压力不比现在小。”
这句话给了苏念莫大的安慰。是的,她曾经用艺术为正义发声,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那个勇敢的自己去哪了?
巴黎的行程紧凑而充实。品牌方对苏念的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尊重,讨论会在平等专业的氛围中进行。令苏念惊讶的是,她独自应对各种商务场合的能力远比想象中强——那些从林墨那里学到的谈判技巧、逻辑思维方式,与她自身的艺术敏感度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工作风格。
“苏小姐既有艺术家的灵气,又有商业合作的务实,”品牌总监在最后一次会议后称赞道,“这种结合很难得。”
回国的飞机上,苏念看着窗外翻滚的云海,心中充满了崭新的自信。这种自信不是来自于他人的肯定,而是来自于她独立应对挑战并成功的经历。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回到工作室后,苏念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创作中。品牌方要求的作品数量和质量都相当高,而且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她开始长时间泡在工作室里,常常忘记吃饭,深夜回家时满身颜料。
林墨默默调整了自己的作息,确保无论苏念多晚回家,都有一盏灯和热好的饭菜等着她。她不再追问工作进展,只是在苏念偶尔倾诉时认真倾听,在对方寻求建议时给出意见。
一个周五的晚上,林墨发现苏念独自坐在黑暗的庭院里,肩膀微微颤抖。
“怎么了?”她轻声问,在苏念身边坐下。
“第三稿又被否了,”苏念的声音带着哭腔,“品牌方说缺乏商业吸引力...我已经尽力了,但就是找不到那个平衡点。”
林墨没有立即安慰或给出建议,只是静静地陪着她。
“有时候我觉得,”苏念继续道,“商业合作就像是在一点点吞噬我的创作灵魂。我为什么要接这个项目?就为了那点名声和报酬吗?”
“你接这个项目,”林墨平静地回答,“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你的艺术。记得你曾经说过,艺术不应该只存在于画廊和博物馆,而应该融入日常生活吗?”
苏念抬起头,泪眼朦胧中,林墨的轮廓在月光下格外清晰。
“你现在做的,正是让艺术融入日常的实践。过程中的困难不可避免,但你不必独自承担所有压力。”林墨轻轻握住她的手,“明天是周末,我整天都有空,如果你需要第一个读者的话。”
这个提议成为了转折点。第二天,苏念终于让林墨进入了工作室,观看她反复修改的作品。林墨没有用专业术语评价,只是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哪些色彩组合让她感到舒适,哪些构图引发了她的思考,哪些元素让她想了解更多。
“你不必为了商业性完全牺牲自己的风格,”林墨最后说,“你的价值恰恰在于那种独特的视角。也许问题不在于作品不够商业化,而在于你还没有找到最有力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核心概念。”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苏念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方向,不再试图迎合所谓的“商业吸引力”,而是回归到自己最熟悉的领域——记忆与自然的交织。她想起了庭院里的玫瑰,想起了埋在地下的秘密,想起了与林墨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
灵感如泉水般涌出。
在截止日期前的最后一周,苏念完成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作品。她以“私人花园与公共空间”为主题,描绘了都市环境中自然痕迹的存续与变迁。画作中既有庭院里亲密的植物细节,也有城市角落顽强的野花野草,色彩温暖而富有层次,既有艺术性又具备广泛的吸引力。
品牌方对最终作品非常满意,认为它们“完美融合了诗意与可接触性”。
项目成功落定的那天晚上,苏念和林墨在庭院里开了瓶香槟庆祝。夜空清澈,星光点点,两只狗安静地卧在她们脚边。
“谢谢你,”苏念举杯,“没有你的支持,我可能中途就放弃了。”
林墨摇头:“我提供的帮助很有限,这是你独立完成的项目。”
“不,你不明白,”苏念放下酒杯,认真地看着她,“你不是替我解决问题,而是相信我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这种信任比任何实际帮助都更有力量。”
她停顿了一下,眼中闪着光:“以前我想和你并肩,现在,我终于觉得我们是在各自的跑道上,却能互相照亮了。”
林墨感到心中涌起一阵暖流。苏念的成长如此明显,她已经从那个依赖他人肯定的年轻艺术家,蜕变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创作者。而这种蜕变,并没有拉远她们的距离,反而让她们的关系更加平等和牢固。
“为互相照亮。”林墨举杯,与苏念轻轻碰杯。
夜风中,玫瑰的香气格外浓郁。苏念看着那片即将盛开的花丛,想起自己埋藏的秘密,嘴角泛起微笑。有些惊喜还需要时间才能揭晓,而好的东西,永远值得等待。
就像她们的爱情,在各自的成长中不断深化,在互相的照亮中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