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 2 章 ...
-
静心殿后方的“藏简阁”,是青岚宗内门弟子查阅基础典籍之处。
阁内玉简林立,如林海森然,分门别类,自“灵草初识”至“阵法通解”,自“符箓基础”至“天地节律”,皆有收录。这里记载着这个世界——被称为“云渊界”——的浩瀚知识,是无数求仙者踏上修行之路的第一站。
云芷立于“药理初解”的玉简架前,神识缓缓沉入其中,大量的信息如溪流汇川,涌入脑海:赤炎草烈如火,凝神花清如露;黄精补气,龙须藤通络;相生者可合炼,相克者忌同炉……她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仿佛一块久旱的海绵骤然浸入清泉,贪婪地汲取每一滴养分。
然而,与寻常弟子不同,她并非全盘接收。每当看到一种新的药性描述或炼制手法,她脑海中总会不自觉地浮现出一些来自“墨守”的、看似毫不相干的只言片语。
比如,看到“赤炎草性烈,需以寒露中和”时,她会想起“墨守”曾说:“水火平衡,方为养生之道。吃多了上火的东西,记得喝点凉性的茶。”
那时只当是生活常识,此刻却觉得,这“平衡”二字,似乎直指药性调和的核心——不是简单压制,而是动态调和,使阴阳归于中正。
又比如,看到“凝神花需在月夜采摘,方能保留最佳药效”,她会联想到“墨守”提过的“子午流注”——人体气血在不同时辰流经不同经络,做事要顺应天时。
这让她不禁思索:灵草的药效,是否也遵循着某种更精密的天地节律?而“月夜”是否只是表象,其背后是否隐藏着灵气潮汐、星力灌注或阴气峰值的规律?
“为什么赤炎草一定是性烈?它的‘烈’是由何种成分或能量结构决定的?寒露的‘寒’又是如何作用的?是简单的能量抵消,还是发生了更复杂的反应?”云芷放下玉简,眉头微蹙,喃喃自语。
这些念头在她心中盘旋,让她无法满足于玉简中笼统的“性烈”“宜合”“忌同”等结论。
负责看守藏简阁的是一位姓张的执事,筑基中期修为,平日见多了弟子们或死记硬背、或走马观花,对云芷这个新来的、据说灵根奇差却神魂强大的“关系户”本没太在意。
但几日下来,他发现这个女弟子有些特别。她不仅看得仔细,还时常对着玉简发呆,口中念念有词,尽是些“为何”、“原理”、“可否替代”之类的词汇。
这一日,云芷终于忍不住,手持一枚记载《基础矿物辨识》的玉简,走到张执事面前,恭敬一礼:“张师叔,弟子有一事不明,可否请教?”
张执事抬了抬眼皮:“讲。”
“玉简中说,‘黑曜铁’质地坚硬,富含金气,是炼制飞剑的常用材料。弟子疑惑,其‘坚硬’的特性,是源于内部结构的紧密,还是其中蕴含的‘金气’本身具有固化作用?若‘金气’是主因,那么其他富含金气的矿物,是否也能达到类似硬度?还是说,‘黑曜铁’有其独特的结构,使得‘金气’得以最佳方式呈现?”
这一连串问题,直接把张执事问懵了。他看守藏简阁数十年,还是第一次有弟子问出“黑曜铁为什么硬”这种问题。
通常,弟子们只需记住“黑曜铁很硬,适合炼剑”就够了。
“这……”张执事卡壳,脸上有些挂不住,“玉简上既然这么记载,自然有其道理。修仙界自古如此,何须追问缘由?记住便是!”
云芷却不肯轻易放弃,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师叔,若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何能推陈出新?比如,若我们明了‘坚硬’的本质,是否可能人工合成更优的材料?或者,在炼制时更有针对性地激发其特性?”
张执事被问得哑口无言,有些恼羞成怒:“荒谬!炼器之道,乃先辈千锤百炼所得,岂容你一个刚入门的小丫头妄加揣测?好高骛远,实非修行之态!去去去,把玉简上的内容背熟再说!”
云芷见张执事不悦,知道再问下去也无益,只得施礼告退。
但心中的疑问并未消散,反而如星火燎原,愈燃愈烈。
类似的情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上演。
学习《基础符文图解》时,讲师教导某个符文笔画的“起承转合”必须遵循古法,不可有丝毫偏差,否则符箓无效。
云芷在练习后,却举手提问:“讲师,这个转折处的灵犀波动最为剧烈,是否此处的结构主要是为了引导和稳定灵犀流?若我稍微调整角度,但保证灵犀流通畅,是否可行?”
讲授《阵法基础概述》的老修士,在讲解最简单的一元聚灵阵时,强调阵眼必须置于正中心。
云芷却根据“墨守”曾提过的“黄金分割”(她模糊记得这个概念,觉得与某种自然美感或效率有关),提出疑问:“师伯,阵眼是否一定要在中心?是否存在某个特定点,能让灵气汇聚效率更高?”
每一次提问,几乎都让授课的修士愣住。有的斥责她“标新立异”,有的则陷入沉思——因为有些问题,他们自己也从未想过。
云芷的特立独行,很快在同期弟子中传开。不少人觉得她灵根差劲还爱出风头,私下里称她为“为什么小姐”,语气中不乏嘲讽。
但云芷并不在意。她只是遵循着自己的本能和思维习惯——那个来自现代灵魂的、追求逻辑与本质的批判性思维。
她发现,“墨守”过去那些看似零散的“养生道理”、“生活建议”,往往蕴含着某种普适的规律或底层逻辑:
平衡、顺应、节律、反馈、效率……
这些逻辑,与修仙世界的许多基础原理隐隐相通,成为了她理解这个新世界的独特“快捷键”。
但她要的不是简单的套用,而是追本溯源,弄懂其背后的“为什么”。
这日,静瑜真人召见云芷,考较她的功课。
“芷儿,近日修行与学习,可有疑难?”静瑜真人端坐云床,语气平和。
云芷将自己近期所学,以及心中的诸多疑问,一一禀明。她没有抱怨执事或讲师的不解,只是客观地陈述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静瑜真人静静听着,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待云芷说完,她缓缓道:
“你之所思,并非全无道理。修仙之道,固然重传承,但亦非一成不变。先辈之法,亦是源于对天地至理的探索与总结。”
她话锋一转,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
“然而,知其所以然,需建立在对‘其然’有足够深厚的积累之上。你如今所见所闻,不过沧海一粟。若基础不牢,一味追问‘为什么’,便如空中楼阁,易入歧途。”
云芷虚心受教,低头道:“弟子明白,定会扎实根基。”
静瑜真人点了点头,又道:
“至于你那些问题……比如符文笔画,其规范确是为了最有效引导灵犀,但其中涉及的能量流转极其精妙,细微之差可能导致全然不同的结果。初学时严守古法,是为安全稳妥,亦是体会前人智慧。待你境界高深,对能量掌控入微,自然可尝试调整创新。”
“再如阵法阵眼,一元阵简单,中心确是最稳。但更高深的阵法,阵眼千变万化,甚至有游动之眼、虚无之眼,确非必在中心。你能想到此节,说明你于阵法一道,或有天赋。”
得到师尊的肯定和指点,云芷心中豁然开朗,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习方式——
既要尊重传统,扎实积累;也要保持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她开始调整策略。不再急于当众提问引人侧目,而是将问题默默记下,自行在藏简阁查阅更多相关典籍,试图从更广阔的知识中寻找线索或验证。
实在找不到答案的,她便记录在一枚特制的玉简中,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向师尊请教。
同时,她也发现了“墨守”那些道理的更深层作用。
它们像是一把把钥匙,帮她撬开了理解这个世界的大门,但门后的广阔天地,需要她自己一步步去探索和丈量。
比如,那个“腹式呼吸法”,她反复练习后,不仅感觉心神更容易宁静,引气入体时,确实能更清晰地感知到灵气在体内的流动,甚至能微调其路径,使之更贴合《星辉炼气篇》的要求,效率远超旁人。
她意识到,这呼吸法不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对自身内在的精细感知和调控训练。
又比如,面对流言蜚语时,她想起“墨守”说过的“浊气自口入,清气自心生”,尝试用类似“净化呼吸法”的方式平复心绪,竟发现对凝练神识有微弱助益。
这些发现让她惊喜,也让她对“墨守”的身份和意图更加好奇。
他到底是谁?为何要教她这些?这些看似普通的知识,为何与修仙之道如此契合?
这一日,宗门任务堂发布了新任务:协助丹房处理一批新采集的“清心草”,剔除杂质,并按品相分类。任务奖励是少量的贡献点,适合新弟子熟悉灵材。
云芷接下了这个任务。她不会因为自己是静瑜真人的亲传弟子就好高骛远,相反,她珍惜每一个可以亲手实践的机会。
在丹房偏殿,她和其他几名弟子一起,坐在成堆的清心草前,仔细地进行处理。她一边工作,一边观察着清心草的叶片脉络、香气浓淡、灵力波动,与玉简中的描述一一印证。
“咦?”云芷拿起一株看起来有些蔫黄、但根部却异常饱满的清心草,仔细感知。
“玉简上说清心草以叶色翠绿、香气清幽为上品。但这株……虽然叶片不佳,其根茎蕴含的清凉之气却似乎更为精纯凝练?”
她将这个发现告诉了负责指导的丹房弟子。那弟子看了看,不以为然道:“这种品相不好的,通常直接剔除。按规矩办事就好,别节外生枝。”
云芷却没有轻易放弃。她征得同意后,将这株“异常”的清心草单独留下。任务结束后,她没有立刻离开,而是找到一位看起来较为和气的丹师学徒,恭敬请教。
那学徒见她态度诚恳,便解释道:“你观察得倒是仔细。这种清心草,通常是生长环境略有瑕疵,比如光照不足,导致叶片发育不良,但为了生存,其精华反而更向根部汇聚。理论上,其根茎的药效可能更强,但处理起来更麻烦,需要特殊的萃取手法,对于大批量炼制基础丹药来说,性价比不高,所以通常不作为主料。”
原来如此!云芷恍然大悟。
这就像“墨守”说过的“逆境有时能激发潜能”——万物似乎都存在着某种平衡与适应性。
她不仅明白了清心草的变异原因,更对灵草生长与药效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件事虽小,却让云芷更加坚信:实践与追问“为什么”的重要性。
知识并非静止在玉简中,而是鲜活地存在于每一株草、每一块矿石、每一次灵气运转里。
她走在返回住处的青石小路上,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长长的。
脑海中,那些来自“墨守”的现代碎片,与青岚宗的修仙知识不断碰撞、融合,衍生出新的疑问与灵感。
前路漫漫,但她乐在其中。
她知道,自己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一步步揭开这个世界的面纱,同时,也在一步步接近自己遗失的过去。
那个总是能给她带来启发的“墨守”,或许就在这条路的某个尽头,等待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