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952年的春风与饿啼 ...
-
1952年的春风吹过安徽阜阳太和县的田野,姥爷就在那里一个小村子的土坯房里降生了。这一年,新中国刚走过第三个年头,百废待兴的土地上还萦绕着抗美援朝的硝烟,全国人民在"保家卫国"的号召下凝聚成一股力量,连偏远乡村的土墙上都刷着"抗美援朝,人人有责"的标语。
可时代的豪情背后,是家家户户填不饱的肚子。那时刚完成土改不久,土地回到农民手中,但生产力尚未恢复,又恰逢支援前线的关键时期,粮食大多优先供应战场。姥爷作为嗷嗷待哺的婴儿,每天能分到的只有掺着野菜的稀粥,常常饿到整夜啼哭。那时候的姥爷瘦得只剩一把骨头,胳膊腿细得像芦柴棒,肚皮却因胀气微微鼓起,隔着单薄的粗布衣裳都能看见肋骨的轮廓。
尽管日子苦得钻心,村里的气氛却透着一股向上的劲儿。大人们白天在地里拼命劳作,晚上就聚在打谷场听干部讲前线的胜利消息,提到毛主席的名字时,每个人眼里都闪着光。谁家要是有人参军,全村都会凑出鸡蛋送行;听说要给志愿军炒面,妇女们连夜把仅存的面粉拿出来加工,连孩子们都学着大人的样子捡拾柴火。这种在苦难中迸发的干劲,成了姥爷童年记忆里最鲜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