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老黄牛和晨光里的呼唤 ...
-
1980年代的风,裹挟着麦秸秆的清香与工业机器的轰鸣,土路两旁的白杨树伸展着枝丫,叶片在风中簌簌作响,像是在低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乡镇企业改革的浪潮,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席卷着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
姥爷所在的大队,有一条弯弯的小河绕着村子流过,河水清澈见底,映着蓝天下漂浮的白云。大队里的社员们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安稳。直到1983年的春天,公社的广播喇叭里每天都在播报着乡镇企业改革的政策,说要打破“大锅饭”,选拔有能力的人带领大家办厂增收,让日子富起来。
那时候,妈妈三岁左右,梳着两个羊角辫,整天跟在姥姥身后,在院子里追着鸡跑,或是蹲在门槛上看蚂蚁搬家。姥爷是村里有名的能人,脑子活,不管什么事交到他手里,都能办得妥妥帖帖。而姥爷的哥哥,也就是妈妈的大姥爷,当时正担任大队的书记,在村里威望极高。
乡镇企业改革的消息传来后,大姥爷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姥爷。当时大队要办一个农具加工厂,需要一个懂管理、有魄力的人当厂长。大姥爷召集大队干部开会,会上拍着桌子说:“我弟弟有勇有谋,做事踏实,这个厂长的位置,非他莫属!”消息传到姥爷耳朵里时,他正在地里给玉米施肥,裤腿挽得高高的,沾满了泥土。
晚上回到家,煤油灯的光昏黄而温暖,映照着土坯墙上映出的影子。姥姥给姥爷端来一碗玉米糊糊,又夹了一筷子咸菜,轻声说:“大队书记都开口了,这是个好机会,你就应下来吧。”姥爷扒拉着碗里的糊糊,眉头却微微皱着。他沉默了半晌,才抬起头,看着姥姥说:“我要是去了厂里,教书怎么办?我舍不得这些学生娃。”
姥姥放下筷子,用围裙擦了擦手:“你要是能带领厂里做出样子,贡献更大,全村都能跟着沾光。”姥爷叹了口气,目光落在墙角熟睡的妈妈身上,眼神复杂。其实他心里还有一个更深的顾虑——那时候计划生育政策抓得正紧,公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定,可姥爷打心底里觉得“人多力量大”,他想再要几个孩子,让家里热热闹闹的。
没过多久,姥爷就正式走马上任,成了大队农具加工厂的厂长。刚接手的时候,厂里一片狼藉,只有几间破旧的厂房,几台生锈的机器,还有十几个无所适从的工人。姥爷没有退缩,他先是带着工人清理厂房,维修机器,又四处打听市场需求,琢磨着生产什么样的农具才能受欢迎。
为了采购原材料,也为了推销产品,姥爷经常需要出差。那时候交通不便,出远门大多是坐绿皮火车,有时候还要转好几趟车,颠簸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但姥爷从不叫苦,每次出差前,他都会把家里的事情安顿好,给姥姥留够生活费,然后背着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物和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就踏上了征程。
妈妈小时候对姥爷的记忆,大多是模糊而零碎的。有时候是清晨醒来,看到姥爷正在院子里收拾行李;有时候是傍晚,远远地看到姥爷背着帆布包,风尘仆仆地从村口走来,脸上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姥爷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孩子们带些新奇的玩意儿——从西安带回来的石榴,个头大,籽儿红,甜得像蜜;从青岛带回来的贝壳,五颜六色,放在耳边能听到大海的声音。妈妈和大姨总是围着姥爷,叽叽喳喳地问东问西,姥爷就会坐在炕沿上,一边给她们剥石榴,一边讲路上的见闻,讲西安的古城墙,讲青岛的大海,那些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在姥爷的讲述中变得生动而有趣。
随着厂里的生意越来越好,姥爷出差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有时候一去就是半个多月。姥姥一个人在家,又要种地,又要照顾两个孩子,忙得脚不沾地。大姨比妈妈大两岁,懂事得早,经常帮姥姥做家务,带妈妈玩耍。妈妈那时候虽然年纪小,但也知道心疼姥姥,有时候姥姥在地里干活,她就坐在田埂上,安安静静地等着,不吵不闹。
1985年的夏天,格外炎热。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空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院子里的老槐树叶子都打了蔫,只有知了在树上拼命地叫着,更添了几分烦躁。这时候,姥姥已经怀了小姨七个多月,肚子高高隆起,行动越发不便。但她还是坚持着下地干活,只是速度慢了许多,每次回来,衣服都被汗水浸透,紧紧地贴在身上。
姥爷那段时间正好在西安出差,说是要谈一笔大生意,关乎着农具厂下半年的生产计划。临走前,姥爷特意去了趟大姥爷家,托付大姥爷和大姥姥多照看一下家里。“她怀着孕,还要带两个孩子,实在不容易,”姥爷拉着大姥爷的手说,“我这趟出差可能要久一点,要是家里有什么事,你可得多费心。”大姥爷拍着胸脯保证:“你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出不了岔子。”
8月初,生产日期越来越近了,姥姥的身子也越来越沉,走路都需要扶着墙。她知道自己随时可能生产,就想着把大姨暂时送到大姑姥家,这样既能减轻自己的负担,也能让大姨得到更好的照顾。那天早上,姥姥特意蒸了一锅白面馒头,给大姨装了满满一布包,又给她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牵着她的手往大姑姥家走去。
大姑姥见她们来了,赶紧迎了出来,拉着大姨的手问长问短。“这孩子我就交给你了,”姥姥对大姥姥说,“我这身子不方便,照顾不好她,等孩子生下来,我再把她接回去。”大姥姥笑着说:“你放心,我会把她当亲闺女一样看待,你就安心在家等着生孩子吧。”大姨虽然舍不得离开姥姥,但也知道姥姥的难处,懂事地说:“妈,我在这儿会听话的,等你生了小妹妹,我就回去帮你带她。”
送走大姨后,家里就剩下姥姥和妈妈两个人了。妈妈那时候快五岁了,已经能说会道,也懂事了不少。她知道姥姥肚子里有小宝宝,所以走路的时候格外小心,生怕碰到姥姥。每天晚上,妈妈都会躺在姥姥身边,小手轻轻放在姥姥的肚子上,感受着小姨在里面动来动去,脸上满是好奇和期待。“妈,小妹妹什么时候才出来呀?”妈妈经常这样问。姥姥就会温柔地抚摸着她的头,笑着说:“快了,等秋天到了,小妹妹就会出来和你一起玩了。”
8月31日那天,天气依旧炎热。白天的时候,姥姥就觉得肚子有些隐隐作痛,但她以为是胎儿在动,并没有太在意。到了晚上,疼痛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剧烈,姥姥知道,孩子要生了。她强忍着疼痛,给妈妈洗了脸,哄着她睡下。妈妈那时候有些困了,迷迷糊糊地闭上眼睛,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不知道过了多久,妈妈突然被一阵剧烈的腹痛声惊醒。她揉了揉眼睛,借着窗外微弱的月光,看向身边的姥姥,却发现姥姥不在床上。“妈?妈?”妈妈小声喊了两声,没有得到回应。屋子里静悄悄的,只有窗外的蝉鸣和自己的心跳声。妈妈心里一下子慌了,她从炕上爬起来,赤脚踩在冰凉的土地上,开始在屋子里寻找姥姥。
东屋是姥姥和妈妈睡觉的地方,西屋是放杂物的地方,还有一间小小的厨房。妈妈从东屋跑到西屋,又从西屋跑到厨房,一遍遍地喊着“娘”,声音里带着哭腔。屋子里空荡荡的,没有姥姥的身影。妈妈越哭越凶,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哭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凄厉。
她想起了隔壁的三嫂,三嫂是个热心肠的人,平时经常帮姥姥做家务,对妈妈也很好。“三嫂!三嫂!”妈妈一边哭,一边跑到门口,使劲地拍着门板,“你开门呀,我娘不见了!”可是,无论她怎么拍门,怎么喊叫,隔壁都没有一点回应。也许是三嫂睡得太沉了,也许是距离太远,听不到她的声音。
妈妈想自己开门出去找姥姥,她踮着脚尖,抓住门板上的铁锁,使劲地摇晃着,可锁得牢牢的,怎么也打不开。姥姥临走前,怕她晚上乱跑,特意把门锁上了。那一刻,妈妈感到无比的无助和害怕,她坐在门口的地上,抱着膝盖,放声大哭起来,哭声里充满了恐惧和委屈。
就在这时,院子里传来了“哞——”的一声牛叫。妈妈抬起头,透过门缝看到院子里的老黄牛正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她。这头老黄牛已经跟着姥爷家好几年了,平时都是姥爷和姥姥精心照料,它性格温顺,从不发脾气。妈妈小时候经常骑着它玩,老黄牛也总是慢悠悠地走着,生怕把她摔下来。
看到老黄牛,妈妈像是找到了救命稻草。她擦干眼泪,从地上爬起来,走到院子里,慢慢靠近老黄牛。老黄牛低下头,用温热的鼻子蹭了蹭她的脸,动作温柔而亲昵。妈妈伸出小手,抚摸着老黄牛粗糙的皮毛,心里稍微安定了一些。“老黄牛,我妈不见了,”妈妈哽咽着说,“你能帮我找到妈吗?”老黄牛像是听懂了她的话,又“哞”了一声,声音低沉而温柔,像是在安慰她。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妈妈就一直守在老黄牛身边。她时而坐在老黄牛的旁边,小声地哭着喊“妈”,时而抚摸着老黄牛的皮毛,自言自语。老黄牛一直静静地站在那里,陪伴着她,用它的方式给她带来一丝温暖和安全感。月亮慢慢地向西移动,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院子里,形成斑驳的光影。屋子里的钟表滴答滴答地走着,每一声都像是敲在妈妈的心上。
妈妈哭累了,就靠在老黄牛的身上睡着了。睡梦中,她梦见姥姥回来了,手里抱着一个小小的婴儿,笑着对她说:“丫头,快来看,这是你的小妹妹。”妈妈高兴地跑过去,想要抱抱小妹妹,可就在这时,她突然醒了,发现还是只有老黄牛在身边,姥姥依旧没有回来。她的眼泪又忍不住流了下来,抱着老黄牛的脖子,继续哭着。
天渐渐亮了,东方泛起了鱼肚白,远处的鸡开始打鸣,清脆的声音划破了黎明的寂静。院子里的光线越来越亮,能看清地上的每一颗石子。就在这时,妈妈听到了门口传来了脚步声,紧接着,是三嫂熟悉的声音:“丫头,你醒了吗?”
妈妈一下子从地上爬起来,跑到门口,使劲地拍着门:“三嫂,我妈不见了!她昨晚就不在家了!”三嫂听到妈妈的哭声,赶紧从口袋里掏出钥匙,打开了门锁。门一打开,三嫂就看到妈妈满脸泪痕,头发凌乱,身上还沾着泥土,心里一下子就明白了。
“好孩子,别哭了,三嫂在呢,”三嫂赶紧把妈妈搂在怀里,心疼地说,“你妈昨晚跟我说了,她可能要生了,让我天亮了过来看看你,然后带你去你大娘家。”妈妈依偎在三嫂的怀里,哭得更凶了:“三嫂,我妈去哪里了?她会不会有事呀?”三嫂轻轻拍着她的背,安慰道:“放心吧,你妈没事,她是去街上生孩子了,咱们现在就去你大娘家,让你大娘去接她。”
三嫂先带着妈妈回屋,给她找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又打来温水,给她洗了脸,梳了头发。妈妈的眼睛哭得红肿,脸上还挂着泪痕,但在三嫂的安抚下,情绪渐渐稳定了下来。收拾好后,三嫂牵着妈妈的手,往大姥爷家走去。
路上,遇到了几个早起的村民,他们看到妈妈哭红的眼睛,都关切地问怎么了。三嫂一一解释,村民们都叹了口气,说姥姥太不容易了,怀着孩子还得自己去生孩子。有的村民说:“这女人生孩子就是过鬼门关,她一个人去,多危险呀。”还有的村民说:“赶紧让她大嫂子去看看,别出什么意外。”
到了大姥爷家,大姥姥正在院子里做饭。看到三嫂牵着哭哭啼啼的妈妈过来,大姥姥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迎了上来:“怎么了这是?丫头怎么哭成这样?”三嫂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大姥姥听了,脸色一下子变了:“这傻丫头,怎么不早点叫我,自己一个人去了!”
大姥爷当时正在院子里劈柴,听到这话,也赶紧放下斧头走了过来。“别急,我现在就去街上找她,”大姥爷一边说,一边拿起草帽,“街上就一家卫生院,她肯定在那里。”大姥姥赶紧说:“我也去,多个人多个照应。”妈妈也拉着大姥姥的衣角说:“我也想去看看娘和小妹妹。”
大姥爷让妈妈在家里等着,又对三嫂说:“麻烦你在家照看一下丫头,我们去去就回。”三嫂笑着说:“放心吧,你们快去。”大姥爷和大姥姥急匆匆地往街上赶去。妈妈站在门口,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里充满了牵挂。
三嫂把妈妈领进屋里,给她端来一碗热乎乎的小米粥:“好孩子,快喝点粥,垫垫肚子,你娘很快就会回来的。”妈妈接过碗,小口地喝着粥,心里却一直在想着姥姥和即将出生的小妹妹。她不知道姥姥现在怎么样了,也不知道小妹妹什么时候才能出来。
大约过了两个多小时,门外传来了大姥姥的声音:“丫头,快出来,你妈回来了!”妈妈一听,赶紧放下碗,飞快地跑了出去。只见大姥姥推着车,姥姥躺在板车里,怀里抱着一个用小被子包裹着的婴儿,姥姥看着妈妈,脸上满是笑容。
妈妈跑到姥姥身边,仰着头看着她:“妈,你回来了!”姥姥脸色苍白,脸上带着疲惫,但还是笑着伸出手,摸了摸妈妈的头:“丫头,妈回来了,你看,这是你的小妹妹。”大姥姥把怀里的婴儿递到妈妈面前,温柔地说:“来,看看你的小妹妹,多可爱呀。”妈妈望着姥姥问"妈妈,她是真的还是假的呀"妈妈这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
妈妈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想要摸摸小妹妹的脸,又怕把她弄醒。小妹妹闭着眼睛,小小的嘴巴微微张着,呼吸均匀。妈妈看着这个小小的生命,心里充满了喜悦,之前的恐惧和委屈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后来妈妈才知道,那天晚上,姥姥强忍着剧痛,一个人慢慢地往街上的卫生院走去。从村里到街上有三四里路,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姥姥走得很艰难,每走一步都像是踩在刀尖上。她走一会儿,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汗水湿透了她的衣服,头发也粘在了额头上。但她心里想着即将出生的孩子,想着家里的妈妈,就咬着牙坚持着。
凌晨时分,姥姥终于走到了卫生院。医生和护士看到她一个人来生孩子,都很惊讶,也很佩服她的勇气。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小姨顺利出生了,是个健康的女婴。医生说,幸好姥姥来得及时,要是再晚一点,可能就会有危险。
回到家后,姥姥好好地休息了一段时间,身体渐渐恢复了。姥爷在西安得知小姨出生的消息后,又高兴有焦急,赶紧办完手里的事情,连夜赶了回来。看到姥姥和小姨都平安无事,姥爷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抱着小姨,又摸了摸妈妈的头,笑着说:“咱们家又添了一个小丫头,以后更热闹了。”
那匹老黄牛,依旧在院子里默默地陪伴着一家人。妈妈后来经常想起那个夜晚,想起自己一个人在黑暗中哭泣,想起老黄牛温柔的陪伴。那匹老黄牛,不仅是家里的劳动力,更是她童年时期最忠实的伙伴,在她最无助的时候,给了她温暖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