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5、新旧激荡,薪火相传 ...

  •   省城的局势如同一锅将沸未沸的水,表面平静,内里却翻滚着各种不安定的气泡。冯振亚的阴影如同跗骨之蛆,虽未直接发动攻击,但那日政要姨太太的试探,已让林晚玉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她更加谨慎地经营着“如玉阁”,与顾清明的往来也愈发低调,多数时候只通过孙管事或加密电报联系,知晓他正在为华昌纺织厂的原料和销路问题,与某些背景复杂的官商势力周旋,处境亦不轻松。

      外部的压力尚未解除,内部的波澜却已悄然兴起,而这波澜的中心,竟是日渐成熟、开始接触并拥抱新思潮的长子——陈志远。

      自迁入省城,脱离了清水镇相对封闭的环境,陈志远如同鱼儿入了大海,视野和思想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不仅协助母亲管理“如玉阁”的账目和部分外联,更在顾清明的引荐下,结识了一些省城青年会的进步学生和学者。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新青年》、《觉悟》等报刊,听着他们讨论“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抨击封建礼教,倡导劳工权利。这些崭新的观念,如同惊雷,在他年轻的心中炸响,让他对过去许多习以为常的事情,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这一日,林晚玉正在“如玉阁”后堂审核一批新设计的画绣图样,陈志远从外面回来,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兴奋与义愤的神情。

      “娘,我今天去了城南的华昌纺织厂。”他端起茶杯一饮而尽,语气急促,“顾先生那边的麻烦还没完全解决,工人们的工钱被拖欠了半月,食堂的伙食也差得很!有几个女工累得晕倒在车间里!这……这简直是不把工人当人看!”

      林晚玉从图样上抬起头,看了儿子一眼,语气平和:“清明兄正在设法解决资金问题,拖欠工钱实属无奈。至于伙食,战乱时期,物资紧缺,能维持开工已是不易。”

      “无奈?不易?”陈志远的声音提高了些许,“娘,这不是理由!工人靠劳力吃饭,付出汗水,就该得到应有的报酬和尊重!这不是施舍,是他们的权利!顾先生倡导‘实业救国’,若连自己厂里工人的基本生存都无法保障,这‘救国’又从何谈起?”他引用着在青年会听来的观点,眼神灼灼。

      林晚玉放下手中的笔,正视着儿子:“志远,我知你心系劳工,此心可嘉。但管理一个工厂,千头万绪,并非只有理想和口号就能解决。资金链断裂,产品滞销,这些都是现实困境。顾先生面临的掣肘和压力,远超你我的想象。”

      “那也不能牺牲工人的利益!”陈志远争辩道,“我们可以从其他地方节省开支,比如,管理层的新水是否可以暂缓发放?或者,像我们在清水镇矿场那样,建立更透明的账目,让工人代表参与监督?总之,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今天已经……已经私下跟几个工人代表说了,会尽力帮他们向厂方反映,争取权益!”

      林晚玉闻言,脸色微微一沉:“你私下承诺了工人?”她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带上了几分严厉,“志远,你可知你此举,看似仗义,实则可能将顾先生和华昌厂置于更危险的境地?如今省城局势微妙,多少双眼睛盯着华昌,若此时工人闹将起来,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你这是在帮倒忙!”

      陈志远愣住了,他满腔热血,只觉自己是在践行正义,却未曾想到可能引发的复杂后果。他张了张嘴,想反驳,但在母亲冷静而锐利的目光下,竟一时语塞,脸上阵红阵白。

      “我……我只是觉得,应该有人为他们说话……”他的声音低了下去,带着一丝委屈和不甘。

      林晚玉看着儿子那混合着理想与挫败的神情,心中轻轻一叹。她何尝不理解儿子的心情?她自己也是从底层挣扎上来的,深知民生之多艰。但历经世事的磨砺,让她更明白现实的残酷与行事的分寸。

      “为他们说话,没有错。”林晚玉语气放缓,走到儿子面前,“但方式方法,至关重要。匹夫之勇,固然可敬,却难成大事。你想帮助工人,这很好,但首先要做的,不是煽动对抗,而是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比如,你是否清楚华昌厂资金短缺的具体原因?是否了解顾先生正在进行的斡旋到了哪一步?是否有比直接要求厂方立刻发放工钱更稳妥的、能暂时稳定局面的办法?”

      她一连串的问题,如同冷水,浇在陈志远发热的头脑上,让他逐渐冷静下来。他发现自己确实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并未深入了解背后的复杂因果。

      “你要记住,”林晚玉语重心长,“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智慧,需要耐心,更需要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而不是轻易地将自己置于管理者与工人的对立面。顾先生并非刻薄之人,他若有能力,绝不会亏待工人。你现在要做的,是设法帮助顾先生渡过难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在矛盾已然激化时,再去火上浇油。”

      陈志远沉默了许久,方才抬起头,眼神中的冲动褪去,多了几分深思:“娘,我明白了。是儿子考虑不周,太过冒进了。”

      这件事如同一颗石子,在林家内部激起了涟漪,也促使林晚玉开始更认真地思考下一代的教育和家族的未来。她看到志远身上那股蓬勃的朝气和对新世界的向往,这是好事,但也需要正确的引导。

      几天后,林晚玉做了一個决定。她将陈志远、以及年纪稍长已开始懂事理的招娣、来娣叫到书房。

      “如今虽是乱世,但读书明理,开阔眼界,仍是立身之本。”林晚玉看着三个孩子,郑重说道,“我打算,送你们去新式学堂继续学业。”

      陈志远眼睛一亮,他早已向往系统的学习。招娣和来娣也面露欣喜。

      “不过,志远,”林晚玉看向长子,“你去学堂,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着如何将你接触的那些新思想,与我们所处的现实结合起来。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如玉阁’的事务,你仍要分担,这是你的责任,也是你观察社会、历练能力的平台。”

      她又看向两个女儿:“招娣,来娣,你们也一样。女子并非只能困于闺阁,你们可以去学文,学理,甚至学医,学画,只要你们有兴趣,有能力,娘都支持。但无论学什么,品性根基不能丢,持家理事的本事也要懂。”

      她这番开明而又不失根基的安排,让孩子们既兴奋又感佩。

      “还有盼娣,”林晚玉目光柔和地看向安静坐在角落、正用炭笔勾勒着母亲侧影的小女儿,“她的画艺,需要更专业的指导。我会请顾先生帮忙,看看能否请到美术专科学校的教授,定期来家中指点。”

      安排完这些,林晚玉心中稍定。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她无法阻挡,也无法预测未来会走向何方。但她能做的,是尽力为孩子们打下坚实的根基,赋予他们适应变化、甚至引领变化的能力与心性。

      夜深人静,她独自在灯下给顾清明写信,除了商讨应对冯振亚可能的阴谋和华昌厂的困境外,也提及了对孩子们教育的想法,并感谢他一直以来对志远的引导。

      她写道:“……时代更迭,新旧激荡,我辈身处其间,唯有秉持公心,砥砺前行。孩子们如初生之苗,既需新雨之润泽,亦赖旧土之培固。愿与兄共勉,守此基业,传此薪火……”

      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窗外,省城的夜色深沉,偶尔传来几声遥远的犬吠或汽车的鸣笛。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林晚玉如同一位沉稳的舵手,小心翼翼地驾驶着林家这艘航船,既要避开明礁暗滩,又要为船上的新生力量指引方向,让家族的薪火,得以在这漫漫长夜中,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