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实业救国,雏凤新声 ...

  •   危机如同淬火的冰水,让林家的根基愈发坚实,也让林晚玉的目光超越了清水镇的方寸之地,投向了更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与顾清明的书信往来,不再局限于具体事务的商讨,更多了几分对时局、对未来的探讨。顾清明在信中时常流露出对国势颓靡、洋货横行的忧思,以及“实业救国”的坚定信念,这些思想如同细雨润物,悄然滋养着林晚玉的心田。

      这一日,顾清明亲自来到了清水镇。他没有先去矿场,而是直接到了林家新宅。时值初夏,院中石榴花开得正艳,如火如荼。孩子们见了他,依旧恭敬中带着亲近,盼娣还特意将她新画的一幅《山河壮丽图》拿给他看,画中万里江山,气势磅礴,让顾清明惊叹不已。

      书房里,茶香袅袅。顾清明看着对面沉静如水、眼神却愈发清亮的林晚玉,心中感慨万千。不过短短数年,这个女子已完成了从挣扎求存到执棋布局的惊人蜕变。

      “晚玉,此次前来,是有一件要事相商。”顾清明放下茶盏,神色郑重,“如今外侮日亟,国势维艰。我辈商人,虽不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却可兴实业以图自强。我欲联合数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省城筹建一家新式纺织厂,采用国外先进的机械,生产国人所需的布匹,以期稍分洋布之市场,略尽绵薄之力。”

      他展开一份初步的计划书,上面详细列明了投资预算、设备采购、厂址选择等。“此事关乎重大,所需资金不菲,且风险未知。但我相信,以我辈之力,若能成功,于国于民,皆大有裨益。不知……晚玉你可愿与我,再并肩一战?”他的目光坦诚而期待,带着毫无保留的信任。

      林晚玉没有立刻回答。她仔细翻阅着计划书,上面的数字庞大得让她心惊。这几乎要投入林家目前大半的流动资本。纺织行业对她而言是完全陌生的领域,竞争激烈,且受洋货冲击最大,风险可想而知。

      然而,顾清明话语中那份家国情怀,却深深触动了她。她想起自己幼时家道中落,亦有洋货冲击、父亲经营不善的缘故;想起逃难途中,所见民生之多艰。若能以一己之力,为这积弱的国度增添一丝力量,为贫苦的百姓多提供一份生计,这其中的意义,远非金钱可以衡量。

      她抬起头,迎上顾清明的目光,清澈的眸子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清明兄有此雄心,晚玉佩服。实业救国,虽是艰难之路,却也是希望所在。我虽力薄,也愿倾力相助。林家,愿入股。”

      顾清明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彩,他没想到林晚玉答应得如此干脆利落。“好!晚玉,我就知道,你绝非池中之物!”他激动之下,忍不住握住了林晚玉放在桌上的手。

      林晚玉微微一怔,手背上传来温热的触感,让她心跳漏了一拍,但并未立即抽回。她看着顾清明眼中毫不掩饰的欣赏与情意,心中百感交集。这几年的并肩作战,相扶相持,有些情愫早已悄然滋生,只是她一直刻意回避。如今,这层窗户纸,似乎到了不得不面对的时候。

      她轻轻抽回手,神色恢复了一贯的平静,但耳根却微微泛红:“具体入股多少,如何运作,还需仔细商议。绣坊这边,或许也能与纺织厂有所联动。”

      顾清明也意识到方才的失态,轻咳一声,收回手,脸上亦有些许不自然,但很快便恢复了商谈的节奏:“这是自然。晚玉你心思缜密,管理有方,这纺织厂若能得你相助,必能事半功倍。”

      顾清明在林家盘桓了两日,与林晚玉、陈志远详细商讨了投资纺织厂的具体细节,也去矿场和绣坊巡视了一番。陈志远经过上次危机的历练,待人接物愈发沉稳,在与顾清明的交谈中,虽偶有观点相左,但也能做到有理有据,进退有度,显露出独当一面的潜质。顾清明看在眼里,赞赏之余,也对林晚玉的教导更是佩服。

      送走顾清明后,林家内部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林晚玉将投资纺织厂的决定以及背后的“实业救国”理念,向全家做了说明。

      陈志远首先表态:“娘,顾先生此举利国利民,我支持!咱们现在有能力,是该做些更有意义的事。矿场这边我会更加用心,确保资金供应。”

      赵铁山虽不懂商业,但也粗声粗气道:“夫人决定的事,定然没错。需要我老赵出力的地方,尽管吩咐。”

      连年纪稍长的招娣、来娣也听得眼睛发亮,她们在学堂里也听先生讲过国家贫弱,如今听说自家也要为“救国”出力,心中充满了自豪感。盼娣虽不能言,也紧紧握着母亲的手,用力点头。

      家人的支持,让林晚玉心中暖流涌动。她看着围绕在身边、已然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一股强大的力量油然而生。她不仅要守护这个小家,也要借助这力量,去为那个风雨飘摇的大家,尽一份心力。

      投资纺织厂的计划紧锣密鼓地推进。林晚玉调动了绣坊和矿场的大部分流动资金,又说服红姐投入了一小部分,与顾清明及其联络的其他几位商人,共同组建了“华昌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顾清明任董事长,负责总体筹划和对外联络;而林晚玉,则凭借其卓越的管理能力和令人信服的品性,被推举为董事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内部的生产管理和人事调度。

      这意味着,林晚玉需要频繁往返于清水镇与省城之间。

      第一次以董事身份踏入省城华昌纺织厂的筹建处时,林晚玉心中不免有些忐忑。她一个女子,出身乡野,骤然进入这省城商界的核心圈子,面对的皆是些衣着光鲜、谈吐不凡的男董事实业家,其中的压力可想而知。

      果然,在第一次董事会上,当她提出关于女工招募培训、以及建立简易子弟托幼所的初步设想时,便遭到了几位年老董事隐晦的质疑。

      “林夫人心善,体恤女工,自是好的。只是,办托幼所……是否有些多余?女工自家孩子,自有家人看管,厂里何必多此一举,徒增开销?”一位留着山羊胡的董事捻着胡须说道。

      林晚玉早已料到会有此问,她不慌不忙,从容应答:“李董事所言在理。然晚玉以为,此举并非徒增开销,而是为了稳定人心,提升效率。女子出外做工,最挂心的便是家中稚子。若厂里能解决其后顾之忧,她们必能更专心于工作,减少差错,提高产量。此乃‘磨刀不误砍柴工’之理。且此举能彰显厂方仁德,利于招揽更踏实肯干的女工,长远来看,利大于弊。”

      她语气平和,条理清晰,将一项看似“妇人之仁”的举措,阐述成了有利于工厂发展的管理策略。几位原本不以为然的董事听了,也不禁微微颔首。

      顾清明适时地投来支持的目光,并补充道:“林夫人此议甚好。办厂不仅为牟利,亦需兼顾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我看,可以试行。”

      有了顾清明的支持,林晚玉的提议得以通过。在随后的筹建过程中,她事必躬亲,从厂房布局到机器安装,从女工招聘到规章制定,都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绣坊的管理经验。她提出的许多细节,如工作区域的采光通风、食堂的卫生标准等,起初被一些男性管理者视为“吹毛求疵”,但在实际运行后,却显著提升了工人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让人不得不服。

      渐渐地,这位来自乡下的“林夫人”,以其过人的能力、务实的作风和那份不同于寻常商人的细腻与远见,赢得了董事会乃至工人们的尊重。她在省城商界,终于凭借自己的实力,站稳了脚跟,发出了独属于林晚玉的“清声”。

      然而,就在她忙于纺织厂事务,频繁穿梭于省城与清水镇之间时,一股针对她个人,也针对林家产业的阴风,开始在暗处悄然刮起。来源,依旧是那个看似沉寂,却从未放弃的——振亚矿务。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