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筚路蓝缕,雏凤清声 ...

  •   省城的博弈如同暗流下的缠斗,表面上波澜不惊,内里却时刻牵扯着清水镇的神经。林晚玉深知,仅靠民意的软性抵抗,绝非长久之计。那纸官方的许可,才是矿场能否从“私生子”转为“正名”的关键,是抵御一切明枪暗箭最坚实的盾牌。

      顾清明的密信变得愈发频繁,字里行间能读出省城局势的胶着与他的殚精竭虑。他提到,振亚矿务联合了几个本地保守的士绅,不断以“破坏龙脉”、“惊扰地气”等荒谬理由,在报纸和官场上制造舆论压力。同时,他们也在暗中抬高土地收购价格,试图从源头上增加“华昌矿业”的成本。

      “然,彼之砒霜,或为我之蜜糖。”顾清明在信中笔锋一转,透出一丝破局的锐气,“彼等阻挠愈烈,愈显矿藏价值。我已另辟蹊径,游说数位致力于‘实业救国’的议员同僚,陈明此矿于国防、于民生之大利。近日或有一位关键人物,将微服亲往清水镇实地勘察,夫人可早作准备,务必令其眼见为实。”

      关键人物?微服勘察?林晚玉握着信纸,心潮微涌。这是一个机会,一个绕过振亚矿务设置的层层障碍,直接将矿场的价值与潜力展现在决策者面前的机会!必须抓住!

      她立刻召集了陈志远和刚从山中下来的赵铁山。

      “省城将有贵客秘密到访,视察矿场。”林晚玉开门见山,目光扫过两人,“这是我们拿到批文的关键。矿场现状,必须能在最短时间内,给来人留下‘潜力巨大、管理有序、利国利民’的印象。”

      陈志远眉头微蹙:“娘,山中建设虽未停,但为了隐蔽,进度放缓,许多地方还是一片忙乱的工地景象,恐怕……难称‘有序’。”

      赵铁山也沉声道:“而且,若来的是文官,只怕吃不了山路颠簸之苦,也未必看得懂矿脉岩石。”

      林晚玉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那就让他们看他们能看懂,且愿意看到的!”

      她站起身,走到那张简陋的矿区地图前:“第一,志远,你立刻着手,将我们这几个月所有的勘探数据、矿样分析、初步的开采规划、甚至是未来能带动多少就业、创造多少税收的预估,整理成一份清晰明了的‘说帖’。不要用太多专业术语,重在直观,用数据和图表说话。要让一个不懂矿业的人,也能一眼看出其价值。”

      “第二,”她看向赵铁山,“铁山兄弟,你负责‘场面’。通往矿区核心的那段路,必须在这几天内,不计成本,给我平整出来,至少不能让人走着磕磕绊绊。矿工宿舍、工棚区域,彻底清扫,物品摆放整齐。所有工人,发放干净的号褂,精神面貌必须振作!我们要展现的,不是一個已经完工的繁华矿场,而是一个井然有序、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建设中的未来’!”

      “第三,”林晚玉目光深远,“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让来人看到,‘民心所向’。红姐那边,我会再去沟通。届时,不需要民众聚集,但要让来人在镇子上、在路边,偶尔能听到关于矿场带来的积极变化的议论,看到百姓脸上实实在在的笑容。”

      任务明确,三人立刻分头行动。

      接下来的几天,黑风岭深处的星火矿场,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赵铁山带着护卫队和矿工们,日夜赶工,用碎石和泥土硬是将那条崎岖的便道垫得平整了许多。工棚区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陈志远则泡在了临时搭建的“办公室”里,对着大量的数据和图纸,熬红了双眼,精心撰写和绘制那份关乎矿场命运的“说帖”。

      林晚玉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她亲自检查了矿场的每一个角落,从矿石样本的陈列,到工人伙食的搭配,事无巨细。她甚至特意去了一趟镇上唯一的学堂,以“华昌矿业”的名义,捐赠了一批书籍和文具,并承诺矿场正式投产后,将设立助学基金。此举无声,却在镇民心中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约定的日子,在一个薄雾弥漫的清晨悄然到来。

      来的只有两人。为首者是一位年约五旬、穿着普通青布长衫的老者,面容清癯,目光温和却透着洞察世事的睿智,举止间自带一股不怒而威的气度,他自称“杨先生”。另一位则是他的随从,沉默寡言,眼神锐利,显然身负护卫之责。

      顾清明并未亲自陪同,只派了孙管事作为引路人。这种低调,反而更显出来者身份的不寻常。

      林晚玉带着陈志远和赵铁山在山口迎接,礼数周到却不卑不亢。

      “杨先生远道而来,辛苦了。”林晚玉微微屈膝。

      杨先生目光在她沉静的脸上停留一瞬,闪过一丝讶异,似乎没想到这深山之中主持大局的,竟是如此一位年轻秀美的妇人。他颔首回礼:“林夫人,冒昧打扰。”

      没有过多寒暄,一行人便沿着新修整的道路向山中走去。林晚玉和陈志远在一旁陪同讲解,赵铁山则带着几名护卫,不远不近地跟着,既保证了安全,又不打扰谈话。

      一路上,杨先生看得仔细,听得更仔细。他看到了道路两旁被妥善处理的边坡,看到了工棚区井然有序的景象,看到了矿工们虽然满身尘土却精神饱满的面貌,也听到了不远处传来的、被刻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施工声响。

      陈志远适时地展开那份精心准备的“说帖”,用清晰简洁的语言,介绍着矿藏的储量、品位、开采规划,以及未来对地方税收、就业的带动预期。他甚至还准备了几块品位极高的矿石样本,让杨先生亲手感触其沉甸甸的分量。

      杨先生偶尔会提出一些问题,都切中要害,涉及资源可持续性、环境保护(虽无此现代词汇,但意思相近)、与地方百姓的关系等。林晚玉和陈志远一一从容作答,既不夸大,也不隐瞒,坦诚中带着自信。

      当走到矿区核心,俯瞰着那已经初具雏形的矿洞和选矿场地时,杨先生驻足良久。他看着那些在赵铁山指挥下,如同工蚁般忙碌却秩序井然的工人,看着岩壁上裸露出的、在阳光下闪烁着隐隐金属光泽的矿脉,眼中终于露出了难以掩饰的赞赏。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他轻轻吟诵了一句古语,转头看向林晚玉,语气中带着深意,“林夫人,顾贤侄在信中对你赞誉有加,今日一见,方知所言非虚。一介女流,于这穷山恶水之间,能统筹如此局面,凝聚如此人心,更难得的是,眼光长远,心系地方,实属不易。”

      林晚玉微微躬身:“杨先生过奖。晚玉不过是尽本分,为家人、为跟着我们吃饭的乡亲,谋一条生路罢了。这矿场若能成,亦是托赖顾先生运筹,杨先生及诸位大人支持,更是仰仗朝廷(泛指政府)励精图治,方有我等小民施展之余地。”

      她这番话,谦逊得体,将功劳归于上下,给足了杨先生面子。

      杨先生满意地点了点头,不再多言。

      视察结束,送走杨先生一行,林晚玉站在山口,久久没有离去。山风拂动她的衣袂,带来深秋的凉意。

      陈志远走到她身边,难掩兴奋:“娘,杨先生似乎很满意!”

      林晚玉望着远方层峦叠嶂的山脉,轻轻吐出一口气:“满意与否,尚在其次。重要的是,我们让他看到了我们的‘势’。有了这‘势’,省城那边的僵局,或许就能破了。”

      她转身,看向儿子和走过来的赵铁山,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

      “通知下去,矿场……可以适当加快进度了。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