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 5 章 围读会 ...
-
“职业尊严影像计划”的推进速度超出了苏晴的预料。在林薇的积极协调下,项目很快获得了部里的原则性同意。苏晴的工作室迅速组建了核心团队,第一个聚焦的对象,是资深建筑工程师李工。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角色和项目精神,苏晴决定在正式开机前,为《暖阳之下》举办一场小范围的剧本围读会。她特意邀请了林薇。发出邀请时,她心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不仅希望得到政策视角,更渴望与林薇分享她职业世界的核心,让她看到自己在闪光灯之外的、作为演员的认真与追求。
围读会安排在一间充满文艺气息的排练室内。阳光透过白纱帘,柔和地照亮了围坐在一起的演员、导演和几位特邀嘉宾。林薇坐在角落,安静地翻看着剧本,与周围略带兴奋的演艺圈氛围有些格格不入,却又奇异地融合。她的存在,对于苏晴而言,像一枚定海神针,让这个熟悉的环境多了几分令人心安的郑重。
扮演男主角“陈阳”的顾皓,气质干净,眼神清澈。围读开始,一切顺利。直到读到那场被邻里指指点点的戏份。
顾皓念着台词,声音里带着压抑的委屈和不解:“……难道一个男人的价值,仅仅是由他银行卡上的数字决定的吗?”他的演绎真挚而富有感染力。念完,他放下剧本,眼神明亮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指向了那些嘲讽男性不够“成功”的极端声音。
他的演绎真挚而富有感染力。念完,他放下剧本,看向众人,眼神明亮:“说实话,我接这个角色,就是被这种追问打动了。我身边有很多朋友,他们不想活成父辈那种除了工作就是应酬、对家庭缺席的模样。他们想参与孩子的成长,想分担伴侣的压力,这有错吗?这种陈旧的压力,不仅来自上一代,有时候也来自一些……看似进步的言论。”
他的话,隐约指向了网络上那些将“慕强”奉为圭臬、嘲讽男性不够“成功”的极端声音。一位年纪稍长的男演员,是剧组请来的艺术指导,皱了皱眉,接口道:“话是这么说,但现实是现实。男人嘛,终究还是要有事业撑着的,不然家庭地位从何而来?剧本是不是该稍微强化一下陈阳后期的职业转型,别真成了‘家庭煮夫’?”
排练室内的气氛微微凝滞。
就在这时,一个略带夸张的女声响起:“哎呀,李老师,您这观念可得更新啦!”
众人望去,是坐在制片人旁边的一个年轻女子,名叫周倩,是制片人带来的,据说是某知名“女性成长社群”的联合创始人,对市场风向很有研究。她妆容精致,穿着干练,但眼神中透着一股精明的算计。
“现在的独立女性,追求的是灵魂伴侣,是共同成长。”周倩侃侃而谈,话语流利得像背诵文案,“我们社群的核心理念就是,女人要成功,就要摆脱传统关系的束缚!像陈阳这种愿意支持妻子的男人,正是我们倡导的‘新男性’典范!这个角色立住了,绝对能引爆话题,收割一大波女性观众的好感度!”
她的话听起来似乎是在支持角色,但林薇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异样——她把一个活生生的人,一种基于爱与责任的选择,简化成了“收割流量”的工具和符号。这种支持,带着一股浓浓的商业利用味道。
苏晴显然也感觉到了,她微微蹙眉,没有接话,而是看向林薇:“林司长,从您的角度看,像陈阳这样的选择,在现实政策环境中,会遇到哪些具体的支持或障碍?”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林薇身上。
林薇合上剧本,沉吟片刻,语调清晰而平和:“政策层面,我们正在探讨如何完善育儿假制度,使其不再是母亲的‘专属’,而是父母共享的权利。我们也关注如何消除招聘中的隐性性别歧视,避免男性因休育儿假而在职场受阻。陈阳的选择,在个人层面是勇气和爱的体现,但在社会层面,反映出的是我们支持系统的不完善。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让‘陈阳’们不会因自己的选择而承受额外压力的环境,这与性别无关,而与个体的幸福权和选择权有关。”
她没有高喊口号,而是从具体的政策切入点进行分析,一下子将话题从浮泛的争论拉回到了坚实的建设层面。
顾皓听得眼睛发亮,忍不住点头。那位老艺术指导也陷入了思考。
周倩却笑了笑,语气带着一丝轻慢:“领导就是站得高,不过现实是,流量和话题才是硬道理。能把理念包装成畅销品,才是本事。”
围读会继续,但一股暗流已然涌动。
会后,苏晴和林薇走在最后。
“那个周倩,”苏晴低声说,语气中带着厌烦,更带着一丝在林薇面前无需掩饰的真实情绪,“就是王总那个‘女性赋能’社群的合伙人之一。你看她,嘴上全是‘独立’、‘新女性’,眼里看的却全是生意。”
林薇点了点头:“我注意到了。她的‘支持’,本质是消费这种社会情绪。这是一种需要警惕的趋势。”她的声音很冷静,但苏晴能听出其中与自己同频的鄙夷,这种默契让她感到安慰。
“而且,”苏晴叹了口气,身体不自觉地微微靠近林薇,声音压得更低,“我得到消息,王硕那边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我们的‘职业尊严’计划,似乎也想搞一个类似的东西,但方向可能是……更偏激、更能制造对立的。”
阳光将两人的影子拉长,靠得很近。她们意识到,前方的路并非一片坦途。
“他选择用拆解来获取影响力,”林薇的声音不高,却异常坚定,她看向苏晴,眼神深邃而专注,“那我们就必须用更坚实的建设来回应。一次不够,就十次;十次不够,就一百次。他要的是分裂的流量,我们要的是共识的土壤。这是一场马拉松,苏晴。”
听到自己的名字从她口中那样沉稳而坚定地念出,尤其伴随着“我们”和“马拉松”这样的词,苏晴忽然觉得,即便前路漫长,只要有身边这个人同行,便无所畏惧。*她们想搭建桥梁,但有人却想借着对立的沟壑,开挖自己的流量金矿。
真正的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但她们之间,那由理念、信任和此刻并肩的身影所构筑的同盟,也已愈发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