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第 14 章 下乡 ...
-
“家庭新画像”项目在经历风雨后,终于步入平稳发展的轨道。林薇出色地完成了项目初期的破局和奠基工作,后续的系列拍摄和日常运营,她放心地交给了得力的下属团队负责。第二集的故事,聚焦一位选择成为“全职奶爸”的城市白领,由另一位兼具人气与口碑的男星接棒出演,社会反响依旧热烈。
她们的使命,似乎告一段落。但她们都知道,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林薇接到了新的任务——带队前往中西部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清源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基层调研,重点考察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人口结构、劳动力变迁及民生保障问题。这正与她长期关注的领域紧密相关。
几乎是同时,苏晴也收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邀请——一档由国家电视台策划的大型纪实类综艺《泥土的味道》的固定嘉宾邀约。节目旨在让明星深入农村,体验劳作,记录真实的乡村图景。而节目选定的第一站,恰好就是清源县。
“看来,我们又要‘巧合’地并肩作战了。”苏晴在电话里对林薇说,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愉悦和一丝宿命感。
林薇握着电话,唇角微弯。这种不约而同的“奔赴”,让她感到一种奇妙的安心。“清源县的情况比较复杂,做好准备。”她提醒道,语气是职业性的严谨,但那份下意识的关怀已然流露。
于是,两条线再次交汇。一条是严谨的政务调研,一条是充满未知的纪实综艺,她们将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同一片土地。
抵达清源县的第一天,巨大的差异感就扑面而来。对于林薇,这里是堆积如山的报表、座谈会的长桌和亟待梳理的基层脉络;对于苏晴,则是镜头下的稻田、猪舍和需要努力适应的艰苦居住条件。
林薇的调研工作迅速展开。在走访了几个村庄后,一个突出的现象引起了她的高度关注:村里留守的,多是老人、儿童,以及大量四五十岁、甚至更年长的妇女。她们是田间地头的主力,是照顾老小的支柱,脸上刻着风霜与疲惫。
在河东村,她遇到了李秀英,一位六十岁的妇女。她的丈夫早年在外打工受伤后返乡,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两个儿子成年后也去了更远的城市,一年难得回来一次。家里十几亩地,从播种到收割,几乎全靠她一人操持,还要照顾丈夫的起居。
“没啥辛苦的,习惯了。”李秀英搓着布满老茧和裂口的手,脸上是逆来顺受的麻木,“就是有时候觉得,这辈子……好像从来没为自己活过。”她的话语很轻,却像重锤敲在林薇心上。这就是无数农村妇女的缩影——她们的价值被绑定在无尽的付出上,个体的需求与声音,在家庭和村落的结构中被长期忽视、压抑。
另一边,苏晴在综艺拍摄中,也直观地感受到了乡村的性别生态。她被安排与当地几个年轻的“光棍”一起劳作。这些男青年大多淳朴、能干,但也普遍面临着娶妻难的困境。
“没钱,没房,谁愿意嫁到我们这山沟沟里来?”一个叫大壮的小伙子对着苏晴的跟拍镜头,憨厚又无奈地苦笑,“现在的姑娘,都想去城里。”
苏晴听着,心里不是滋味。她意识到,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传统婚恋观念与现代化进程碰撞下的复杂困境。这些男性,某种程度上也是特定结构下的“受害者”。
夜晚,在节目组安排的简陋宿舍里,苏晴和林薇终于有机会碰面。
两人沿着村边的小河散步,月光洒在田埂上。
“我今天见到了李秀英大姐……”林薇缓缓开口,将白天的见闻和自己的思考娓娓道来,“她们那一代人,为家庭、为乡村付出了全部,却很少被看见,被认可。这种基于性别的、长期的奉献与压抑,是真实存在的,也是我们推动平等议题时,必须直面和关怀的群体。”
苏晴深有同感:“我这边也感触很深。那些娶不到媳妇的小伙子,他们也很无奈。乡土社会的男女平权,好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女性在付出中被忽视,男性在困境中被剩下。”
“不是死胡同。”林薇停下脚步,望向月光下静谧的村庄,目光睿智而坚定,“而是提醒我们,不能简单套用城市的性别话语。在这里,问题更交织,更需要具体的、落地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提升农业女性的社会价值和话语权?如何发展乡村经济,吸引年轻人回流,从根本上改变婚恋市场的土壤?这不仅仅是女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她们的声音不高,在夜色中却格外清晰。思想的交流让她们彼此照亮,也更能看清前路的复杂。
晚风吹来,带着河水的湿气和泥土的芬芳。苏晴看着林薇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冽又柔和的侧脸,一种混合着钦佩、依赖与更深沉情感的东西,在她心中涌动。她悄悄伸出手,勾住了林薇垂在身侧的小指。
“还好有你在我身边,”苏晴轻声说,带着无限的感慨,“不然看到这些,我可能会更无力。”
林薇的手指微微一动,没有挣脱,反而轻轻回勾了一下。这个细微的动作,胜过千言万语。
“嗯。”她低声回应,“一起面对。”
月光将两人的影子拉长,交织在乡间的小路上。她们不仅是思想的同行者,更是彼此在探索复杂现实时,最温暖坚实的依靠。清源县的土地,正静静等待着她们去挖掘更深层的故事,而她们之间的情感,也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壤中,悄然生长,愈发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