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一章-月灯初上(2) ...

  •   在芙蓉轩盘桓了近一个时辰,杨晚晴才借口更衣,由丫鬟引路返回自己的晴雨轩。

      穿过连接东西苑的那道月洞门时,她下意识地朝西边望了一眼。与前宅的精巧布局和东苑的宜居舒适不同,西苑显得格外荒凉寂静。林木更深,掩映着几座若隐若现的楼阁檐角,一道明显更为高大、颜色也更深沉的围墙将那片区域单独隔开,门口甚至有两名面无表情的仆役看守。

      “表小姐,那边是府中库房重地,等闲不能靠近的。”引路的丫鬟小声提醒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杨晚晴收回目光,状若无意地问道:“我母亲当年,似乎是住在西苑?”

      丫鬟的脸色微微一白,低下头快步前行:“奴婢进府晚,不知前事…表小姐,您的院子到了。”

      回到晴雨轩,杨晚晴屏退丫鬟,独自坐在窗前,取出母亲留下的玉佩和笔记。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玉佩奇异的纹路上,那纹路似乎比昨夜更清晰了些,指尖触碰时,那微弱的暖意也仿佛更明显了。

      她翻看着笔记,目光停留在另一段描述上:“杨氏族人,不惧寒暑,却极畏日光直射。每逢朔望,必闭门不出,府中彻夜灯火通明,时有异响自西苑地下传出…”

      她心中一动,抬指细算。今日是八月十四,明日便是月圆之中秋。母亲笔记中提及的“异响”,与老夫人、杨煜讳莫如深的态度,以及必须在子时前回府的古怪家规,是否都与这月圆之夜有关?

      一个模糊的念头在她脑海中成形。她将玉佩小心地贴身收好,笔记则藏在箱笼最底层。

      午后小憩片刻,杨晚晴被一阵喧闹声唤醒。原来是三姑娘婉菁带着几个小丫鬟,兴冲冲地送来一套崭新的石榴红罗裙,说是老夫人吩咐赶制出来,给她今晚观灯穿的。

      “妹妹快试试!这颜色衬你!”婉菁热情地帮她换上衣裙,又拿出一对小巧的珍珠耳坠,“这是我送你的,今晚戴上,定能招惹……”她说到这里,忽然掩口一笑,脸上飞起两朵红云。

      黄昏时分,杨府门前的街道渐渐热闹起来。各式各样的花灯被点亮,悬挂在屋檐下、树梢头,将暮色渲染得五彩斑斓。孩童的嬉笑声、商贩的叫卖声、丝竹管弦声隐隐传来,与杨府内部的沉寂形成鲜明对比。

      杨晚晴与几位盛装打扮的表姐妹齐聚府门前,大嫂柳氏和几位年长的嬷嬷陪同,另有十数名身材健壮、眼神锐利的家丁在四周护卫。这些家丁虽作寻常仆役打扮,但行动间步伐沉稳,气息绵长,显然都身怀武艺。

      杨靖与老夫人并未现身,只有杨煜一身墨蓝色长衫,立在门廊的阴影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杨晚晴身上。

      “抚远今夜人多眼杂,诸位妹妹务必紧跟家人,不可擅自行动。”他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子时之前,必须回府,切记。”

      他的视线与杨晚晴相接,那双深邃的眼眸在暮色中,似乎又掠过一丝极淡的红光,快得让人以为是错觉。

      杨府沉重的朱漆大门缓缓开启,门外是流光溢彩、人声鼎沸的抚远夜市。各色花灯争奇斗艳,舞龙灯的队伍敲锣打鼓地走过,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和人们的欢声笑语。

      杨晚晴随着姐妹们踏出府门,融入这片繁华。她回头望了一眼,杨煜依然站在门内的阴影里,仿佛与门外这个热闹的世界隔着一层无形的界限。

      她握紧了袖中那枚温热的玉佩,深吸一口带着节日气息的微凉空气。

      这片灯火辉煌之下,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她,必将在这轮明月之下,一步步走近那个被刻意掩埋了八年的真相。

      ——————————————————————————

      她随着人流向前,身影渐渐消失在璀璨的灯火与熙攘的人潮中。而身后,杨府那高大的门扉,正被两名家丁缓缓推上,隔绝了内外的世界。
      抚远城的中秋灯会,果然名不虚传。

      杨晚晴随着杨府的女眷们漫步在熙攘的街道上,几乎要被这满城的流光溢彩所淹没。各式各样的花灯悬挂在街巷两侧,从简单的荷花灯、兔子灯,到工艺复杂的走马灯、琉璃灯,应有尽有。一条巨大的龙灯蜿蜒穿过主街,龙身由数十人共同擎举,鳞片在烛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所到之处,引来阵阵喝彩。

      空气中弥漫着糖人、烤栗子和桂花糕的甜香,夹杂着人群的喧闹声、小贩的叫卖声和远处戏台传来的咿呀唱腔,织就了一幅活色生香的盛世画卷。
      然而,身处这片繁华之中的杨晚晴,却始终感觉有一层无形的隔膜。

      杨府的几位姑娘,包括活泼的婉菁在内,虽然脸上带着新奇与兴奋,但行走间却始终保持着某种刻意的优雅与疏离,仿佛与周围纵情欢笑的平民百姓格格不入。她们很少在某个摊位前长时间停留,对那些精巧的民间玩意也只是远远看上几眼,并不上前触碰。

      更让杨晚晴注意的是那些护卫。杨府的家丁们看似松散地围在四周,实则站位巧妙,将几位女眷牢牢护在中心,同时警惕地审视着每一个试图靠近的陌生人。他们的眼神锐利如鹰,在五彩斑斓的灯火下,偶尔会闪过一丝异常专注的光芒。

      “晚晴妹妹,你看那边的塔灯,可是今年灯会的魁首呢!”柳氏指着远处一座巍峨的灯楼,试图引起她的兴趣。

      杨晚晴顺着她所指的方向望去,那灯楼确实精巧,叠层飞檐,缀满了数百盏小灯,璀璨夺目。但她只是淡淡一笑,并未多言。她的心思,早已飞越了这片喧嚣,思索着如何能借机探听一些关于杨家的消息。

      就在她们转过一个街角,走向更为开阔的朱雀广场时,杨晚晴的脚步不由自主地顿住了。

      广场中央相对空旷些,一座高大的灯树下,站着几个人影,与周围摩肩接踵的人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首的那名男子,身姿挺拔,穿着一袭玄色暗纹锦袍,外罩一件墨紫色的大氅,领口簇拥着罕见的深色狐裘。他并未佩戴任何显眼的饰物,但通身的气度却让人无法忽视。

      灯火阑珊处,他的面容清晰地映入杨晚晴的眼帘——那是一种近乎诡异的漂亮。

      他的肤色是常年不见日光的冷白,细腻如玉,在流光溢彩的灯光下,几乎泛着一种透明的质感。五官轮廓深邃,仿佛由技艺最精湛的匠人精心雕琢而成,鼻梁高挺,唇形薄而线条分明,颜色是极淡的绯色。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眼睛,异常乌黑,如同最深的夜,没有一丝杂色,映着周遭璀璨的灯火,却奇异地吸不进任何光亮,只余下两潭深不见底的幽暗。

      他仅仅是站在那里,周身便散发着一种与这热闹节日格格不入的沉寂与冷冽,仿佛一块骤然投入沸水中的寒冰。

      而更让杨晚晴心头一紧的,是站在他身旁的两个孩童。

      那是一对约莫十岁左右的童男女,生得粉雕玉琢,漂亮得不像凡人。男孩穿着宝蓝色小锦袍,女孩穿着绯红色绣缠枝莲的襦裙,两人都安安静静地站在男子身侧,手里各提着一盏造型别致的玉兔灯。然而,他们仰头看着周围热闹景象的眼神,却并非孩童应有的纯真好奇,那黑曜石般的眸子里,带着一种近乎漠然的审视,

      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倦怠。

      男子微微侧头,似乎对那两个孩童低语了一句什么。他并未提高声量,但在那片喧嚣中,他的声音仿佛具有某种奇特的穿透力,让不远处的杨晚晴捕捉到了一丝微弱的、带着独特韵律的音节,不似中土官话。

      他似乎察觉到了杨晚晴凝视的目光,倏然抬眼,望了过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