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一章-月灯初上(1) ...
-
杨晚晴在陌生的床榻上辗转反侧,一夜浅眠。
每当她即将沉入梦乡,母亲笔记中那句“杨氏一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便会在脑海中浮现,使她猛然惊醒。窗外的天色由深黑转为墨蓝,第一缕晨光尚未穿透厚重的窗纸,杨府却已有了动静。杨晚晴听见院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与低语,却并非寻常人家清晨的忙碌声响,而是一种刻意的、近乎鬼祟的窸窣声响,仿佛夜间活动的生物正匆匆归巢。
她起身更衣,特意选了一件淡青色的襦裙,发髻上也只簪了一支简单的玉簪,既不失礼数,也不过分招摇。推开房门,庭院中的景象让她微微一愣——几个仆役正手脚麻利地将回廊上悬挂的灯笼一一熄灭,并迅速拉上廊檐下的竹帘,似乎在刻意遮挡逐渐明亮的天光。他们动作娴熟,仿佛这是每日例行的公事。
“表小姐醒了?”一个年长的嬷嬷不知何时出现在她身后,声音干涩,“老爷和老太太请您去花厅共用早膳。”
杨晚晴轻轻颔首,跟着嬷嬷穿过蜿蜒的回廊。她注意到,杨府的建筑布局颇为奇特,所有走廊均有顶棚相连,即使在不同院落间穿行,也几乎无需暴露在
天空之下。偶尔有几处露天庭院,其中种植的也都是喜阴的植物,郁郁葱葱却不见花开。
花厅位于宅邸的东侧,门窗紧闭,只靠几盏长明灯照明。厅内陈设古朴典雅,紫檀木的桌椅泛着幽光,墙上悬挂着年代久远的山水画,色调沉郁。
杨靖已端坐主位,仍是一身暗色长袍,在昏暗的光线下,他的脸色显得更加苍白。他微微点头,示意杨晚晴坐在下首。
“晚晴给伯父请安。”她福了一礼,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厅内角落的阴影处,那里站着两个垂手侍立的丫鬟,低眉顺目,几乎与背景融为一体。
“昨夜休息得可好?”杨靖的声音在密闭的空间里回荡,带着一丝空洞。
“劳伯父挂心,一切都好。”杨晚晴谨慎应答。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伴随着拐杖敲击地面的规律声响。两名侍女搀扶着一位老妇人缓步而入,她便是杨家的老夫人,杨晚晴的外祖母。
老夫人身着深紫色绣金纹样的袄裙,满头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被一支精致的金簪牢牢固定。她面容清癯,皱纹深刻,一双眼睛却异常明亮,在昏暗的光线下隐隐泛着浑浊的黄色。当她目光扫过杨晚晴时,停顿了片刻,那目光既锐利又古怪,仿佛在审视一件年代久远的器物。
“母亲。”杨靖起身相迎,语气恭敬。
老夫人微微颔首,在主位旁坐下,枯瘦的手指摩挲着拐杖顶端的玉雕,那是一只造型奇异的蝙蝠纹样。
“这孩子,长得确实像她母亲。”老夫人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如秋风扫过枯叶,“尤其是那双眼睛。”
杨晚晴垂眸:“外祖母安好。”
早膳被依次端上,菜式精致却颇为奇特:一碗浓稠的黑米粥,几碟腌制的酱菜,一盅温热的补汤,以及一壶香气浓郁的茶。不见任何荤腥,也没有热腾腾的蒸点。
“咱们杨家世代有些特殊的体质,畏光,不喜热食,你慢慢就习惯了。”老夫人似是看出她的疑惑,缓缓解释道,“这茶是特制的,加了枸杞与菊花,明目养神,你多喝些。”
杨晚晴端起精致的白瓷茶杯,注意到奉茶的侍女手腕上戴着一串深色的珠串,色泽暗沉,似木非木,散发着一股若有若无的奇特气息。她低头抿了一口茶,味道苦涩中带着一丝腥甜,与她平日喝惯的茶很是不问。
席间,老夫人问了几句江南的风土人情,杨晚晴一一作答,言辞谨慎。杨靖则沉默寡言,只是偶尔抬眼打量她,目光深沉,不知在思量什么。
“既然回来了,就安心住下。”早膳将近尾声时,老夫人用绢帕擦了擦嘴角,淡淡道,“稍后让你几个表姐妹带你熟悉熟悉环境,今晚城中有中秋花灯会,年轻人也该去逛逛,总好过闷在府里。”
杨晚晴恭顺应下,心中却疑窦丛生——母亲笔记中的警告言犹在耳,而杨家人种种异于常人的举止,连同这宅邸中无处不在的压抑氛围,都让她确信,这个家族绝非寻常。
用过早膳,先前引路的嬷嬷便带着杨晚晴前往后宅的女眷活动之处——芙蓉轩。
与府中其他地方的昏暗不同,芙蓉轩四面开窗,此时晨光熹微,透过薄薄的窗纱照进来,显得明亮而温暖。这里是杨府内为数不多能让阳光充分透入的地方。
杨晚晴踏入轩内,只见四五位年轻女子正围坐在一起,有的在做针线,有的在翻书册,见她进来,目光齐刷刷地投了过来。
一位约莫二十出头、身着杏子黄绫裙的少妇率先起身,笑容温婉:“这位便是晚晴妹妹吧?我是你大表哥杨煜的媳妇,娘家姓柳,你叫我柳氏或是大嫂都可。”
“大嫂。”杨晚晴敛衽施礼。
柳氏亲热地拉住她的手,逐一介绍在场的几位姑娘。坐在窗边、年纪稍长的是二姑娘杨婉茹,容貌清丽,气质沉稳;她身旁的是三姑娘杨婉菁,眉眼灵动,好奇地打量着杨晚晴;靠里坐着的是四姑娘杨婉荷,面容稚嫩,看起来不过十三四岁;最后一位坐在角落、安静翻阅书卷的,则是五姑娘杨婉兰。
“原本还有你大姐姐,可惜前年出嫁了,如今府里就我们几个姐妹。”柳氏笑道,拉着杨晚晴在身边坐下,“你来了正好,人多也热闹些。”
丫鬟奉上茶点,这次的茶是清香的龙井,点心也是江南常见的样式,与早膳时截然不同。杨晚晴心中稍安,看来这芙蓉轩是杨府中一个相对“正常”的所在。
几位表姐妹起初还有些拘谨,寒暄几句后,便渐渐活络起来。三姑娘婉菁最是活泼,叽叽喳喳地问着江南的风景、衣饰和吃食。
“听说江南的花灯也做得精巧,不知比我们抚远的如何?”婉菁好奇道,“今晚城中就有中秋灯会,盛况非凡,妹妹一定要去看看!”
杨晚晴微笑应答:“各地风物,各有千秋。抚远是边镇名城,气派自然不同。只是…”
她语气微顿,似是不经意地问道,“我见府上似乎不常外出,今晚我们一同去观灯,可方便么?”
此言一出,几位姑娘交换了一个微妙的眼神。大嫂柳氏抿嘴一笑:“我们姐妹平日是少出门,但中秋佳节不同,家中长辈是允我们夜晚出去走走的,只是需得多带些人,且必须在子时前回府。”
一直安静的二姑娘婉茹轻声补充道:“这是家规,入夜后…不便在外久留。”
“为何必须在子时前回府?”杨晚晴顺势追问,她想起母亲笔记中也提及杨家有“夜行”的传统。
婉茹似乎意识到失言,低头整理了下衣袖:“长辈们是担心女儿家安危,夜深了,外面终究不太平。”
角落里的五姑娘婉兰忽然合上书卷,抬起眼,她生得极白,五官精致如画,声音清冷:“晚晴姐姐初来乍到,还是遵守家规为好。杨家…毕竟与别家不同。”她的话中似乎别有深意。
杨晚晴感到婉兰的目光在自己脸上停留了片刻,那眼神与她年龄不符,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淡漠。她想起表哥杨煜那同样苍白的面容和偶尔闪过的红光,心中疑云更甚。
这时,丫鬟们端上来几个精致的锦盒,里面是各色丝线和未完成的绣品。柳氏笑道:“这是给今晚灯会准备的小玩意,妹妹也挑一个吧,图个吉利。”
杨晚晴随手拿起一个绣着玉兔捣药的香囊,针脚细密,配色雅致,显然是用了心的。她注意到,所有绣品的图案都与月亮、秋色有关,却唯独没有常见的蝙蝠(与“福”同音)纹样。在忌讳颇多的杨家,这不知是无心之举,还是有意避讳。
她拿起一个未完成的、绣着桂花的团扇套,指尖触碰丝线,感受着那细微的阻力,心思却早已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