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定风波 ...
-
宣和二十二年,将军萧砚舟平定边疆战乱,一战庐岭成名,二战成岭封神,三战枫岭平定边疆。因此,北方与晟荣国争了百年的“魔鬼三岭”,自此归晟荣国所管辖了。萧砚舟回朝之日恰逢谷雨时节,楝花开遍树枝头,恰似喜迎故人归。
萧砚舟年少便独自前往边疆,从大头兵做起,一步一步爬到将军这个位置,直到他三战回朝,满朝文武才惊觉,名不见经传的萧砚舟竟是礼部尚书萧承书的嫡子。萧家世代以文出名,从未听说这文官世家居然出了个武学奇才。
不少官员私下朝萧承书打听他这位“嫡子”,讨好谄媚的也同样不在少数,但萧承书却放出消息,萧砚舟早已脱离萧家,无论成为将军还是成为乞丐,都与萧家毫无关系,得知此消息,起了活络心思的官员短暂的歇下了,但私底下骂他蠢的不在少数。
亲儿子功成名就,哪怕有再大的愁怨,谁又会和名利权势过不去?偏生萧承书个老古板,在人家风头正盛之时,称萧家同萧将军毫无干系,对方荣辱皆与萧家无关,所以说这书真不能读多了,送上门的名利都不要。
不管外人如何想,这位从未打过败仗的萧砚舟萧将军,回朝了。
此人平定边疆,被先帝封谷雨将军,赐将军府,可掌半截兵符,手握二十万重兵,把守边关,一时风头无二。
李岁聿第一次见到萧砚舟便是在这庆功宴上,这位名震晟荣国的大将军生的却像个白面书生,端坐上位,面如冠玉,连喝酒都像是一副画,若是这个位置只能萧砚舟坐,他还以为谁家的风流世子喝醉了酒,坐错了位。
但李岁聿打心底里佩服这位谷雨将军,年纪轻轻,三战成名,无一败绩,想到他入城那日,万民敬仰,心底里又不合时宜的想:这“谷雨战神”起点如此之高,若是哪天败上那么一场了,怕不是会被万民踩成鞋底的破泥。想着想着,他又赶紧摇了摇头,想将这不合时宜的想法甩出去,将军可是自家将军,要一直战无不胜,直到将整个北方收入囊中才好。
十二岁的李岁聿虽然已经身居太子之位,但是看待事情的角度却依旧稚嫩,但有一点他想的很对,他要结交萧砚舟,要让萧砚舟死心塌地的为他所用。
只是那时的他没想到这个机会会来的那样快,快到他甚至没做好准备。
庆功宴开到很晚,边疆混乱数十年,都未曾有人平定,偏偏皇帝在位期间,便出了这么一位能兵巧将,平定边疆,收复三岭,长此以往,平定北方,指日可待,一想到自己必将会青史留名,便不由得多喝几杯,而后一抬头想与他这位“爱卿”再碰一杯,混沌的大脑才想起来,这位谷雨将军喝多了出去醒酒了。
而“喝多”了的萧砚舟正坐在台阶上,手中转着一枝楝花,不知道在想着些什么。
“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李岁聿看着萧砚舟一个人坐在那里,一边说一边走了过去,在他身旁坐下“大喜的日子,将军缘何发愁啊?”
萧砚舟并未看向李岁聿,似乎知道身边坐的人是谁又似乎一点不好奇身边的人是谁。萧砚舟并未着急开口,只是转着手中的楝花,眼睛盯着手中旋转的楝花。
一直到李岁聿以为萧砚舟不会开口时,萧砚舟叹息一般说“没什么发愁的,只是喝多酒出来吹吹风罢了”
李岁聿眼睛盯着萧砚舟手中的楝花,突然想到礼部尚书家的萧夫人每年四月二十日都会去随安寺烧香祈福,今年也不例外。鬼斧神差的,李岁聿说“生辰快乐”
手中的楝花停止了转动,萧砚舟惊奇的看了李岁聿一眼“太子殿下怎知今日是我生辰?”
李岁聿笑了笑“每年谷雨时节,令堂都会支棚放粥,入寺祈福,孤想,一定是很重要的日子。”
萧砚舟点了点头,似乎是想到了什么,眼睛染上了星星笑意“原先我未从军时母亲总是会在我生辰时发粮发粥,她说这是积福,然后再带我去寺庙拜佛挂红绳,她说这是祈福,每年生辰祈福积福,以后我就是有福之人了”
李岁聿静静听着,他突然发现,他似乎因为萧砚舟的功绩,忘记了这位谷雨将军只是一位才及冠的少年,怪不得他快马加鞭,赶在四月二十这天回朝,缘是想借这热闹,在心底为自己举办一个加冠礼。他突然觉得萧砚舟有些可怜,官员皇帝高兴,为他的赢得了三岭,百姓万民高兴,为他平定了战乱,唯独没有人为他及冠成年而高兴。
李岁聿想了想,抽出了萧砚舟手中的楝花,开始为萧砚舟束发,并将楝花插到了萧砚舟发间“虽然于礼不合,但是你整日在军队呆的,应该没有那么多的礼节,今日算孤为你加冠。”说罢,站到萧砚舟的正前方严肃的说“今君弱冠加礼,自此立身立行,愿君此后不负韶华,战场长胜!”
萧砚舟看着对面还没自己高的小太子忍不住笑了,而后抬手摸了摸乱七八糟的头发,然后笑着看向李岁聿“能让太子殿下为我加冠,臣受宠若惊,此后定记君话,立身立行。”
而李岁聿看着萧砚舟的笑,只觉得有些晃眼,突然有些想看看笑得如此好看的萧砚舟在战场上到底如何血腥厮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