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7、第 87 章 ...

  •   江晴敏迎着他的目光,深吸一口气,将脑海中关于那两种材料的记忆仔细梳理,尽可能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语言阐述:
      “我……见过两种奇物的记载。”她斟酌着用词,“一种,名为‘水泥’。其主要原料,是石灰石与黏土,经窑炉高温煅烧后,碾磨成极细的粉末。此物看似寻常,但一旦与水混合,便能迅速凝结,不过数日工夫,其硬如石,其坚胜铁!无论是砌筑城墙、修建堤坝,还是铺设路面,皆远胜寻常灰泥,且耐久无比。”
      她一边说,一边观察着崔承野的反应,见他眸光微动,听得专注,便鼓起勇气继续道:
      “另一种,名为‘沥青’。此物……我们此番勘探途中,似乎也曾见过踪迹。有些山谷岩石裂隙中,会渗出黑色黏稠如膏脂之物;某些湖泊水面上,也会漂浮着类似油脂的黑色块状物。此物遇热则融化流淌,遇冷则凝固板结,质地极为特殊。杂记中记载,若将此沥青加热后,与碎石、砂砾均匀混合,趁热铺筑路面,待其冷却,便能得到一种极其平坦、坚固、且密不透水的路面!雨水无法渗透,车马碾压不易损坏,远比黄土路、碎石路耐用十倍、百倍!若用于桥梁接缝、仓库屋顶防水,亦是绝佳之选。”
      她顿了顿,目光清亮如洗,带着一种能穿透迷雾的澄澈,望向崔承野深邃的眼眸:
      “若能设法将此二物研制出来,不仅可用于眼前水利工程,更能推广至全国,修筑起四通八达、坚固耐用的官道,架设起风雨不侵的桥梁,修建起安全可靠的仓储。到那时,天堑变通途,物流畅通无阻,许多事情……或许便能简单许多,有些人,想找‘借口’,恐怕也没那么容易了。”
      她的话语如同涓涓细流,却蕴含着改变山河的巨大能量。房间里一片寂静,连炭火燃烧的声音都清晰可闻。亲卫早已听得目瞪口呆,难以置信地看着江晴敏,仿佛在看一个移动的宝藏。
      崔承野深深地看着她,那目光锐利得仿佛要穿透她的瞳孔,直抵她灵魂深处那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他看到了她眼中的真诚,看到了那份超越时代局限的远见,更看到了她急于为他分忧、为这宏大工程扫清障碍的迫切心意。
      良久,久到江晴敏几乎要以为他觉得自己是在异想天开时,他才缓缓地、极其郑重地点了头。他的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千钧般的肯定与决断,清晰地回荡在房间里:
      “我们可以一试。”
      江晴敏没有丝毫迟疑,立刻走到桌案旁,将一路勘测所绘的、标注详尽的山川地势堪舆图徐徐展开。
      “指与我看,具体在何处见过那沥青。”崔承野站在江晴敏身后,声音沉稳,目光如炬,已迅速进入下一步的筹划。
      江晴敏纤细的指尖在巨大的地图上缓缓移动、寻觅。她回忆起那些不经意间瞥见的、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黑色痕迹。最终,她的指尖停在了两处地方:“这里,沧澜江支流‘黑水涧’附近的岩壁上,有大量黑色黏稠物渗出,触手滑腻。还有这里,靠近北麓的‘墨玉湖’,湖面时常漂浮着黑色块状物,当地人称其为‘湖膏’,认为不祥,多避而远之。”她所指的这两处,恰好都在他们返京路线的侧翼,并非顺路。
      崔承野目光锁住那两处标记,心中迅速计算着路程与时间。随即,他抬眸看向下属亲卫,指令清晰明确:“传令,改变行程。明日不去下一处驿站,转道向西,先往墨玉湖,再折向黑水涧。”
      “此事紧要,迟则生变。”他深知,若能取得此物,制成那坚固耐用的“沥青路”,对于遏制大皇子的刁难、保障工程物流,意义非凡。
      墨玉湖畔。
      湖水幽深,呈现出一种近乎墨黑的颜色。果然,靠近岸边的水面上,漂浮着不少大小不一的、凝固的黑色块状物,在冬日惨淡的阳光下,泛着油腻的光泽。亲卫们依照吩咐,用特制的长柄网兜和木桶,小心地将这些“湖膏”打捞上来。空气中弥漫开一股特有的、略显刺鼻的矿物气味。
      江晴敏蹲下身,戴着手套拿起一小块,入手微凉,质地坚硬,但稍一用力,便能掰断,断口处光泽明显。“没错,这就是天然沥青。”她肯定地对崔承野说道。
      在黑水涧,他们更是见到了更为壮观的景象——整片陡峭的岩壁,如同被泼洒了浓墨,不断有黏稠的黑色物质从岩缝中缓缓渗出、凝固,形成奇特的钟乳状结构。采集起来更为方便。
      取得足够的样本后,一行人不再耽搁,立刻转向,快马加鞭向上京赶去。
      正月十五,上元佳节将至。
      上京城高大的城墙已然在望。就在城门外熙熙攘攘的车马人流中,崔承野这一小队风尘仆仆的人马,与押送着大量勘测资料、器械以及部分工匠的崔铭所率的大队,不期而遇,顺利汇合。
      崔铭见到崔承野与江晴敏安然返回,还带着几大桶密封好的“黑膏”,没有多问,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公子,江姑娘,你们可算回来了!”
      两队合一,声势顿时浩大起来,在无数或好奇或敬畏的目光中,缓缓通过城门,进入了繁华鼎盛的上京城。
      崔承野没有回府,只吩咐崔铭“妥善送江姑娘回府,不得怠慢”,便径直入宫述职去了。火药之功、水利蓝图、沿途见闻,以及……那即将可能改变更多的“水泥”与“沥青”,都需要他亲自向皇帝面陈。
      崔铭则奉命,亲自护送江晴敏回镇国公府。
      镇国公府,依旧是一派勋贵门庭的威严与肃穆。
      江晴敏甫一回府,并未回她的小院,脚步一转,径直向着府中西侧的学堂走去。
      还未走近,便听得孩童清脆的读书声传来。透过雕花窗棂,只见小小的江明宇穿着一身崭新的宝蓝色锦缎小袄,正襟危坐,手握书卷,跟着夫子摇头晃脑地念着文章,小脸上满是认真。比起年前刚接他来镇国公府那瘦弱的模样,竟是胖了一圈,脸色也红润了许多,俨然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公子了。
      江晴敏站在窗外,静静地看着,眼眶微微发热,心中那块关于弟弟的大石,终于彻底落地。
      待到下课,小家伙像只出笼的小鸟般跑出来,一眼就看到站在庭院梅树下的姐姐,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惊天动地的欢呼:“姐姐!”如同小炮弹般冲过来,紧紧抱住了她的腿,仰起的小脸上又是笑又是泪,“姐姐你终于回来了!小宇好想你!”
      江晴敏蹲下身,将弟弟紧紧搂在怀里,感受着他扎实的小身子,声音哽咽:“姐姐也想你,每天都想。”她仔细端详着他,“在府里过得好吗?春节怎么过的?”
      牵着江明宇回到她的住所,小桃和梨梨早已得了消息,红着眼眶迎了上来,围着她们姐弟俩又是哭又是笑。
      “小姐,您可回来了!”小桃抹着眼泪,叽叽喳喳地开始汇报,“府里对我们可好了!年节下,国公夫人还特意赏了新衣裳和压岁银锞子呢!厨房送来的饭菜也顿顿有肉有鱼,从没短缺过!小公子在学堂,夫子也夸他聪明用功!”
      梨梨也笑着补充:“除夕守岁,国公夫人还让我们都去前院领了赏钱,看了烟花呢!就是……就是世子夫人,”她压低了些声音,“年前也被国公夫人接回府了,不过除了必要的请安和回侯府,她几乎从不出凌霄院的锦绣阁,安静得很。”
      江晴敏听着,一边给弟弟剥着橘子,一边微微颔首。镇国公府的厚待,让她感激;而江晴毓的异常安静,则让她心中掠过一丝疑虑,但眼下与弟弟团聚的喜悦冲淡了一切。她看着明宇大口吃着橘子,小桃和梨梨在一旁笑着,这小院里,终于有了家的温暖与生气。
      窗外,夕阳的余晖将庭院染上一层暖金色。远途的疲惫,朝堂的暗涌,似乎都被暂时隔绝在外。这一刻的安宁与团圆,显得如此珍贵。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