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非人主也 ...
-
【朱方在忙着打陈王的小报告,明帝记住了,奈何没给手下那该死的情人出气的意思,遂置之不理,让陈王过了几天舒服日子,还将陈王的旧物送去悬州,意为让他记着当臣子的本分。
殊不知陈王一看到旧物,因为记仇二话不说直接焚毁。
有人还觉得不可思议,古来尊君敬君奉君为天,皇帝至高无上,不过是不小心导致陈王的女儿死了,而且还不是她动手的,陈王怎么就小气仇恨皇帝了。
不仅将陈王府的旧物“恨而焚之”,还大逆不道“北奔鹊城,举事谋逆”。
陈王肯定是早有预谋的吧。
像陈王只是没了女儿、而明帝却被人背刺了这种话,真是太典了。
对于此……
只能说陈王是重情重义夫妇感情和睦,女儿真的是是他们爱情的结晶。陈王是古人也是正常人,人味还是很重的吧,不是一个冷漠无情的机器人。】
正打算回去后请萧观吃什么的周郢,闻言拧着眉,心想:后世的人听闻他们古人如何,还真当他们位高权重不食烟火,只靠着饮露水就能活着,丝毫不计较俗物。
可周郢看过天幕,他不得不承认:
论着生产力与技术发展,甚至各种吃食,后世都已然遥遥领先时下。
他身为元帝亲孙、至尊之侄,定是没有争大业的可能,也志不在此。
遂在乎衣食之事,可在他们看来反而轻薄。
记得去岁天幕直播时,天幕还直接点名殷夏王周郢为“大齐自给自足的一流美食家”,害得周郢被至尊叫到凉风堂念叨了数个时辰——
连周冕与周歧也在殷夏王府边吃边看他笑话。
周郢对此表示:他到底是人,不是神仙,喜欢吃且自己动手又怎么了?且萧观吃过数次,还夸赞他做的吃食色香味俱全呢。
【而明帝与卫王两人不得不说,粉丝看自推带着八百层的滤镜,连干坏事时都觉得眉清目秀,颇有魅力。然而并不影响着明帝与卫王她们在活着时,做了一堆不正常的事。
卫王从她封王,到怂恿亲爹差点把明帝这名正言顺的太女废了,显然此女的业务能力很强。
虽然为此也有不少人骂卫王不知足,非要造反祸害皇帝,但其本人不服输、敢于争取了半壁江山的精神,还是成为后世众多谋逆宗室的榜样。
之后有宣朝的赵王陆英,他作为陆固的异母小弟,看到自家侄女陆济以储君位登基了,也不太甘心,就在那cos卫王“清君侧而行反事”,在谋反时说“若论举事之能,吾较齐之卫王何如”。
然后陆英纸上谈兵,当天就在入京途中迷路,陆济轻松就把人抓回来,遂将陆英全家砍得一个不留。
这又得说一下大齐的皇帝还是挺有人情味的。
因为宗室少,搞出谋反这种事,等皇帝平定叛乱后,虽然该杀的还是会杀,但不至于丧心病狂到对着人家为数不多的子嗣玩消消乐。
也不知他们哪来的自信让人活下来后,不会再学谋反事。】
周冕倒是知道一二。
生于帝王之家,子嗣不丰本就危险了,奈何连宗室也不多,能拿得出手的甚少。
在帝王生得少的情况下,便是皇帝的兄弟姊妹谋反了,年纪尚小的子嗣大概率也不会杀绝。
至于活下来后会不会再次上位——成功的例子譬如她阿父周莲。
如今还有一个不知未来如何的周郢。
周冕挑眉,这位阿兄她也是知道一二的,远远比不过天幕上的卫王,且心无大志,颇喜享乐,无玩弄权术的本事。
她阿父是有些疑神疑鬼,也心知肚明,不必忧虑周郢会谋逆。
【不过他们怎么想的,作为后人也不得而知。
而明帝不想理会陈王,自然是因为明帝灭不了卫王那把火。
明帝这人在卫王留京那段时间,是暂时放下了杀妹刀,就每次见面明里暗里都在提醒她:
妹妹啊,你有钱有权有兵还有地,权势如此,都快比得上我这皇帝了。
你拥有得太多,让我有些难过怎么办?
你不如就放手一下?
不然我心里不安,睡着了都怕你过来捅我一刀。
亲姐有很严重的被害妄想症,时刻都盯着她的钱,当妹妹的卫王还能咋办?
当然就是磕到脑袋了也肯定不会放手啊。
没几日卫王怕出事,显安三年二月十八日,天都还着下雨,她就连夜让心腹带着自家世女回鹊城,自己留在京城连病都不装了,继续和明帝维持塑料姐妹情。
明帝知道后,暗自不爽人质没了,也没再做什么,大概因为她善吧,虽然明帝还想过留下卫王世女在京城当质女的打算——
但无奈亲爹留下遗诏不准。
文帝登基二十多年,风评甚好,余威犹在,驾崩了还是影响力不小,老臣还活着,明帝也不是作甚都随心所欲。除非她真的学前齐文成帝那种暴君,不管不顾就是一通乱杀。
何况她当皇帝既比不上文帝,也比不上宣帝。
不过明帝的太女和卫王的世女,她们两个玩得还挺好的。明帝的太女登基后嘛,就是那位有谥无庙的端水大师宣帝。
后来宣帝登基没多久,就把被囚禁多年的卫王次女放了出来。还大发善心,随便人家封了个侯,也是一款气死亲妈的忘如本。
说到底明帝还得多亏女儿不是昏君,给她挽回了些名声。
虽然也没有多少就是了。】
周莲对此接受良好,他这一朝不会走向落寞。
心想自家血脉也不至于那么差劲,明帝与卫王这种终究是少数,也就暂时忘了当年元帝废太子、自立为皇太妹登基之事。
若是明帝与卫王之间非得选一个继承人——
换了周莲难免会对是嫡是长的明帝多几分好感,虽然这位给自己选了个有些荒谬的庙号世宗。
想罢,周莲又沉吟着等天幕结束后,还是快些将诏书宣告天下,至于凤台就一切如旧。
而凤台不与李氏亲近,周莲颇为欣慰。
【卫王留在京城久了,两人积累多年的矛盾难免会爆发出来。
想当时回京,卫王与明帝饮酒,一句“吾爱酒而阿姊爱骨肉也”,哄得她的便宜亲姐迷迷糊糊的,就放下了屠刀。
谁不说一句,此女手段甚高。
但凡事有个保质期,亲姐的善意可以保持个几月,也差不多了。
奈何卫王不是那种即将篡位的大权臣,杀她还是要考虑挺多的。
至少得名正言顺。
古往今来,也不缺皇帝非要当昏君杀臣,显然明帝登基之初还是挺有野心和面子,并不想败了自己名声,所以能装就装。
当然不排除明帝本人自信,生出了“优势在我尔等随时可以去死”的骄傲感。
毕竟登基的第三年——
把自己的人推上去了;仗打了一下;老公也死了,还立着不咋样的爱夫人设,把三番两次打算给她塞男人的臣子重则杀轻则贬;看着自己的宝贝太女也还不错,小小年纪就能监国。
可以说除了卫王这根刺,她一切都顺遂。
在除掉这根刺的同时,还顺便把挡着路的臣子砍了,岂不美哉?就是那个臣子……是亲自教导明帝多年的老师。】
周歧望着天幕上的“三年,二月庚申,太师因饮而暴毙,内外莫不惊异焉。无罪见害,百姓冤之”“三月初,中书令以谋逆死,天下痛心”心中冷笑——
明帝也就只有这种手段了。
有点本事不治国,一天天在疑神疑鬼,还没功绩就开始杀妹杀兄杀臣。
这一看便是连先帝的良臣也败了。
没想到如此刻薄寡恩的人也可以当皇帝,当真是老天无眼啊。
周歧皱着眉,余光却下意识看向周冕。
与此同时,她也对天幕女郎所说的“卫王势大以至于帝王不安”直接忽略。
【明帝老师,也就是当朝太师颇负盛名,大齐一辈子的忠臣,但明帝登基后与她离心,忍痛杀了。
中书令……嗯,明帝当太女时全力保下她,结果与梁王和皇夫的母家往来频繁,结党营私了,明帝忍不了这个,也劳烦中书令去死吧。
这边卫王在京,就亲眼目睹明帝杀了两大重臣,还是有大功于国家的良臣。
怎么说呢?
感觉卫王防备明帝,想着怎样保命时,又看着亲姐行事暴戾,她还挺开心的。
毕竟明帝越不像人对她就越有利,甚至暗地里与左右窃笑曰“阿姊并无功业,非人主也。今因疑败德,似是天意,同为先帝女,威权亦应到我”。
卫王在光明正大想着她姐这样不配为皇帝,自己要怎么篡位才好,一身反骨,配得感高成这样,半壁江山被她拿到很正常。
不知卫王是否说过这话,史官为什么会记载下来,之事看着莫名有几分好笑。
何况明帝是杀臣了,也不至于十恶不赦……
毕竟在大齐新帝杀臣是老传统,一朝天子一朝臣,看周涉周偃周虞周熹周穆等人刚登基时,简直就是杀红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