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6、磨合、棱角 ...
-
关系的转变并非总是温情脉脉。当最初的热度稍稍退却,真实的棱角便开始显现。叶知灵和白月梨,一个是习惯了掌控全局、行事果决的策展总监,一个是内心敏感、在专业领域自有坚持的创作者,她们的磨合,来得比预想中稍快一些。
矛盾爆发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上。
白月梨接了一个为本地独立音乐人设计专辑封面的私活。对方预算有限,但理念与她非常契合,她很喜欢那个充满破碎感和希望的故事,几乎是以远低于市场的友情价接下了这个项目,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叶知灵某天来工作室,无意间看到了她的初稿和合同报价,眉头立刻蹙了起来。
“这个报价太低了,”她指着合同上的数字,语气是惯常的冷静分析,“完全不符合你的专业水准和市场价值。而且这种风格的受众太小众,对你的工作室品牌积累帮助不大。”
她完全是出于职业习惯和为她考虑的角度,试图给出最“正确”的建议。
白月梨正在细化一个细节,闻言笔尖一顿,抬起头,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抵触:“我觉得很好。音乐本身很有力量,设计的过程也让我很有感触。”
“有感触不能当饭吃,月梨。”叶知灵走近几步,站在她身后,看着屏幕上的设计稿,继续客观地分析,“色彩过于灰暗,构图也太冒险,商业风险很高。听我的,要么提高报价,要么就推掉,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项目上。”
她的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是她在“灵策”开会时常用的、下达指令的口吻。
白月梨放下了压感笔。
工作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电脑风扇轻微的嗡鸣。小助理缩在角落,大气不敢出,感觉空气仿佛凝固了。
“叶总监,”白月梨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清晰的疏离,“这是我的项目,我的工作室。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她强调了“我的”两个字。
叶知灵愣住了。她看着白月梨绷紧的侧脸和微微抿起的嘴唇,意识到自己的话可能越界了。她习惯了用效率和价值来衡量一切,却忽略了白月梨作为艺术家的情感坚持和自主性。
“我只是……”叶知灵试图解释。
“我知道你是为我好。”白月梨打断她,站起身,开始收拾桌面的画稿,动作有些快,带着点情绪,“但有些东西,不是只能用钱和商业价值来衡量的。”
她抱着画稿,转身走向里面的小会议室,“我需要安静一会儿。”
门被轻轻关上。
叶知灵站在原地,看着那扇关上的门,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她第一次在白月梨这里,感受到了明确的拒绝和距离。那种感觉,比谈崩一个千万级别的项目更让她感到挫败和无措。
小助理小心翼翼地蹭过来,小声说:“叶总监……老板她……对真心喜欢的项目就是这样,有点……轴。之前有个公益项目,她也是倒贴钱做的……”
叶知灵揉了揉眉心,没说话。她不是不理解,只是她所处的世界,容错率太低,每一步都需要精准计算。
她只是……不想白月梨吃亏。
她在工作室又待了一会儿,白月梨始终没有出来。叶知灵最终什么也没说,默默离开了。
接下来的两天,气氛很沉闷。但叶知灵依旧会来接白月梨,送她去工作室,但两人之间的对话明显变少,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
白月梨依旧会为她泡咖啡,但不会像之前那样自然地坐在她身边。叶知灵也收敛了许多,不再轻易对白月梨的工作发表意见。
小助理夹在中间,感觉度日如年。
转折发生在一个傍晚。叶知灵来接白月梨时,手里多了一个纸袋。她没有直接递给白月梨,而是放在了客厅的桌上。
白月梨疑惑地看过去。
“路过唱片店,看到了这个。”叶知灵语气平淡,“那个音乐人早期的一张地下专辑,绝版了,品相还不错。”
白月梨怔住了。她走过去,打开纸袋,里面果然是一张保存完好的黑胶唱片,封套设计粗糙,却带着那个音乐人早期特有的、未经雕琢的锐气。这是她之前在搜集资料时随口提过一句很想找,但一直没找到的。
她没想到叶知灵会记得,更没想到她会特意去找来。
“你……”白月梨抬起头,看向叶知灵,心情复杂。
叶知灵站在窗边,夕阳的余晖勾勒出她的轮廓。她没有看白月梨,目光落在窗外,声音有些低:“那天,是我说话的方式不对。”
她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语言:“我习惯了用我的那套逻辑去衡量事情,忽略了你的感受。你的坚持有你的道理,我不该轻易否定。”
这是骄傲的叶知灵,第一次如此直接地承认自己的问题。没有辩解,没有借口,只有坦诚。
她转过头,看向白月梨,眼神认真:“我只是希望,无论你做什么选择,都能保护好自己,不要受伤,不要吃亏。”她的担忧,其实始终源于此。
白月梨看着她,看着她眼底那份笨拙却真诚的关切,心里那点小小的疙瘩,瞬间消散了。她走过去,轻轻抱住叶知灵的腰,把脸埋在她怀里。
“我知道。”她闷闷地说,“我也没有生气。就是……不喜欢你那种命令的语气。”
叶知灵身体微微僵了一下,随即放松下来,手臂环住她,下巴抵着她的发顶。“嗯,知道了,我以后不会了。”
拥抱无声,却胜过千言万语。
过了一会儿,白月梨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要不要……听听这张唱片?”
那天晚上,她们没有出门,就窝在白月梨家的沙发上,听着那张充满颗粒感和生命力的唱片。音乐在房间里流淌,有些吵,却奇异地驱散了所有隔阂。
白月梨靠在叶知灵肩上,轻声给她讲解着每首歌背后的故事。叶知灵安静地听着,偶尔问一两个问题。她或许依然无法完全理解这种近乎“为爱发电”的创作模式,但她开始尝试去尊重,去感受白月梨在其中获得的精神满足。
磨合的过程,或许会有磕绊,会暴露彼此性格中的棱角。但只要愿意沟通,愿意为对方调整自己步伐,再尖锐的棱角,也能在温柔的边界里,找到共存的方式。
叶知灵学会了在给出商业建议前,先问一句“你觉得呢?”。白月梨也开始在坚持自我的同时,更耐心地向叶知灵解释自己的想法。
她们都在学习,如何在亲密的关系中,既保持独立的自我,又能温柔地接纳对方的全部——包括那些与自己不同的棱角和坚持。
这张绝版唱片,成了她们第一次有效磨合的见证。而她们的关系,也在这场小小的风波后,变得更加坚韧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