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4、第 44 章 ...


  •   第四十二章春寒料峭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紫禁城在喧嚣的爆竹声和盛大的庆典后,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秩序。然而,这表面的平静之下,却涌动着比寒冬更深沉的寒意。邱莹莹通过雷霆手段处置内务府总管周全,恩威并施地整顿宫务,虽初步树立了威信,却也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将自身置于了更显眼、也更危险的位置。

      德妃一党经此打击,表面上更加沉寂,长春宫门可罗雀。但邱莹莹通过挽春暗中建立的、尚显稚嫩的信息网络,却捕捉到一些不寻常的动向:德妃娘家、在朝中势力不小的万氏一族,近来与几位掌管漕运、盐政等肥缺的官员走动频繁;宫中几个以往与长春宫关系密切的低调老太监,也似乎活跃了些许。这一切都表明,德妃并未真正认输,而是在积蓄力量,等待反击的时机。

      贤妃那边则依旧是一潭深水,景仁宫平静无波,贤妃本人深居简出,除了必要的请安和宫务,几乎不与外界往来。但邱莹莹却不敢有丝毫大意,贤妃的沉静,有时比德妃的张扬更令人不安。她深知,在这深宫,没有真正的与世无争,只有更深沉的算计。

      \\\\**

      正月十五,上元佳节。虽在国丧期内,不宜大肆庆贺,但宫中仍按例悬挂花灯,允妃嫔们在御花园赏灯游园。这是新年后第一次大型聚会,也是各方势力暗中观察、较量的场合。

      傍晚时分,御花园内早已是火树银花,各式宫灯争奇斗艳。妃嫔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笑语喧哗,试图驱散早春的寒意。邱莹莹作为皇后,自然需主持场面。她穿着一身绛紫色绣金凤宫装,外罩狐裘斗篷,在宫人的簇拥下缓步而行,与遇到的妃嫔命妇们颔首致意,举止端庄得体,既不失威仪,又带着恰到好处的温和。

      行至一处梅林附近,恰好遇见贤妃也带着宫女在赏灯。贤妃今日穿着一身月白色宫装,披着银灰鼠斗篷,衬得她容颜清冷,在璀璨灯下更显孤高。

      “臣妾参见皇后娘娘。”贤妃见到邱莹莹,依礼微微屈膝。

      “贤妃妹妹不必多礼。”邱莹莹含笑虚扶,“妹妹也来赏灯?今日天气晴好,这园中灯火倒是别有一番景致。”

      “娘娘说的是。”贤妃语气平淡,“只是臣妾素来畏寒,略走走便要回去了。三公主近日有些咳嗽,臣妾也放心不下。”

      邱莹莹关切道:“三公主又不适了?可请太医瞧过了?若需什么药材,妹妹尽管开口。”

      “劳娘娘挂心,已无大碍,只是需仔细将养。”贤妃微微颔首,“娘娘主持宫务,日理万机,臣妾不敢叨扰。”

      两人客套了几句,便各自分开。看似寻常的寒暄,却透着一股疏离的客气。邱莹莹心中明了,贤妃这是在刻意保持距离,既不亲近,也不得罪。

      就在这时,一阵略显夸张的笑声传来,只见妮项棠穿着一身过于艳丽的桃红色宫装,带着几个平日与她交好的低位妃嫔走了过来,见到邱莹莹,连忙上前行礼,语气带着谄媚:“臣妾给皇后娘娘请安!娘娘万福金安!今日灯会,娘娘真是容光焕发,母仪天下!”

      邱莹莹看着妮项棠那强装出来的恭敬和眼底藏不住的精明算计,心中冷笑。妮项棠自从病中被她施以援手后,非但没有感恩,反而似乎觉得找到了新的靠山,近日时常往坤宁宫跑,极尽巴结之能事。对于这种人,邱莹莹心中厌烦,但面上却不动声色。

      “妮才人安好。”邱莹莹淡淡应了一句,“今日灯会,诸位妹妹尽情游玩便是,不必拘礼。”

      妮项棠却不肯轻易走开,凑近些低声道:“娘娘,臣妾近日听闻一些闲话,不知当讲不当讲……”她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

      邱莹莹眉头微蹙:“既是闲话,不听也罢。妮才人还是安心赏灯吧。”她不想与妮项棠有过多牵扯,更不愿听她搬弄是非。

      妮项棠碰了个软钉子,脸上有些讪讪的,只好道:“是,臣妾多嘴了。娘娘您慢走。”说完,悻悻地带着人走了。

      挽春在一旁低声道:“娘娘,这妮才人怕是又想去攀附谁了,您可得提防着点。”

      邱莹莹望着妮项棠远去的背影,冷声道:“跳梁小丑,不足为虑。但她这种人,最容易被人当枪使。吩咐下去,坤宁宫的人,少与她往来。”

      “是。”

      赏灯回宫的路上,邱莹莹一直在思考着今日所见。贤妃的疏离,妮项棠的投机,以及其他妃嫔或敬畏或试探的目光,都让她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后宫,就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存和利益而落子。她这个皇后,看似高高在上,实则步步惊心。

      \\\\**

      上元节过后没几天,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日清晨,邱莹莹正在坤宁宫处理宫务,忽有寿康宫的太监急匆匆来报,说皇太后昨夜感染风寒,今晨发起高烧,情况有些凶险!

      邱莹莹闻讯,心中一惊!皇太后年事已高,凤体一直欠安,此次病倒,绝非小事!她立刻放下手中事务,吩咐备轿,赶往寿康宫。

      寿康宫内药香弥漫,气氛凝重。几位太医正在外间低声商议,见到皇后驾到,连忙跪迎。

      “太后娘娘情况如何?”邱莹莹急切地问道。

      为首的太医院判躬身回道:“回娘娘,太后娘娘凤体孱弱,此次风寒入里,引发旧疾,高烧不退,臣等正在全力施救,只是……只是娘娘年事已高,病情反复,需得万分小心。”

      邱莹莹心中一沉,知道情况不容乐观。她快步走进内殿,只见皇太后躺在凤榻上,双目紧闭,脸色潮红,呼吸急促,显然十分痛苦。寿康宫的掌事嬷嬷和宫女们围在床边,个个面带忧色。

      “母后!”邱莹莹上前,握住皇太后滚烫的手,声音带着哽咽,“臣妾来晚了。”

      皇太后微微睁开眼,看到是她,虚弱地动了动手指,声音几不可闻:“皇后……来了……哀家……怕是……”

      “母后千万别这么说!”邱莹莹连忙打断她,强忍泪水,“您一定会好起来的!太医们都在想办法,您要撑住啊!”

      她转身对太医们厉声道:“无论如何,务必治好太后娘娘!需要什么药材,尽管开口,不惜一切代价!”

      “臣等遵旨!”太医们连忙应道。

      接下来的几天,邱莹莹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寿康宫,亲自侍奉汤药,擦拭身体,昼夜不休。她深知皇太后在她立足后宫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于公于私,她都必须竭尽全力。她的这份孝心和辛劳,落在寿康宫宫人和其他前来探视的妃嫔眼中,无不为之动容。连一向冷淡的贤妃,前来请安时,看到邱莹莹憔悴的面容和布满血丝的眼睛,眼中也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然而,皇太后的病情并未好转,反而日渐沉重。太医院用尽了方法,仍是回天乏术。正月末的一个深夜,皇太后终究没能熬过去,溘然长逝。

      \\\\**

      皇太后的崩逝,给本就波诡云谲的后宫,又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国母新丧,举宫哀恸。按照礼制,皇帝辍朝七日,后宫妃嫔皆需服丧守孝。

      皇太后的丧仪,由邱莹莹这个皇后主持。这是她第一次独立操办如此高规格的国丧,千头万绪,礼仪繁琐,不容有丝毫差错。她强忍着悲痛和疲惫,打起精神,与礼部、内务府官员反复商议流程,安排各项事宜,确保丧礼庄严肃穆,顺利进行。

      丧礼期间,后宫表面上一片哀戚,但暗地里的涌动却并未停止。德妃称病未能全程参与丧礼,但万氏一族的官员在朝堂上却异常活跃;贤妃则全程参与,举止得体,但在一次守灵之夜,邱莹莹无意中瞥见贤妃与一位宗室老王妃在偏殿角落低语了许久,神色凝重。

      邱莹莹心中警铃大作。皇太后的离去,不仅让她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庇护者,更使得后宫乃至前朝的权力平衡被打破。德妃、贤妃,乃至其他蛰伏的势力,恐怕都会趁此机会有所动作。

      她必须更加小心。

      皇太后的棺椁移送陵寝后,丧事才算告一段落。邱莹莹身心俱疲,回到坤宁宫,几乎虚脱。挽春和拂冬心疼地伺候她歇下。

      夜深人静,邱莹莹却难以入眠。她望着帐顶,脑海中思绪纷杂。皇太后走了,她的靠山少了一座。皇帝虽然信任她,但帝王之心,深似海。接下来的路,她只能更多地依靠自己了。

      春寒料峭,夜风透过窗缝吹入,带着刺骨的寒意。邱莹莹裹紧了锦被,眼中却燃着不屈的火焰。她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她必须在这料峭春寒中,积蓄足够的热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更加猛烈的风雨。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