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8、投石 ...
-
第二十六章投石问路
端阳节寿康宫的小宴,德妃那近乎直白的拉拢与试探,如同一根尖锐的刺,深深扎进了邱莹莹的心中。她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这方寸之地的“静”,已然无法抵挡来自四面八方的暗流。德妃的耐心似乎正在耗尽,贤妃虽暂未直接发难,但冷眼旁观之下未必没有盘算,更有妮项棠之流如鬣狗般环伺在侧,伺机而动。若再一味固守,无异于坐以待毙。
她必须主动出击,至少,要向那至高无上的执棋者,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她并非一枚甘心任人摆布的棋子,而是一柄有待打磨、却可能锋利的刃。
然而,如何“投石问路”,却是一门极深的学问。直接向皇帝陈情或献媚,是下下之策,极易被贴上“妄图干政”或“谄媚惑主”的标签。她需要一个契机,一个既能展露才华与心性,又不显得刻意逢迎的自然而然的机会。
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这几日,邱莹莹在翻阅一本前朝地理志时,偶然读到关于京畿地区水利建设的篇章,其中提及一条名为“清涟河”的支流,因河道年久失修,泥沙淤积,每逢春夏多雨之季,常泛滥成灾,淹没农田,困扰当地百姓已数十年。而治理此河的奏议,亦在朝堂上争论不休,或因耗资巨大,或因触及地方豪强利益,始终未能施行。
邱莹莹心中一动。她想起父亲邱明远在临州任上,曾主持过疏浚河道、修筑堤坝的工程,颇有成效,闲暇时也曾与她讲述过其中关窍。她虽未亲身经历,但耳濡目染,对水利民生之事并非一无所知。这“清涟河”之患,或许是一个切入点。
她并未急于行动,而是让挽春通过钱太监等隐秘渠道,悄悄打探近日朝堂上是否有关于清涟河的最新议论。数日后,挽春带回消息,确有御史再次上奏,恳请朝廷拨款治理清涟河,然户部以国库空虚、需先保障边关军饷为由,再次驳回,争论颇为激烈。
时机到了。
邱莹莹闭门谢客,花了数个日夜,仔细回忆父亲当年的经验,结合地理志上的描述,草拟了一份关于治理清涟河的简要条陈。她并未提出什么惊世骇俗的宏图大略,而是着眼于细微务实之处:如何利用冬季农闲时征调民夫,以工代赈,减少朝廷直接支出;如何分段治理,先疏浚淤塞最严重的河段,见效后再逐步推开;甚至提出可鼓励沿岸富户捐资,许以名誉奖励,以补朝廷不足。条陈文字简洁,逻辑清晰,虽显稚嫩,却透着一股关切民生的务实精神。
写成之后,她并未署名,也未打算直接呈递。她将条陈誊抄在一张素笺上,小心折好,塞入一个绣着几竿翠竹的普通香囊之中。
接下来,便是如何将这“石子”投出去了。直接交给皇帝是绝不可能的。她需要一個看似偶然、实则精心的安排。
这日,听闻皇帝因朝务烦心,午后欲至御花园澄瑞亭小憩赏荷。邱莹莹算准时辰,带着挽春,也“恰好”前往澄瑞亭附近散步。她今日穿着一身极为素雅的月白夏衫,不施粉黛,只拿着一卷书,宛如寻常出来散心的宫妃。
行至离澄瑞亭不远的一处竹林中,邱莹莹寻了处石凳坐下,看似专心看书,实则留意着亭中的动静。果然,不久便见皇帝的仪仗到了,焉孔咏步入亭中,凭栏远眺荷塘,林武庚如影随形。
邱莹莹等待片刻,见皇帝似有心事,眉宇微蹙,并未有离开之意。她深吸一口气,对挽春低语几句。挽春会意,悄悄退到一旁。
邱莹莹站起身,装作偶遇圣驾,惊慌失措般上前几步,在亭外阶下盈盈拜倒:“臣妾不知陛下在此,惊扰圣驾,罪该万死!”
她的声音清越,带着恰到好处的惶恐,立刻引起了亭中人的注意。
焉孔咏转过身,看到跪在竹林边的邱莹莹,见她一身素净,手持书卷,倒有几分林下风致,眉头稍稍舒展:“平身。是静贵人啊,不必多礼。”
“谢陛下。”邱莹莹起身,垂首侍立,目光谦卑。
“你在此做甚?”焉孔咏随口问道。
“回陛下,臣妾见今日天气晴好,故来园中散步看书,不想冲撞了陛下,请陛下恕罪。”邱莹莹答道,声音轻柔。
“看书?”焉孔咏目光落在她手中的书卷上,“看的什么书?”
邱莹莹心中微紧,知道关键的时刻到了。她双手将书卷呈上:“回陛下,是……是一本前朝杂记,偶见其中提及民生疾苦,心中有所感,故携来翻阅。”
焉孔咏示意林武庚将书取过,随手翻了几页,确是些游记杂谈,并无特别。他正欲将书还她,目光却无意中瞥见石凳上遗落的一个香囊。那香囊样式简单,绣着几竿清竹,颇为雅致。
“那是你的?”焉孔咏指了指香囊。
邱莹莹仿佛这才发现,连忙道:“是臣妾的,方才看书入神,不慎遗落。”她上前欲拾取。
焉孔咏却道:“拿来朕看看。”
林武庚将香囊拾起,呈给皇帝。焉孔咏接过,只觉入手轻软,带着淡淡清香。他本是随意一看,却感觉香囊内似乎有异物,并非寻常香料。他心中一动,指尖微挑,打开了香囊的抽绳,里面竟是一张折叠整齐的素笺。
邱莹莹见状,立刻跪倒在地,声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慌乱:“陛下恕罪!臣妾……臣妾……”
焉孔咏没有理会她,展开素笺,快速浏览起来。起初他神色平淡,但越看,眉头越是舒展开来,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玩味。这竟是一份关于治理清涟河的建议!条陈虽短,但思路清晰,方法务实,尤其是“以工代赈”、“鼓励捐资”等想法,虽不算新奇,但出自一个深宫妇人之手,却显得极为难得。更重要的是,通篇没有歌功颂德,没有浮夸辞藻,只有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关切。
他放下素笺,目光锐利地看向跪在地上的邱莹莹:“这是你写的?”
邱莹莹伏地答道:“臣妾惶恐!臣妾近日读书,见史书所载水患害民,心有所感,又闻听京畿清涟河久治不决,百姓受苦,故……故妄自揣测,写下些许愚见,本欲自省,不料……不料惊扰圣览,臣妾罪该万死!”她将动机归结为“读书有感”、“心系民生”,并将此举定义为“自省”,而非“干政”,姿态放得极低。
焉孔咏沉默了片刻。他何等精明,岂会看不出这“偶遇”和“遗落”背后的刻意?但这份刻意,却并不让他反感。相反,他欣赏这份胆识和智慧。她选择了一个他正为此事烦心的时候,用一种看似偶然、实则巧妙的方式,递上了一份颇有见地的建议。这比那些直白的讨好或诉苦,不知高明多少倍。
“心系民生,是好事。”焉孔咏缓缓开口,语气听不出喜怒,“起来吧。你这条陈,虽显稚嫩,倒也有几分可取之处。可知朝廷为何迟迟未能治理此河?”
邱莹莹心中狂跳,知道皇帝这是在考校她,也是给她机会。她起身,依旧垂首,谨慎答道:“臣妾愚钝,不敢妄议朝政。只是……只是猜想,或许涉及钱粮调度、地方协调等难处。臣妾浅见,以为事有轻重缓急,若能将大事化小,分段而治,或可减少阻力,逐步见效。”
她没有直接回答原因,而是再次强调了自己条陈中的思路,既展示了思考,又避开了敏感话题。
焉孔咏嘴角勾起一抹几不可察的弧度。很好,懂得分寸。他将素笺重新折好,放入香囊,却没有立刻还给她,而是淡淡道:“你有此心,难能可贵。后宫妃嫔,若能多些这般静心读书、体察民情的,而非终日争风吃醋,朕心甚慰。”
这话,已是极高的评价和明确的信号了!
“臣妾不敢当陛下谬赞。”邱莹莹深深一福,“臣妾只愿恪守本分,静心度日。”
“嗯。”焉孔咏摆摆手,“去吧。今日之事,不必对外人言。”
“臣妾遵旨,臣妾告退。”邱莹莹再次行礼,接过林武庚递还的书卷,拿起石凳上的香囊(皇帝并未归还那张素笺),恭敬地退出了竹林。直到走出很远,她才感觉自己的后背已被冷汗浸湿。这一步,险之又险,但似乎……走对了!
\\\\**
澄瑞亭内,焉孔咏把玩着手中的香囊,对林武庚道:“你怎么看?”
林武庚躬身道:“静贵人聪慧机敏,且懂得把握时机,更难得的是……有一份关切实务之心。”
“是啊。”焉孔咏望着邱莹莹离去的方向,目光深邃,“懂得借势,懂得藏锋,更懂得在恰当的时候,露出一点锋芒……这块璞玉,倒是越来越让朕惊喜了。”他将香囊收起,“清涟河……或许,可以让她这‘石子’,激起更大的涟漪。”
一场看似偶然的“投石问路”,却在深宫与朝堂之间,荡开了微妙的波纹。邱莹莹的命运之舟,似乎开始驶向一个更加未知,却也更加广阔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