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2、灵感的回响 ...
-
春意渐浓,玉兰花在校园角落悄然绽放,吐出大朵大朵洁白的花瓣。
林清颜的硕士论文,写作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这天,她将精心修改了数遍的论文初稿,完整打印出来,厚厚的一摞,捧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
她深吸一口气,走向导师陈教授的办公室。
陈教授是中文系有名的严师,学识渊博,要求极高,平时不苟言笑,学生们对他又敬又畏。
林清颜将论文双手递上时,心脏不免有些紧张地加速跳动。
“陈老师,这是我的论文初稿,请您审阅。”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音。
陈教授接过论文,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标题——《论现当代文学中“物”的记忆承载与互动建构》。
他没有立刻翻看,而是抬头看了林清颜一眼,语气平淡:“放这儿吧,我看看再说。”
“好的,谢谢老师。”林清颜恭敬地退出了办公室,心里七上八下。
接下来的两天,她几乎无法安心做任何事,时不时查看手机,生怕错过导师的邮件或电话。
沈亦舟察觉到她的焦虑,没有过多安慰,只是在她对著文献发呆时,默默递上一杯温水,或者在她忍不住叹气时,用指尖轻轻敲两下桌面,示意她放松。
第三天下午,林清颜终于收到了陈教授的邮件,只有简短的一句:“现在来我办公室一趟。”
她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是批评还是认可?
她几乎是怀着一种奔赴刑场的心情,再次敲响了导师办公室的门。
“进来。”陈教授的声音依旧听不出情绪。
林清颜推门进去,看到自己的论文正摊开在办公桌上,旁边放着陈教授的茶杯和一支红笔。
页边空白处似乎有了一些批注,这让她的心更沉了几分。
“坐。”陈教授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林清颜依言坐下,双手紧张地交握在膝盖上。
陈教授没有急于开口,而是拿起论文,翻看了几页,然后目光锐利地看向她:“你这篇论文,选题角度不错。‘物性记忆’这个点,抓得比较准。”
林清颜的心稍稍落回一点,但依旧不敢放松。
“尤其是第二章第三节,”陈教授的手指点在某一页上,“关于‘读者与文本之物互动完成记忆建构’的论述,视角比较新颖。
你引入了神经认知科学和社会心理学里关于‘具身认知’和‘集体表征’的一些观点,虽然只是点到即止,但这种跨学科的尝试很有价值,打破了文学批评里常见的内循环论证。”
林清颜听着,眼睛慢慢亮了起来。
导师提到的这个核心论点,正是她论文的创新之处,也是她耗费心血最多的部分。
而这个灵感的萌芽,恰恰来源于那个冬夜,沈亦舟无意间用“量子观测”类比文学阅读的那次对话!
是他那种来自另一个学科的、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像一把钥匙,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后来,她根据他当初连夜整理的那份文献清单,顺藤摸瓜,阅读了更多跨学科的资料,才逐渐将这个模糊的想法夯实为严密的论证。
“还有这里,”陈教授又翻到另一处,“你对《长物志》片段的分析,没有停留在传统的文人雅趣解读,而是将其置于现代物质文化理论的框架下,探讨物品如何作为身份认同和时代记忆的媒介,这个分析很有深度。”
林清颜的心中被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充斥。
导师的肯定,不仅是对她这几个月辛苦付出的认可,更是对她学术探索方向的一种鼓励。
她忍不住轻声说:“谢谢老师。其实……这些想法,最初是受到一些……跨学科交流的启发。”
她没有明说是沈亦舟,但陈教授是何等精明的人,他看了看林清颜,又瞥了一眼论文里那些隐约带着理科思维痕迹的论证逻辑,似乎明白了什么,难得地露出一丝极淡的笑意:“嗯,学术研究,闭门造车不行,有时候确实需要一点‘他山之石’。你能吸收转化,形成自己的体系,这很好。”
接着,陈教授又指出了论文几个需要修改的细节,比如某些引证需要更精准,个别表述可以更凝练。
但总体的评价是积极的,甚至可以用“高度认可”来形容。
最后,他合上论文,看着林清颜,语气难得地温和:“总体框架和核心论点都很扎实,继续打磨一下细节,这会是一篇优秀的硕士论文。答辩不用太担心。”
从导师办公室出来,林清颜感觉脚步轻快得快要飞起来。
午后的阳光格外明媚,洒在身上暖洋洋的。
她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第一个人。
她没有打电话,而是直接跑向了物理学院实验楼。
她知道这个时间,沈亦舟大概率在实验室。
轻车熟路地找到他的实验室,透过门上的玻璃窗,果然看到他正背对着门,专注地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图。
她轻轻敲了敲门。
沈亦舟回过头,看到是她,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起身过来开门。
“怎么过来了?”他低声问,侧身让她进来。
实验室里还有其他几个同学,都好奇地看了一眼。
林清颜顾不上那么多,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光彩,压低声音说:“导师看过论文了!”
沈亦舟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心里已经猜到了七八分,但仍平静地问:“怎么样?”
“他说很好!”林清颜的声音里带着雀跃,“特别肯定了核心观点,说视角新颖,有跨学科价值!”她忍不住补充道,“就是……就是你之前启发我的那个方向!”
沈亦舟静静地听她说完,看着她因为激动而微微泛红的脸颊,眼神柔和了下来。
他没有说什么“恭喜”之类的客套话,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唇角勾起一个清晰可见的弧度,那是一个为她感到由衷高兴的笑容。
“还有,”林清颜继续分享着喜悦,“导师说,继续修改细节,答辩不用太担心。”
“嗯。”沈亦舟应道,“你本来就可以。”
这句简单的肯定,比任何华丽的赞美都更让林清颜感到踏实。
她看着他,实验室的白炽灯光在他身上罩上一层冷调的光晕,但他眼神里的温度却如此真实。
在这一刻,她无比清晰地感受到,她的学术成长路上,深深烙印着他的痕迹。
他的存在,不仅是情感上的依靠,更是思想上的灯塔。
“晚上……”林清颜想了想,带着一点小小的庆祝心态提议,“我们去食堂小炒部吃点好的?”
沈亦舟几乎没有犹豫,点了点头:“好。”
离开实验室时,林清颜回头看了一眼他,又重新埋首于电脑前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最好的爱情,或许就是这样,彼此独立生长,又相互滋养,最终在各自的领域里闪闪发光,而这光芒,又交相辉映,照亮了共同的未来。
当晚,她在博客上写道:
**“论文的灵感,有一半来源于你。
当导师肯定那个最具创新性的观点时,我第一个想告诉的人也是你。
原来,爱情的果实,不仅是心动的瞬间和温暖的陪伴,还可以是一篇凝聚了彼此智慧闪光的学术论文。
我们在各自的跑道上奔跑,却能成为对方灵感的源泉。
这大概,是‘战友’最美好的模样。”**
而沈亦舟在当晚的实验记录末尾,添上了一行与物理无关的备注:
**“观测到重要成果产出。
相关变量(她的信心值)显著提升。
协同效应评估:正向且显著。”**
在他的世界里,她的成功,是他系统中最值得记录的优化参数。
他们的并肩作战,结出了第一颗饱满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