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原点的回响 ...
-
重逢的喜悦如同春日融雪,悄然浸润了返校后的日子。
图书馆第三排靠窗的位置,恢复了往日的生机,阳光依旧,书页翻动的声音依旧,只是空气中流淌的默契较之从前更添几分沉淀后的温润。
林清颜将从家乡带来的、带着阳光气息的茶叶送给沈亦舟,他接过时,指尖短暂相触,一切尽在不言中。
异地期的思念与独处,仿佛一场恰到好处的淬炼,让他们的关系更具韧性。
然而,学业的道路并非总是阳光普照。
研一下学期伊始,林清颜便迎来了第一个真正的挑战——硕士论文选题。
导师希望她能在现当代文学中的“记忆书写”领域找到切入点,这个方向看似广阔,却也如同迷雾森林,让她一时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路径。
文献浩如烟海,理论盘根错节,几个初步构思,在与导师讨论后都被指出或缺乏新意,或边界模糊。
焦虑如同细密的藤蔓,悄无声息地缠绕上来,尤其在看到同门同学似乎都已确定了清晰方向时,那种落后于人的不安感愈发强烈。
这晚,她又一次在图书馆,对着满屏的文献摘要和零碎的笔记发呆,思路如同陷入泥沼,越是挣扎,越是混沌。
原本计划阅读的书页,半天没有翻动一页。
沈亦舟察觉到她的异常安静和眉宇间挥之不去的烦躁。他没有立刻出声询问,只是将自己手边的温水轻轻推到她面前。
闭馆铃声响起,两人并肩走在回宿舍的路上。
春寒料峭,夜风带着凉意。
林清颜裹紧了外套,终于忍不住,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沮丧,开口道:“我的论文选题……好像卡住了。”
沈亦舟放慢脚步,侧头看她:“卡在哪里?”
“感觉哪儿都卡住了。”林清颜叹了口气,试图梳理混乱的思绪,“导师给的方向是‘记忆书写’,但这个范围太大了。我想做点有新意的,又怕驾驭不了;
想找个小切口,又觉得视野太窄……看了很多文献,好像什么都懂一点,又什么都不够深入。
脑子里一团乱麻。”
她越说越觉得气馁,这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比纯粹的课业难题更让人煎熬。
沈亦舟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也没有立刻给出建议。
直到她倾诉完,他才沉吟片刻,问:“你最初对这个方向感兴趣,是因为什么?”
这个问题,让林清颜愣了一下。
最初?
她回想起选定这个大方向时,是因为读到几篇关于创伤记忆与叙事疗愈的文章,被文字背后那种试图用书写对抗遗忘、重建秩序的力量所打动。
那种源自生命深处的共鸣,才是她最初的动力。
“好像……是因为觉得记忆很神奇,它不仅是过去的回响,更塑造着现在,甚至指向未来。
文学中的记忆书写,像是在时间的河流里打捞碎片,试图拼凑出某种意义。”她努力捕捉着那份最初的触动。
“嗯。”沈亦舟点了点头,“那就先回到这个‘原点’。别被庞大的理论和别人的框架吓住。”
他的话语简洁,却像一阵微风,轻轻吹散了迷雾的一角。
但具体该如何“回到原点”,林清颜依然感到迷茫。
沈亦舟没有再多说,只是将她送到宿舍楼下,如常道别:“早点休息。”
回到安静的宿舍,林清颜的情绪依然有些低落。
洗漱后躺在床上,脑海里还是不断闪现著文献标题和导师的建议,纷乱如麻。
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走学术这条路。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亮起,提示收到新邮件。
发件人是沈亦舟。
时间显示是午夜十二点半。
他还没睡?
她点开邮件,没有冗长的开场白,标题只有两个字:“文献”。正文更是简洁得惊人:
**“别怕,思路不清时,回到原点。
附件里是一些可能相关的前沿综述和理论边界梳理,或可参考。不必有压力,慢慢看。”**
附件是一个整理得极其工整的PDF文档,大小适中。
林清颜下载打开,瞬间被惊呆了。
文档目录清晰,分为几个部分:“记忆研究关键理论谱系(简明图示)”、“现当代文学中记忆书写的主要范式与代表作”、“跨学科视角:神经科学、社会学对‘记忆’的近期研究摘要”、“潜在创新点:未被充分讨论的记忆维度(附相关案例)”。
每一部分下面都列举了核心文献,包括作者、出处、关键词,甚至还有几句极其精炼的内容提要或点评,直指核心争议或价值所在。
这绝非临时起意能够完成。
这需要对相关领域有相当的了解,并进行了大量的检索、阅读和筛选。
他是在她晚上诉说困境后,回到实验室(或宿舍),连夜为她整理了这份资料!
他没有直接告诉她该做什么选题,而是为她绘制了一张详尽的“地图”,帮她梳理脉络,开阔视野,将那个庞大而模糊的“记忆书写”领域,分解成了清晰可辨的板块和路径。
林清颜靠在床头,借着手机的光亮,一页页翻看这份沉甸甸的文档。
那些困扰她的迷雾,似乎在这些条分缕析的梳理中渐渐散去。
她看到了自己之前忽略的理论连线,发现了一些从未听过,却极有意思的小众研究方向,比如关注“嗅觉记忆”在文学中的呈现,或是“集体记忆”在数字时代的变迁。
更重要的是,沈亦舟在一个潜在创新点的注释里写道:“可结合你曾提过的对‘日常细节’与‘情感质地’的敏感度进行探索。”
他竟然记得她随口说过的话,并将它与学术思考联系起来!
这份资料,不仅是学术上的雪中送炭,更是一次无声的鼓励和认可:他相信她有能力在这个领域找到自己的声音。
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她立刻回覆邮件,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终只化为一句:“收到了。谢谢你,沈亦舟。这太重要了。”
几乎是瞬间,收到了回覆,依旧简短:“嗯。早点睡。”
他仿佛一直在电脑那头等着,确认她收到并安心。
林清颜放下手机,心中所有的焦虑和不安,都被一种巨大而温暖的力量抚平。
她重新拿起那份文档,仔细阅读起来,思路仿佛被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虽然具体选题尚未浮现,但那种无路可走的窒息感已经消失了。
她知道,只要沿着他帮她梳理的脉络沉下心去探索,一定能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小径。
她在博客里写下:
**“人在迷茫时,最需要的或许不是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一张标明方位的地图,和一盏照亮脚下第一步的灯。
他给了我地图,也点亮了灯。
原来,‘回到原点’不是退缩,而是为了更清晰地辨认出发的方向。学术之路漫漫,幸而有你,并肩而行。”**
而此时的实验室里,沈亦舟关掉了文献数据库的页面,电脑屏幕上换成了复杂的模拟程序界面。
他看了一眼邮件里她那句简短的感谢,嘴角泛起一个几不可察的弧度,然后重新投入到自己的运算中。
对他而言,帮助她梳理思路,就像解决一道复杂的物理难题,需要的是清晰的逻辑、足够的耐心,以及对“变量”(她的兴趣与特长)的精准把握。
而看到她重燃斗志,便是最好的反馈。
夜色深沉,两个年轻人在各自的灯下,为着彼此的梦想和共同的未来,默默努力着。
前方的路或许仍有挑战,但他们都已学会,如何成为对方最坚实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