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7、执手前行 ...


  •   河边的风渐渐带上了晚凉,夕阳的余晖将两人的身影在车内拉得很长。紧握的手没有松开,那微弱却真实的触感,是连接两个被巨大时空错位感激荡的灵魂,唯一的锚点。

      孟清辞的情绪在长时间的沉默与泪水的冲刷后,终于趋于一种疲惫的平静。那是一种悲伤沉潜后的虚脱,也是风暴眼内短暂的安宁。她轻轻抽回手,用纸巾仔细地擦干脸上的泪痕,动作缓慢却坚定。

      “我们……不能一直坐在这里。”她开口,声音依旧带着浓重的鼻音,但语气里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崩溃与茫然。

      何彦书侧头看她,夕阳的金光勾勒着她柔和的侧脸轮廓,那眼底的红肿掩不住一种破茧重生般的清亮。他心中微动,点了点头:“嗯。天快黑了,我先送你回去。你需要好好休息。”

      “那你呢?”孟清辞几乎是下意识地追问。她发现自己此刻有些害怕独处,害怕那无边无际的黑暗和可能再次侵袭的、带有血腥气的梦境。

      何彦书听出了她话语里潜藏的不安,温声道:“我也回去。但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在附近等你睡着再走。或者,你如果不介意,我们可以找个地方再坐坐,说说话。”他给出了选择,将决定权交到她手中,体贴而尊重。

      这种尊重让孟清辞感到安心。她想了想,摇了摇头:“不用了,你也需要休息。我们……明天再联系?”她需要一些独自消化的空间,但也清晰地知道,她不想与他断开联系。

      “好。”何彦书立刻应下,“明天早上,我给你打电话。”

      回程的路上,气氛不再像来时那般死寂沉重。两人偶尔会交谈几句,关于明天的安排,关于如何更系统地开始寻找另一半玉佩,话题围绕着那个共同的目标,小心翼翼地避开了直接触碰那刚刚被证实的前世伤疤,仿佛那是两个人都需要时间才能再次面对的、尚未结痂的创口。

      但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一种无形的、深刻的默契在两人之间流淌。一个眼神,一个短暂的停顿,都能让对方感知到那未曾言说的情绪波动。

      将孟清辞送到公寓楼下,何彦书看着她走进单元门,直到那纤细的身影消失在视野里,才缓缓驱车离开。

      这一夜,对两人而言,注定依旧漫长。

      孟清辞回到空旷安静的公寓,没有开灯,径直走到窗边,望着楼下何彦书车子离去后空出的车位,怔怔出神。她没有再哭泣,但心脏仿佛被掏空了一块,又像是被填满了过于沉重的东西。她洗了个热水澡,试图驱散骨子里的寒意,然后早早躺上了床。

      黑暗中,那些来自前世的记忆碎片不再以噩梦的形式强行闯入,而是如同沉寂多年的深海遗物,缓慢地、自发地浮上心头。她仿佛能更清晰地“看到”那个被称为济生堂的地方,感受到那种在炮火中抢救伤员的紧张与忙碌,能更真切地体会到抚摸着微隆小腹时,那份混杂着担忧与期盼的温柔……以及最后时刻,那席卷一切的剧痛与黑暗。

      但这一次,伴随这些记忆涌来的,不再只有纯粹的恐惧和悲伤。还有一种奇异的、温暖的力量,源自下午在河边,何彦书紧紧握住她手时传来的温度,源自他眼中那份要与她共同面对的坚定。

      她翻了个身,将脸埋进枕头里,深深地呼吸。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一丝属于他的、清冽而沉稳的气息。

      “这一世,我们还活着……”她喃喃重复着他下午的话,如同念诵一句咒语,带着自我安抚的意味,渐渐沉入了虽然不算安稳,但至少不再充满尖叫与鲜血的睡眠。

      另一边,何彦书的公寓里,灯火通明。他没有丝毫睡意。

      他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着笔记本和几张从史志办拍下的资料照片。理智告诉他应该休息,但大脑却异常活跃,仿佛被注入了新的能量。前世身份的确认,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许多之前无法解释的谜团。

      他对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史和文物那种超乎常人的敏感与直觉;他第一次见到那半块碎玉时的心悸;那个真实得可怕的牺牲梦境……一切都有了答案。

      这不是什么灵异事件,这是他灵魂深处未曾磨灭的烙印。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几个关键词:济生堂、断龙峪、何姓军官、孟姓护士、玉佩(一对)。

      然后,他开始梳理思路。

      1. 确认细节:需要更详细地查阅关于断龙峪阻击战,以及济生堂救护队的历史资料,哪怕只是零星记载,看能否找到更多关于“何姓军官”及其部队的番号、姓名,以及“孟姓护士”更具体的信息。
      2. 追寻玉佩:这是当前最明确可行的目标。另一半玉佩流落何方?根据之前周家后人提供的线索,最终流向了海外那位华侨。需要设法与那位持有者的后人取得更直接、更深入的联系。
      3. 现实关联:他们与前世的关系,除了情感上的共鸣和梦境,是否还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比如性格、潜意识的行为模式?这一点需要观察。

      他的笔尖在“玉佩(一对)”上重重划了一个圈。

      让它们重聚。这不仅仅是一个考古任务,更是一种象征性的救赎。是对前世那份被战火撕裂的爱情与家庭的告慰,也是为今生的他们,寻求一个心灵上的“完整”。

      这个目标,驱散了他心中因知晓悲剧结局而产生的部分无力感,赋予了他行动的方向和力量。

      直到凌晨,他才在书桌前伏案小憩了片刻。

      ---

      第二天早上八点整,何彦书的手机闹钟还未响,他的电话就先响了起来。是孟清辞。

      他立刻接起,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清辞?昨晚休息得怎么样?”

      电话那头的孟清辞声音听起来平静了许多,虽然依旧能听出疲惫,但那份崩溃后的脆弱感已经褪去:“还好。你呢?”

      “我也还好。”何彦书顿了顿,直接切入正题,“我昨晚梳理了一下思路。我们今天可以分头行动,效率更高一些。”

      “你说。”孟清辞立刻进入了状态。

      “我去联系我在海外的一些同学和同行,看能否通过学术交流或者文物圈的渠道,更婉转、也更有效地接触到那位持有另一半玉佩的华侨后人,试探一下对方的意向。同时,我会继续深挖断龙峪和济生堂的资料。”

      “好。”孟清辞应道,“那我做什么?”

      “你的摄影和记录同样重要。”何彦书说,“我想,你可以开始系统地整理我们寻找的过程。不仅仅是记录线索,也包括……我们的感受。这本身或许就是一种梳理和面对。另外,如果你愿意,可以去人民医院附近(原济生堂大致区域)走走,用你的镜头和直觉,去感受一下那片土地……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他相信她的敏感和独特的视角,或许能捕捉到被历史和档案忽略的、细微的情感痕迹。

      孟清辞沉默了几秒,然后坚定地回答:“我明白了。我会去的。”

      挂了电话,孟清辞站在窗前,看着外面逐渐苏醒的城市。阳光驱散了晨雾,一切都清晰而充满生机。她知道,沉浸在悲伤中无济于事。前世的他们,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尚且没有放弃希望与职责,这一世的他们,拥有和平与自由,更没有理由被过去击垮。

      她拿起相机,仔细检查了电池和存储卡。今天,她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者,更是一个探寻者,去触摸那片承载了她前世生命最后时光的土地。

      而何彦书则开始了一轮越洋电话和邮件联系。他动用着自己积累多年的学术人脉,措辞谨慎地打听、询问,既要达到目的,又不能显得过于唐突或别有用心。

      一天在各自的忙碌中很快过去。

      傍晚时分,孟清辞先给何彦书发来了信息:“我到人民医院附近走了很久,拍了很多照片。那里现在完全是现代化的街道和建筑,找不到任何过去的痕迹。但是……在一个街心花园的长椅上坐着的时候,心里很奇怪的,感到很平静。好像……听到了某种安魂的曲调。”

      何彦书看着这条信息,心头微软。他能想象她独自一人坐在那里,试图与过往对话的情景。那种“平静”的感觉,或许是一种来自时空深处的慈悲与和解。

      他回复:“平静就好。也许那片土地,已经原谅并抚平了所有伤痛。”

      过了一会儿,他又发了一条:“我这边有些进展。通过一位在美国大学任教的同学,间接联系到了那位华侨后人的助理。对方表示需要一些时间考虑是否接受接洽。这算是一个开端。”

      “太好了!”孟清辞很快回复,后面跟了一个小小的笑脸表情。这是自昨天知晓真相后,她第一次流露出如此轻松的情绪。

      虽然前路依旧漫漫,但至少,他们已经执手,踏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不再是孤立无援地对抗着莫名的恐惧与悲伤,而是成为了彼此最坚实的同盟,共同面对着那穿越了生死与时空的、复杂而深刻的缘分。

      夜色再次降临。

      何彦书站在书房的窗边,看着城市的万家灯火。他想起孟清辞说的“平静”,心中那份因前世牺牲而产生的沉重愧疚,似乎也悄然松动了一丝。

      无论如何,这一世,他绝不会再让她独自面对任何风雨。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