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分离与反思 ...
-
老家的晨光透过医院百叶窗,在病房地板上切分出明暗相间的条纹。向阳轻轻调整了一下奶奶背后的枕头,确保老人舒适地靠着。一夜的守候让她眼窝深陷,但内心却异常清明。
“小阳,你去休息会儿吧。”奶奶虚弱地摆手,“看你这黑眼圈。”
她微笑摇头:“我不累。医生马上来查房,我想听听情况。”
手机震动,是沈聿的早安短信:“奶奶情况如何?需要什么吗?”
这已经成为过去一周的日常。他不过度打扰,但每天都会发几条短信,询问奶奶的状况,偶尔分享上海的天气或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没有压力,没有期待,只是一种稳定的存在感。
她回复:“烧退了,情况稳定。谢谢关心。”
放下手机,她继续给奶奶削苹果。刀锋划过果皮,形成连续不断的螺旋。这种重复性的动作让她思绪飘远。
回想那一晚在消防通道的对话,她仍然感到不可思议。自己竟然向另一个人敞开了最脆弱的部分,而对方没有嘲笑或轻视,反而分享了同样的不安。
这种平等的脆弱交换,在她的人生经验中几乎是前所未有的。
医生查房后确认奶奶情况良好,预计再过几天就可以出院回康复机构。向阳终于松了口气,决定回奶奶家洗个澡换身衣服。
老式的居民楼弥漫着时光的气息。她从小在这里长大,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记忆:墙上还留着她的身高标记,书架上有她中学时爱读的书,窗台上的盆栽是她大学时买给奶奶的。
洗澡时,热水冲刷着疲惫的身体,她思考着过去几周发生的一切。与沈聿的关系像一场缓慢的舞蹈,进一步,退两步,再进一步。那种不确定性本该让她焦虑,却奇怪地带来一种期待感。
换好衣服,她注意到书桌上那本旧相册。翻开泛黄的页面,是她的成长轨迹:婴儿时期的孤独眼神,小学时总是站在集体照边缘,中学时埋头书本的严肃表情,大学毕业后穿着不合身的职业装...
一系列照片记录着一个总是与周围保持距离的女孩。她突然意识到,那种情感隔离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多年来的生存策略。
手机响起,是主编的电话。她深吸一口气,接通:“李主编。”
“向阳,听说你奶奶情况稳定了,太好了。”主编语气亲切但带着职业性的紧迫感,“《城市印记》下厂印刷前还有个最终确认,沈聿说他需要和你当面讨论几个细节。”
她的心跳微微加速:“什么时候?”
“他说随时配合你的时间,知道你还在老家照顾奶奶。”主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补充,“他特别强调要和你当面确认。”
挂掉电话,她看着镜中的自己。不再是那个总是回避眼神接触的女孩,而是有一个女人,眼中有了新的决心。
她拨通了沈聿的电话。铃响三声后,他接起来,声音中带着一丝惊讶:“向阳?一切还好吗?”
“奶奶情况稳定了。”她说,然后直接切入主题,“主编说印刷前需要最终确认。”
“是的,有几个细节...”他开始解释专业问题,但她打断了他。
“我明天回上海。”她宣布,“我们可以当面讨论。”
电话那端沉默了片刻,然后他说:“好的。需要我去机场接你吗?”
这次她没有拒绝:“如果你方便的话。”
回上海的航班准时起飞。飞机爬升时,她望着下方逐渐变小的小城,感到一种奇特的释然。这一次,她不是逃离,而是选择回归。
降落时,上海正下着细雨。走出航站楼,她一眼就看到了站在人群中的沈聿。他举着一把黑色的伞,目光在出口处搜寻着。
当他们的目光相遇时,他微微一笑,那种轻松自然的表情让她心中的最后一丝紧张消散了。
“旅途顺利吗?”他接过她手中的行李包。
“很顺利。谢谢你来接我。”她注意到他肩头有些湿漉,“等很久了?”
“刚到。”他显然在说谎,但这种小小的谎言却让她感到温暖。
去市区的路上,两人聊着奶奶的康复情况和项目进度,避免任何可能引发紧张的话题。气氛轻松自然,仿佛之前的疏远和尴尬从未存在。
到达出版社,他们直接开始工作。最终确认的细节并不多,但沈聿坚持每个决定都要两人共同商讨。
“这个字体颜色和图片背景对比度不够,”他指着样本的一页,“读者阅读起来可能会吃力。”
她凑近细看,肩膀不经意地碰到他的手臂。这次她没有立即退缩,而是保持了这个距离:“调亮一点呢?”
他们花了半小时调整了几个细节,直到双方都满意。工作完成后,气氛突然变得有些微妙。
“一起吃晚饭吗?”沈聿试探性地问,“我知道附近有家不错的本帮菜。”
她犹豫了一下。理智告诉她应该回家休息,但内心有一种新生的勇气在推动她:“好的。”
餐厅不大,但雅致安静。点完菜后,有一段短暂的沉默。
“谢谢你,”沈聿突然说,“谢谢那天在楼梯间告诉我那些。”
她抬眼看他:“谢谢你的理解。”
“其实,”他玩弄着手中的茶杯,“那之后我想了很多。关于我自己,关于为什么我总是被情感上难以接近的人吸引。”
这个坦白让她惊讶:“你认为我情感上难以接近?”
他微笑:“就像你认为我玩世不恭一样?也许我们都在用某种标签保护自己。”
菜上来了,暂时中断了这场越来越深入的对话。品尝着地道的上海菜,她感到一种奇异的归属感——不是对这个城市,而是对这个坐在对面的男人。
“能告诉我吗?”她轻声问,“为什么你会...”
“为什么我会变得像个刺猬?”他接完她的话,苦笑一下,“经典的心理学案例——害怕被拒绝,所以先拒绝别人。”
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从小镇来到大城市的挣扎,早期艺术生涯的挫折,一段深刻的感情创伤...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外表自信内心却时常怀疑自我的矛盾性格。
“相机是我的盾牌,”他承认,“通过取景框,我可以控制我看到的世界,控制我与它的距离。”
她若有所思:“就像我通过文字和编辑来控制叙事一样。”
“Exactly.”他举起茶杯,“为我们的防御机制干杯?”
她笑着与他碰杯。这一刻,她感到一种深层的连接,不是基于完美无缺的假象,而是基于彼此的不完美和真实。
晚餐后,他送她回家。车停在她小区门口,雨已经停了,夜空中有几颗隐约的星星。
“明天我要去巴黎参加一个摄影展,”他说,“一周后回来。”
她点头,突然感到一丝不舍:“一路顺风。”
他看着她,眼神中有种柔软的东西:“这一周,我可以给你发巴黎的照片吗?”
“当然。”她微笑,“我很期待。”
下车时,他没有试图拥抱或亲吻,只是轻轻握了握她的手:“照顾好自己,向阳。”
回到公寓,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分离不再令人恐惧,而成为一种检验——检验那种新生的连接是否真实,是否能够经受距离和时间的考验。
接下来的一周,他们保持着一种轻松的联系。他分享巴黎的街景、展览的片段、塞纳河畔的日落;她分享奶奶康复的进展、工作的日常、上海突然放晴的天气。
没有压力,没有过度期待,就像两条偶尔交汇的溪流,各自流淌却又彼此呼应。
周五晚上,她参加了一个同事的生日聚会。以往这种场合她总是早早找借口离开,但这次她留到了最后,甚至参与了K歌环节。
回家路上,林薇挽着她的手臂,醉醺醺地说:“向阳,你变了诶!居然会唱周杰伦的歌了!”
她笑着没有否认。是的,她在变化,像一只终于破茧的蝶,缓慢却坚定地展开翅膀。
周六,她去看了一场电影——不是独自一人,而是和几个同事一起。银幕上上演着别人的故事,她却感到自己在书写新的篇章。
周日早晨,她收到沈聿从巴黎发来的照片:晨曦中的埃菲尔铁塔,底下写了一行字:“明天回来。想见你。”
简单六个字,却让她的心跳加速。她回复:“好的。一路平安。”
回上海的那天,沈聿的航班在傍晚抵达。她提前到了机场,站在接机人群中,感到一种陌生的期待和紧张。
当看到他推着行李车走出海关时,她的呼吸几乎停止。他看起来风尘仆仆但精神很好,目光在人群中搜索着,直到与她相遇。
那一刻,他的笑容如此明亮,仿佛照亮了整个接机大厅。
他走向她,没有拥抱,但眼神中的温暖足以融化最坚固的冰层:“你来了。”
“欢迎回来。”她微笑,接过他递来的一个小纸袋。
里面是一本精美的巴黎摄影集和一小盒马卡龙。摄影集的扉页上写着:“给向阳——愿我们都能勇敢地看见与被看见。”
回市区的路上,他讲述着巴黎的见闻,她安静地听着。这种宁静不再尴尬,而成为一种舒适的默契。
车停在她小区门口时,夜色已深。他帮她拿出行李,站在车旁,似乎不愿结束这个夜晚。
“下周有个私人展览开幕,”他突然说,“几个朋友的实验性作品,不太公开。如果你有兴趣...”
“我想去。”她立即回答,然后为自己的急切微微脸红。
他微笑:“那我到时候来接你。”
看着他驾车离去,她站在小区门口,感受着夜风的轻抚。手中的巴黎摄影集沉甸甸的,不仅是一件礼物,更是一种承诺——承诺尝试,承诺勇敢,承诺看见与被看见。
回到公寓,她翻开摄影集。每一张照片都捕捉到了光与影的交汇,就像生活本身,明暗相间,却依然美丽。
她拿起手机,发了一条短信:“谢谢你的礼物。很高兴你回来了。”
几乎立即,回复来了:“更高兴回来见到你。晚安,向阳。”
那一夜,她没有数呼吸就睡着了,梦中不再是高墙和废墟,而是巴黎的晨光和上海的夜色,在某个不可能的交点相遇。
分离没有拉远距离,反而让彼此更加清晰。反思没有带来怀疑,反而坚定了选择的勇气。
在入睡前的朦胧中,她明白了一个简单的真理:真正的连接不是永远在一起不分离,而是分离后依然渴望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