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第九章 自证清白 ...

  •   行政部的空气依旧带着那层若有若无的粘滞感,但林薇的心境已然不同。李静经理的谈话像一道分水岭,让她清晰地意识到,辩解与澄清在既定成见的泥沼里只会越陷越深。最好的回应,不是言语,而是行动——用扎实的、无可指摘的业绩,让谣言失去滋生的土壤。

      她变得更加沉默,也更加专注。每日的例行工作依旧处理得一丝不苟,但眼神里多了份沉静的力量。她在等待,或者说,在寻找一个机会。

      机会很快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了。

      周四的部门例会上,李静提到了一件陈年旧事:一家名为“信达科技”的小型供应商,长期拖欠一笔数额不算巨大但纠缠已久的尾款。财务部催了多次,对方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诿拖延,后来甚至开始拒接电话。这笔烂账成了行政部和财务部都不愿触碰的烫手山芋,几乎要被计提坏账了。

      “这笔款子,时间拖得太久,对方又这种态度,确实棘手。”李静揉着眉心,语气透着无奈,“但毕竟也是一笔资产,能收回总是好的。财务那边希望我们这边最后再尝试沟通一次,走个流程,实在不行就只能法律途径了,虽然成本可能更高。”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谁都知道这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儿,成功了是分内之事,失败了反而显得无能,甚至可能惹上麻烦。

      王倩更是眼观鼻鼻观心,仿佛什么都没听到。

      就在李静准备将这个任务强行指派给某位资深员工时,一个清晰平静的声音响了起来:

      “李经理,这个任务,可以交给我试试吗?”

      所有人都诧异地抬起头,看向声音的来源——林薇。

      李静也愣了一下,确认道:“林薇,你是说……‘信达科技’这笔欠款?”

      “是的。”林薇目光坦然,“我想学习一下催收和沟通的流程,也需要多接触一些不同类型的公司业务。我会尽力去沟通,但不敢保证结果。”她的理由听起来合情合理,甚至带着点新人的“傻气”和求知欲。

      李静审视着她,似乎在权衡。最终,她点了点头:“好,那就你负责跟进。相关合同和历史沟通记录,会后我让王倩发给你。注意方式方法,有任何情况及时向我汇报。”

      “谢谢经理,我会的。”林薇平静地接下任务。她能感受到王倩投来的那道混合着惊讶和幸灾乐祸的目光,仿佛在说“居然自己往火坑里跳”。

      林薇没有理会。会后,她立刻从王倩那里接收了厚厚一沓关于“信达科技”的资料。王倩交接时语气敷衍,带着几分看好戏的意味:“喏,全在这儿了。祝你好运哦。”

      回到工位,林薇立刻投入工作。她没有像常规流程那样先打一通电话过去碰钉子,而是花了整整一天时间,仔细研读所有历史合同、条款细则、每一次的沟通记录(邮件和电话摘要)、甚至对方公司早期的背景资料。

      她发现,“信达科技”最初合作时态度积极,供货质量也稳定,拖欠是从两年前其公司法人变更后开始的。之前的沟通记录显示,对方后来的负责人态度恶劣,一味哭穷,甚至暗示过想要“好处费”。

      但林薇没有停留在表面。她注意到几次沟通记录里,对方负责人偶尔流露出的焦躁和不耐烦,似乎并非纯粹的赖账,更像是一种被逼到绝境的烦躁。她心里升起一个猜测:或许,对方并非恶意拖欠,而是真的陷入了某种经营困境?

      光靠猜测不够。她需要更准确的信息。

      接下来几天,林薇做了一件超出她职责范围、甚至有些冒险的事情。她没有惊动任何人,利用午休和下班后的时间,通过公开的工商信息查询系统、行业论坛、甚至一些不起眼的本地商业新闻,深入调查“信达科技”的近况。

      她还巧妙地以“潜在客户咨询”的名义,拨通了与“信达科技”位于同一工业区的其他公司电话,旁敲侧击地打听对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口碑。

      零碎的信息逐渐拼凑起来:“信达科技”近两年转型失败,核心技术人员流失,订单量锐减,厂房和设备都抵押了银行,确实陷入了严重的资金链困境,但仍在勉强维持运营,并未完全停产倒闭。

      最重要的是,她打听到对方公司似乎最近正在努力争取一个小额的新订单,可能是为了维持基本运转或者试图翻身。

      了解到这些,林薇心里有底了。单纯的施压和威胁(无论是行政还是法律)对一家濒临绝境的公司来说,可能只会激起鱼死网破的对抗情绪,最后两败俱伤。或许,可以换一种思路?

      她制定了一个简单的计划,并向李静做了简要汇报(只说了打算尝试沟通协商,并未透露自己的私下调查)。李静虽不抱太大希望,但同意了她的尝试。

      一个下午,林薇没有提前电话预约,而是直接乘坐公交车,来到了位于市郊工业区的“信达科技”。厂房确实显得有些破败萧条,门口保安都无精打采。

      她向前台表明身份和来意时,对方显然十分惊讶和警惕,但还是通知了负责人。

      出面的是一个个子不高、面色憔悴的中年男人,姓张,正是后来的那位法人代表。他见到林薇这么年轻,又是独自前来,先是意外,随即流露出明显的不耐烦和戒备:“明珠商贸的?不是都跟你们说过了吗?我们现在没钱!有钱自然就还了!你们催也没用!”

      林薇没有被他恶劣的态度吓退,也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催债姿态。她神色平静,甚至带着一丝理解,开口道:“张总,您别误会。我今天来,不是来催款的,也不是来跟您吵架的。我是想代表公司,来了解一下具体情况,看看有没有什么我们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一直拖着,对两家公司都不是好事,不是吗?”

      她的语气平和而真诚,不同于之前电话里公事公办的冰冷或威胁。张经理愣了一下,戒备的神色稍缓,但依旧皱着眉头:“还能有什么办法?除非你们再给我点订单,让我缓过这口气,不然……”他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明显。

      林薇没有接订单的话茬,而是话锋一转:“我了解过,‘信达’以前的产品质量很稳定,和我们合作也很愉快。走到今天这一步,想必您也有您的难处。”

      这句话似乎戳中了对方的某根神经。张经理叹了口气,语气软化了不少,开始倒起苦水,说起转型的艰难、市场的无情、银行的逼债。林薇安静地听着,不时点头,表示理解。

      等他说的差不多了,林薇才缓缓开口:“张总,您的困难我听到了。但欠款终究是需要解决的。您看这样行不行:这笔尾款,我们可以接受分期支付,比如分六期或者十二期,每期金额不大,您的压力会小很多。同时,”她顿了顿,观察着对方的反应,“我们了解到贵司在某某部件上还有生产能力,我们公司近期正好有一些低价值的耗材采购需求,或许可以下一个小额的试订单给您,虽然金额不大,但至少能维持贵司的基本运转和一点现金流。您觉得呢?”

      这个方案,既给了对方喘息的空间(分期付款),又给了对方最急需的“活水”(新订单),虽然很小,但意义重大。它不是施舍,而是基于现实困境提出的一个务实且带有合作意味的解决方案。

      张经理彻底愣住了。他预想中的是各种催逼和威胁,却万万没想到是这样一个带着善意的、试图双赢的方案。他怔怔地看着林薇,眼神复杂,之前的敌意和烦躁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看到一线生机的难以置信和动容。

      沉默了近一分钟,他重重抹了一把脸,声音有些沙哑:“……谢谢。谢谢你能这么说。分期……没问题!第一期我下周就想办法凑给你们!订单……订单的事,我保证用最好的材料和工艺来做,绝对不会再出任何问题!”

      离开“信达科技”时,夕阳正好。林薇没有立刻回公司,而是沿着工业区的路慢慢走着。风吹起她的发丝,带来远处机器运转的微弱轰鸣。她的心里很平静,没有成功的狂喜,只有一种解决问题的踏实感。

      她成功地说服了张经理。一周后,第一笔分期款果然打到了公司账户上。虽然金额不大,但意义非凡。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悄无声息地在行政部、财务部甚至业务部小范围传开了。那个谁都不愿碰的硬骨头,那个大家都认为注定要成为坏账的烂摊子,竟然被那个新来的、深陷谣言中心的林薇,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了!不仅收回了大部分欠款,还保留了未来的合作可能性!

      没有人再大声议论什么,但看林薇的眼神彻底变了。之前的质疑、探究、甚至幸灾乐祸,逐渐被惊讶、钦佩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尊重所取代。就连王倩,再次遇到林薇时,眼神也开始有些闪烁和回避,那股劲头明显弱了下去。

      李静经理在部门小会上,没有大肆表扬,只是简单提了一句“信达科技的欠款问题,林薇处理得不错,款项已经开始分期回收”,但她看向林薇的眼神里,多了份实实在在的欣赏和信任。

      林薇依旧每天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仿佛一切都没有改变。但她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她用一种最直接、最高级的方式,回应了所有的流言蜚语。

      风吹过水面,涟漪终会散去。而水底的礁石,只会因为浪潮的冲刷,变得更加坚实。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