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9、蹩脚的推销员 ...

  •   曹玮透露的“陛下或将于近期垂询”的消息,像一道无声的惊雷,在赵楷心中炸响。兴奋、紧张、惶恐、期待……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他坐立难安。

      皇帝垂询!这意味着他鼓捣出的这套“歪理邪说”,真正进入了帝国最高统治者的视野。是福是祸,是青云直上还是万劫不复,全在帝王一念之间。

      他立刻进入了最高警戒状态。白天,他更加疯狂地投入到“靖虏弩”和骑兵弩的量产优化中,力求用实打实的产量和良品率数据说话;晚上,他则把自己关在工坊里,对着油灯,反复修订、完善那份关于“标准化”理念与实践的阐述文稿。

      他绞尽脑汁,试图用最浅显、最“政治正确”的语言,来解释“标准化”的好处:如何节省国帑(减少废料)、如何提升军力(装备一致可靠)、如何强国安邦(快速培训工匠,扩大生产)。他引经据典,把《考工记》、《墨经》里能沾上边的只言片语都抠出来装点门面,甚至生拉硬拽地往“圣王之道”、“先王制法”上靠。

      过程痛苦而滑稽。他感觉自己像个蹩脚的推销员,拼命包装一件自己都觉得有些“离经叛道”的产品,试图卖给最挑剔、最保守的客户。

      就在他焦头烂额之际,旨意终于下来了。不是正式召见,而是一次“非正式的垂询”,地点设在宫内的一处偏殿,参与人员仅限于枢密院、工部、将作监的相关官员以及……他赵楷。

      即便如此,也足以让赵楷紧张得手心冒汗。

      垂询当日,赵楷换上了一身最体面的旧锦袍(还是铁蛋连夜熨烫的),在曹玮的带领下,亦步亦趋地进入皇宫。高墙深院,肃穆庄严的气氛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

      偏殿内,气氛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剑拔弩张。官家赵祯并未端坐龙椅,而是穿着一身常服,坐在一张书案后,面色平和,看不出喜怒。吕夷简、曹玮、工部尚书、以及几位不认识的绯袍大员分坐两侧。王貺果然也在,坐在末位,眼神低垂,看不出表情。

      赵楷跪下行礼,声音都有些发颤。

      “平身吧。”赵祯的声音温和,却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仪,“朕听闻,你将作监近日于军械制艺之上,颇有些新思妙想,尤以‘靖虏弩’及‘标准化’之法为著。今日闲暇,特唤你来,细细言之。”

      来了!赵楷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镇定下来,按照 rehears 了无数次的腹稿,开始陈述。

      他先从边患急需、军械质量参差、工匠培养不易等现实困境入手,引出“标准化”的必要性。然后,他重点阐述了“标准化”的核心——“划一规矩,定其法度”,通过统一标准、规范流程、制作样板量具、编写图示规程,来实现“器出一型,质有保障,匠易习之,产可速增”的目标。

      为了增加说服力,他带来了“靖虏弩”的标准化零件(几个齿轮、轴套)和一套简易量规,以及试点工坊的生产记录台账。

      “陛下请看,此二齿轮,依同一标准样板制成,尺寸咬合如一,可任意互换装配,无需修锉。”他现场演示了量规的使用和零件的互换性,“试点工坊施行新法后,箭矢废料省三成,新匠上手快半月,此皆有账可查。”

      他尽量用数据说话,避免空谈理论。

      赵祯听得颇为认真,不时拿起零件和量规看看,还问了几个关于材料消耗和工匠接受度的问题。吕夷简等人则大多沉默不语,静观其变。

      然而,当赵楷的阐述稍微触及“标准化”可能对传统匠作体系带来的冲击和改变时,王貺终于忍不住出手了。

      “陛下!”王貺起身,躬身奏道,“赵楷所言,看似有理,实则荒谬!其所倡‘标准化’,苛求一律,僵化呆板,全然不顾匠作之灵性,百工之巧思!长此以往,必使工匠沦为依样画瓢之呆役,祖传之精妙手艺断绝失传!此非强国,实乃毁基!更遑论其法多用奇技,不循古制,恐引邪风,坏人心术!臣恳请陛下,明察其弊,勿为巧言所惑!”

      这一套说辞,依旧是老调重弹,但放在御前,分量自然不同。

      赵楷心里一紧,正要反驳,工部尚书也缓缓开口了:“陛下,王御史所言,不无道理。匠作之道,心手相传,乃千年积淀之精华。一味强求‘标准’,恐失其魂。且各地物料、匠人手法皆有差异,强求一律,反增耗费。赵楷之法,于一小弩或可见效,然推而广之,臣深以为忧。”

      这两位一唱一和,直接将“标准化”拔高到了“毁灭传统文化”、“脱离实际”的高度。

      赵楷暗自叫苦,知道最难的关头来了。他稳住心神,躬身道:“陛下,诸位大人!小子所言‘标准化’,非为取代匠之巧思,实为奠定百工之基!正如筑屋需先平地,制器亦需定规。巧匠之才,当用于攻坚创新,设计新器,而非耗于重复劳作。且标准非一成不变,乃可随技艺提升而迭代更新!至于物料差异,正需通过标准甄选优材,淘汰劣料,促使天下工料渐趋一统,此方为强国之本!”

      他再次强调“基础”和“迭代”的概念。

      “强词夺理!”王貺冷笑,“巧匠置于重复劳作?何其荒谬!无千锤百炼之重复,何来巧夺天工之手艺?此乃本末倒置!”

      “王大人!”曹玮终于开口,声音沉稳,“下官以为,赵楷之言,虽稚嫩,然有其理。军械制造,首重一致可靠。临阵换器,尺寸不一,贻误战机,教训深矣!‘标准化’或可使良匠稍缚手脚,然却可保万千士卒手持之器,皆堪信赖!此中轻重,还请陛下圣裁。”

      他将争论拉回到了最实际的军备需求上。

      吕夷简此时也缓缓睁开眼,慢条斯理地道:“陛下,老臣以为,曹承旨与王御史所言,皆有其据。然,事有经权,法有利弊。‘标准化’之于军械,或可一试,然需限定范围,谨慎推行,断不可骤然而广,以免动摇国本。至于匠作传承,亦需兼顾,不可偏废。”

      老狐狸就是老狐狸,一番和稀泥,两边都不得罪,但也暗示了“标准化”可以搞,但要控制规模和速度。

      赵祯静静听着几位臣子的辩论,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良久,才缓缓开口:“朕闻尔等之言,各有道理。军械之要,在于精良可靠,然匠作之本,亦在于传承创新。赵楷。”

      “臣在!”赵楷连忙躬身。

      “你之所言‘标准化’,于军械制造,确有些许实效。然其法颇新,争议亦大。朕准你于将作监内,继续试行,然需谨记:一不可苛待工匠,二不可骤废旧法,三需时时查验实效,若有弊病,即刻奏报。可能做到?”

      赵楷心中狂喜!皇帝虽然没有完全肯定,但给予了继续试行的许可!这已经是天大的胜利了!

      “臣遵旨!定当谨记圣训,慎行其事,以实效回报天恩!”赵楷激动地叩首。

      赵祯点点头,又看向王貺和工部尚书:“王卿、李卿所虑,亦是为国。新政试行,需有监督。着你二人,密切关注将作监‘标准化’试行之成效弊端,随时奏报。”

      “臣遵旨!”王貺和工部尚书连忙躬身,虽然不太满意,但皇帝发了话,也只能接受。

      垂询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结束了。赵楷的“歪理”没有被一棍子打死,反而获得了在笼子里继续扑腾的资格。

      退出偏殿时,赵楷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湿透,但心中却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兴奋和昂扬的斗志。

      曹玮走在旁边,低声道:“陛下圣明,未偏听偏信。然王貺等人绝不会善罢甘休,日后你行事需更加谨慎,尤其需拿出更多实绩,方能站稳脚跟。”

      “下官明白!谢大人回护!”赵楷感激道。

      有了皇帝的“口谕”加持,赵楷在将作监的腰杆顿时硬了许多。他回到工坊,立刻召集相关人员,传达了陛下的旨意(当然是经过美化的版本),极大地鼓舞了试点工坊工匠的士气。

      标准化试行的步伐加快了。不仅限于弩箭和靖虏弩,开始逐步向刀枪杆、甲片编织等更多领域扩展。虽然阻力依然存在,但有了上方的默许,推进起来顺畅了不少。

      然而,赵楷并没有被初步的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皇帝和朝中诸公看重的是实效,是利益。他必须尽快拿出更多、更惊人的成果,才能将“标准化”从一种“奇技淫巧”真正转变为“强国利器”。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架已经初见成效的骑兵弩,以及更深远的未来。

      材料!依旧是最大的瓶颈!无论是骑兵弩的轻量化,还是靖虏弩的性能提升,都卡在材料上。

      他再次想起了那柄镔铁宝刀,想起了狄明月那句“马上用的弩”的野望。

      一个更加疯狂、更加“歪楼”的念头,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

      或许……“标准化”不仅仅能用于生产制造,还能用于技术研发本身?用标准化的方法,去系统性地研究、测试、改进材料?

      这个想法太过超前,甚至有些荒谬。但他已经被逼到了墙角,没有退路。

      他决定,建立一个小小的、极度简陋的“材料实验室”。

      没有精密仪器,就用土办法:用标准重物的坠落高度来比较硬度;用反复弯折的次数来测试韧性;用同样的炉子、同样的木炭、同样的加热时间来尝试不同的淬火介质(水、油、尿?甚至尝试狄明月提到的龟血?)……

      过程注定是漫长、低效且可笑的。但这或许是打破材料瓶颈,让他的科技树真正生根发芽的唯一途径。

      就在他踌躇满志地准备开启新一轮“土法科研”时,孙主事又一次面色古怪地找到了他。

      “赵先生,宫里的内侍省来人了……说……说宫里有些机巧玩意儿坏了,听闻您手艺精巧,想请您……入宫瞧瞧?”

      赵楷愣住了。

      入宫?修东西?这又是什么路数?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