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挖掘机”的野望 ...
-
狄明月留下的二百两银票沉甸甸地揣在怀里,赵楷却感觉压力比银子还重。这“原始挖掘机”的项目,可比他之前搞的所有东西加起来都复杂。
没有液压,没有电机,全靠畜力、重力和人力传动,还要实现挖掘、提升、回转(哪怕只是小角度)、卸料这些基本动作……这简直是要用木头和铁疙瘩复刻工业时代的奇迹。
“妈的,这甲方爸爸可真敢想……”赵楷对着狄明月那张狂野的草图,愁得直薅头发。他那点机械设计知识,面对这种纯机械的庞然大物,也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但牛皮已经吹出去了,钱也收了,硬着头皮也得上。
他首先做的,就是彻底推翻狄明月的“多臂章鱼”设计。那玩意儿除了看起来唬人,没有任何工程上的可行性。
他的新设计思路回归最基本的功能分解:
1. 挖掘机构:采用单根巨大的主臂,前端安装一个巨大的、带齿的铲斗。主臂的升降通过一套复杂的滑轮组和配重系统来实现,力求用最小的力提起最重的泥土。
2. 动力与传动:核心动力源是牛或马,通过一个巨大的水平绞盘提供旋转拉力,再通过齿轮和连杆转换为提升主臂的力量。考虑到牛马的力量输出不稳定,他设计了一个巨大的飞轮(用石磨改造)来储存和释放能量,试图让动作更平稳。
3. 转向与移动:暂时放弃!先做固定式!整个机器安装在一个极其坚固的木制平台上,使用时需要大量人力提前安置到位。回转?想都别想!能挖起来再倒到旁边就是胜利!
4. 结构强度:这是最大的挑战。所有关键受力点:主臂根部、绞盘轴、滑轮支架……全部计划采用厚实的硬木(甚至考虑使用小型铁力木)并包裹铁箍,用巨大的铁销连接。这注定是一个笨重到极点的怪物。
画草图的过程就是不断妥协的过程。每画一笔,他都要考虑材料强度是否够、摩擦力是否太大、牛拉不拉得动、人操作是否安全……
“这里得加个棘轮,防止配重突然下落砸死人……”
“这个齿轮比不对,牛得累死……”
“这木头厚度……妈的,这铲斗还没装满,主臂自己先断了吧?”
他一边画一边骂,工坊里堆满了废弃的草图。铁蛋和两个学徒工看得眼花缭乱,完全跟不上他的思路。
几天后,一份勉强能看的设计总图和若干关键部件图终于出炉。赵楷看着那充满了“估计”、“加厚”、“加固”标注的图纸,自己都觉得心虚。这设计保守得令人发指,安全系数往十倍以上靠拢,性能嘛……就只能祈祷了。
接下来是材料采购。赵楷开出了一份长长的清单,上面全是粗大的硬木方料、厚铁板、粗铁链、青铜轴承(奢望)、以及大量的麻绳和牛皮绳。
孙主事看到清单时,眼皮狂跳:“赵先生,这……这些物料,耗费甚巨,且多为军管物资……您这‘验证机’是否过于……庞大了些?”他实在想不通什么验证机需要用到碗口粗的铁链和半尺厚的柞木。
赵楷硬着头皮解释:“孙主事,此物乃模拟大型工程机械,结构受力极大,用料不得不扎实些,以防……以防测试时崩坏伤人。”
孙主事将信将疑,但看在曹玮早有交代(“酌情支持”)和狄家银子的份上,还是勉强批了条子,但流程明显慢了许多,一些特别昂贵的金属件申请还被打了回来,要求“以木代铁,先行验证”。
赵楷无奈,只能继续修改设计,能用木头榫卯加铁箍的地方绝不用全金属结构。
物料陆续到位,堆满了大半个院子。赵楷带着铁蛋和学徒工开始吭哧吭哧地加工那些巨大的木料。锯、刨、凿、磨……工坊里整天回荡着沉重的敲击声和刺耳的摩擦声,仿佛有个巨人木匠在干活。
进展缓慢,困难重重。加工如此巨大的部件,对现有工具是极大的考验。锯条崩断、凿子卷刃成了家常便饭。赵楷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先想办法改造和加固工具。
“精度?要啥精度!能装上不散架就是胜利!”赵楷已经彻底放弃了美观和精密,一切向“结实耐操”看齐。
就在赵楷沉迷于和木头铁疙瘩较劲的时候,曹玮突然到访。
他没有提前通知,直接走进了喧嚣的工坊。当看到院子里那堆堪比攻城器材料的巨大部件时,饶是见多识广的曹承旨,眼角也忍不住抽搐了一下。
“赵楷,你这是在造……楼车?”曹玮看着那根初步成型、比大腿还粗的主臂,语气有些不确定。
赵楷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计,擦着汗上前行礼:“回大人,此乃……挖泥掘土之械的验证部件。”
“验证部件便如此规模?”曹玮挑眉,走到那主臂前,用手拍了拍坚硬的木料,“耗费几何?”
赵楷报了个大概数字。曹玮沉默片刻,淡淡道:“狄家倒是舍得。但愿物有所值。”
他不再多看那些部件,转而问道:“指南车规程,写得如何了?”
赵楷心里一咯噔,这事他最近忙着搞“挖掘机”,几乎没进度。他赶紧道:“正在完善,只是其中些许原理,用文字表述甚是艰涩……”
“哦?有何艰涩?”曹玮似乎来了兴趣,“便从最艰涩处说起。”
赵楷暗叫苦也,只好硬着头皮,捡了几个差速齿轮和指向稳定的力学原理,试图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
曹玮听得十分认真,不时发问,问题往往切中要害,直指赵楷表述模糊或理论基础薄弱之处。
“依你所言,此‘差速’之效,全赖齿轮咬合之精妙。然齿轮铸造,必有误差,误差累积,终致指向偏差。此偏差如何规避?或言,误差几何之内,可为接受?”
赵楷汗都下来了:“此……此乃精度与成本之平衡。若不计工本,精益求精,误差自可减小。然军用之物,需考量量产与维护……故需定一‘允差范围’。”
“允差范围?”曹玮捕捉到了新词,“如何定?何人定?依据为何?”
一连串的问题,问得赵楷哑口无言。他能说什么?说需要统计学和公差配合?说需要实验数据支撑?
他只能含糊道:“此……此需大量测试,统计其数据,方能定一合理之数……”
曹玮看了他一会儿,似乎看出他的窘迫,没有再追问,转而道:“日前你所提‘标准化’,于箭矢制作确有成效。试点工坊呈报,废料省三成,新匠上手快半月。然亦有老匠抱怨,束手束脚,难展其才。你如何看?”
赵楷定了定神,答道:“大人,标准化非为取代巧匠,实为提升匠之均准。巧匠之才,当用于攻坚克难,设计新品,而非耗于重复劳作。且,标准既定,巧匠亦可依此基,精益求精,突破旧标,设立新准。如此,技艺方能迭代攀升。”
“迭代攀升……”曹玮重复了一遍,眼中闪过一丝微光,“此言亦有理。然革新旧惯,非一日之功。你之初衷虽好,亦需顾及人情旧例,循序渐进,方可行稳致远。操之过急,反易招致抵触,事倍功半。”
赵楷心中一凛,知道这是曹玮在敲打他,也是提醒他。他连忙躬身:“大人教诲的是,小子谨记。”
曹玮点点头,语气缓和了些:“陛下……嗯,上峰对你之‘标准化’理念,亦有耳闻,颇觉新颖。然朝堂之上,诸公所虑者众。你当好自为之,以实绩说话,莫负期望。”
听到“陛下”二字差点脱口而出,赵楷心脏狂跳,连忙低头称是。
曹玮又在工坊里转了一圈,看了看那些粗笨的“挖掘机”部件,没再多说什么,便离开了。
送走曹玮,赵楷长长舒了口气,后背已经湿了一片。
与曹玮的谈话,比干一天重活还累。这位枢密院承旨思维缜密,眼光毒辣,每句话都带着考校和深意。既肯定了他的成绩,也点出了他的不足和面临的阻力,最后还隐晦地传达了高层的关注和警告。
压力巨大,但……动力也更足了。
他回到那根巨大的主臂前,拍了拍冰冷的木头。
“铁蛋!别愣着!继续打磨榫头!误差……妈的,误差别超过一指宽就行!”
科技树要歪,也得先扎下根再说!
而此刻,曹玮正走在回枢密院的路上,心中对赵楷的评价又复杂了几分。
“此子,确有不羁之才,所思所想,天马行空,却又能脚踏实地,做出实物。然其根基本就不稳,所学庞杂却不成体系,言及深理便显支绌……且其宗室身份敏感,易招风波。用之,可利军国;纵之,恐生事端。还需……严加引导,可控之用之。”
他抬头望了望枢密院高大的门楼,心中已有了计较。